《表3 现有疝修补片的分类、来源及特点》

《表3 现有疝修补片的分类、来源及特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沿趋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当前临床使用的补片可分为不可吸收、可吸收、复合及生物补片四大类(表3)。生物补片主导的内源性修复类似于机体组织愈合生理过程,能够促进新纤维组织的形成和组织重塑,不会因异物刺激诱发排异反应而造成过多瘢痕组织,具有很强的抗感染力,即使出现感染性伤口也无需取出补片。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到每一位病患身上。因此当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补片还是多由合成高分子制成。国内外对于补片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经编结构设计和物理性能优化,针织物的孔隙可设计范围宽、弹性好,拥有一定的延展性。其中,经编织物形状稳定性好且不易脱散,其在腹腔内可起到物理支撑的作用,暂时性替代腹壁缺损。但不可吸收补片植入缺损部位后,作为刺激原引发炎症反应而生成致密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和补片共同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瘢痕组织而达到加固修复腹壁缺损处的目的,术后容易产生无法消除的皱缩(重型补片的皱缩高达15%~45%,轻型补片的皱缩为3%~15%)以及慢性疼痛和异物感。补片孔径大小也会影响补片与宿主组织的结合,如e-PTFE补片孔径较小(<10μm),纤维母细胞无法穿过,虽然降低了组织黏连及脏器侵蚀的风险,但这种相对不透性却增加了局部血清肿的发生。细菌(直径约1μm)可穿过补片,而巨噬细胞、多核白细胞(直径约10μm)却无法穿过,加重了感染的风险。因此,开发促腹壁愈合、低并发症的补片是当前纺织和腹壁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