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网络功能分区、身份认证方法及治理原则》

《表1 网络功能分区、身份认证方法及治理原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网络言论信息的治理机制:功能分区、内容分级与场景化动态调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NFP(Network Functional Participation),网络空间功能分区。身份认证强度:级别****,提供法律认可的身份证明资料,包括身份证、手机号码、电子邮件,以及个人地址等至少四种资料;级别***,至少收集3种身份认证资料;级别**,至少收集2种身份认证资料;级别*,身份认证

社会功能包括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四个方面。图1所示的网络社会所呈现的六个功能区域能够涵盖社会功能的四个方面。网络服务接入区主要具有整合的功能,基础社会功能区和商业服务生活区主要具有整合、交流和导向的功能,教育培训学习区和社交生活互动区主要承担交流、导向和继承与发展功能,情绪压力排解区主要具有交流功能。网络身份形成于与环境场景的动态交互过程中。网络社会身份治理机制工作于互联网的后台,在治理制度设计的指导和约束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的手段为行为主体在特定网络社会功能区的活动提供适宜的身份识别机制。网民虚拟身份的构建通过在特定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达与信息分享来实现,而自我表达与信息分享行为,因不同的功能领域和表达目的,受到其真实身份隐匿性正面或负面的影响[6,13,14]。这些分区的功能描述以及对应的治理原则要求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