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地方产业政策、“政治—财政”激励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表6 地方产业政策、“政治—财政”激励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高组还是低组,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政治激励强度下,地方产业政策能够很好地扮演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角色。但具体来看,在目标设定较高的组别中(模型(1))地方产业政策变量(LnLP)的系数为0.094,明显高于较低组别的0.035展现出了一定的系数差异。这说明,地方对当地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较高,则越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工具篮子(包括但不限于产业政策)来驱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提升。在较强的经济增长压力下,地方政府会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且主动打破市场竞争中的各种“玻璃门、卷帘门”,切实提升产业政策的功效。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不同的财政状况下,地方产业政策的效用也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程度较大的组别中,地方产业政策的回归系数为负值,t值为-1.1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程度较小的组别中,地方产业政策展现出了较强的生产率驱动效果。这意味着,地方的财政力量是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条件,只有在相对充裕的财政力量支撑下,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财政资源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展现出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