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优化前后机架辊形参数》

《表1 优化前后机架辊形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轧辊辊型优化技术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若采用第一种思路,对于F1来说表现出整体的凸度控制能力不足情况,尤以负凸度控制能力不足突出,甚至将凸度控制任务遗传至F2机架仍然无法实现,导致F2机架也出现了部分的负凸度控制能力不足情况,而上游机架由于辊径较粗,弯辊力的凸度调控范围较小,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F1机架弯辊力整个变化范围对凸度的调控能力只有不到300μm,不足窜辊对凸度调控能力的1/6(窜辊对辊缝凸度调控能力为1 900μm),因此为了增强F1机架的凸度调控能力,需要对辊型进行优化,由于在正向的凸度控制极限上也表现出了3%的不足情况,因此不能对当前凸度调控范围进行平移操作,而应该对当前凸度调控范围进行放大操作,将F1机架原来的(-0.95 mm,0.95 mm)凸度调控范围初步放大至(-1.35 mm,0.95 mm);若采用思路二,则将F1不足的凸度调控能力有F1-F4机架共同分担,则F1-F4机架的辊形凸度范围为(-1.05 mm,0.95 mm),优化前后的辊型参数以及辊型如表1所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方案二,这样做在满足凸度调控能力的同时可以使轧辊加工简单同时减小备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