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黄淮海地区和海南三亚小斑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表1 黄淮海地区和海南三亚小斑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无褐色边缘No brown edge;“+”:有褐色边缘With brown edges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61株小斑病菌在玉米自交系B73上的致病力、病斑大小和病斑形状存在明显差异。病斑形状可分为:受叶脉限制的长方形和不受叶脉限制的椭圆形,有明显褐色边缘和无褐色边缘;病斑颜色分为浅黄色、黄褐色和深褐色(表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NY/T1248.2—2016)》的分级标准,并根据发病面积将致病力划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发病面积≤10%为弱致病力菌株;10%<发病面积≤30%为中等致病力菌株;发病面积>30%为强致病力菌株。由表1可见,黄淮海地区40个菌株中有19个为弱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47.5%,14个菌株为中等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35.0%,7个为强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17.5%;海南三亚地区的21个菌株中无弱致病力菌株,9个中等致病力菌株,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42.9%,其余12个菌株为强致病力菌株,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57.1%。观察结果表明,在玉米品种上形成的病斑颜色深、无褐色边缘的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