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科举制度和阶级流动的转变》

《表2 科举制度和阶级流动的转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唐宋变革视野下文艺审美对园林美感的塑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和“唐宋之变”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三个重要节点,社会结构经历了由“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在此期间官僚体系作为权力博弈的产物被建立和完善[8],相应地,知识群体的构成、阶级流动性和文艺审美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并出现了“先秦、魏晋、中唐—北宋、明末”四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9]。就唐宋时期而言,社会结构由“军事贵族(门阀士族)”向“平民社会”的转变和阶级之间垂直流动性的增加都对其文化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7]。其中,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便是促进社会阶级之间流动性增加的主要因素。“晚唐门第衰落,五代长期黑暗,一迄宋代而有士阶层之新觉醒。此下之士,皆由科举发迹……下历元明清一千年不改,是为士阶层活动之第四期。……而中国历史演进,亦随之而有种种不同”[10],宋朝建立后,出于抑藩、统治新占领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需求等因素进行的改革使科举制产生了巨大转变(表2),士大夫完全成为一个社会流动性较强的知识群体[12],贵族政治的渐已式微和君主独裁逐渐兴起[8]的转变也正是阶级流通性增大的结果。另外,“重文轻武”的政策和较为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使经济、文化、技术取得高速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市民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条件[13],也使四大发明得以广泛应用[12],其中,造纸术的使用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读书群体也转为多由地主、富农构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