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艰难梭菌中不同基因编辑方法比较》

《表1 艰难梭菌中不同基因编辑方法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综述了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2002–2004年之间,艰难梭菌限制性内切酶系统得以揭示、克隆了pCD6复制子、实现了外源质粒的结合转移,这些方法的建立、元件的获得,为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奠定了基础。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经历了反义RNA、随机转座子、ClosTron技术、ACE技术、CRISPR-Cas技术等不同阶段[10-11,16,19,25,29,30]。实现了从随机基因失活到靶向基因失活、从低效率基因失活到高效基因失活的技术进步(表1)。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艰难梭菌毒力基因在CDI发生过程中的作用[14]、孢子产生机制(spo0A)[12]、肠壁黏附机制(cwp66,cwp2)[10,30,40,75]、抗生素抗性基因功能(tetM,ermB)等得以阐明[30]。由此可见快速、高效、准确的基因编辑技术,在艰难梭菌致病机制、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未来可能进一步影响CDI的防治措施和策略的制定,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CDI感染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