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4年至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情况》

《表1 2014年至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文化循环理论视域下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初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数据整理

(1)改革赛事生产模式不同于国外的民间办赛,我国城市马拉松在生产环节主要由政府牵头,官方主办、企业赞助予以支撑,这也是中国特色的马拉松生产文化。尽管这种生产模式有统一调度资源,提高办赛质量等优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并不能长久顺应赛事发展需求,因此1993年国家推出《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体育改革的意见》中第一步就要求实现“管办分离”。近年来,这种改革逐渐运用到马拉松举办中,逐渐由一些专业的赛事公司来承办,并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成效。(2)赛事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对全民健身与健康生活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跑步行列中,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十九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颁布的推动,对健康文化的推广进一步推动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我国城市马拉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始终呈现递增的“生产”趋势(如表1)。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马拉松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牌赛事数量为14场,占标牌赛事总量的12.28%,中国马拉松的国际地位逐渐得以提升,不断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高质量的跑者盛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人工制品”“中国制造”的标签逐渐深入人心,被更多的中外跑友所认可,成为中国赛事生产环节一大亮点。(3)“土味”符号成追捧如今,马拉松赛用以代表一个城市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这座城市,展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7],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各个城市管理者将“本土味道”融入赛事生产,这种融入城市文化的生产方式赋予城市马拉松一系列特殊的意义和实践,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在整个赛事生产过程中,赛道是展现“本土味道”的最佳荧幕。为凸显当地城市的人文风景和城市风貌,赛道大多安排在具有代表的旅游景点和繁荣街道,如北京国际马拉松多次将天安门作为起点,沿途经过中关村、奥林匹克公园、鸟巢等景点,带领跑者感受地道的“北京味道”;西安城墙半程马拉松,以古城墙为主体,城墙大门为依托,为跑者呈现隋唐至今的辉煌历史。用“文化符号”吸引大众消费,将城市历史、景观等符号转换成语言,形成马拉松文化循环的生产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加深大众对城市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