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8年1~12月长荡湖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

《表2 2018年1~12月长荡湖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荡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分别为某一物种占总密度和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出现频率为某物种在所有采样点中的出现次数,优势度指数=(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出现频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荡湖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被少数种类所主导。密度方面,寡毛类的颤蚓和克拉泊水丝蚓,摇蚊科幼虫的刺铗长足摇蚊、黄色羽摇蚊以及软铗小摇蚊,分别占总密度的13.15%、10.13%、22.20%、18.75%和10.13%。生物量方面,由于软体动物个体较大,软体动物的梨形环棱螺在总生物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达到72.86%,黄色羽摇蚊、颤蚓、苏氏尾鳃蚓以及刺铗长足摇蚊所占比重次之,分别为8.64%、6.59%、3.55%和2.93%。从13个物种的出现频率来看,颤蚓、苏氏尾鳃蚓、克拉泊水丝蚓、黄色羽摇蚊以及软铗小摇蚊等几个种类是长荡湖最常见的种类,其在大部分采样点均能采集到。综合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各物种在10个采样点的出现频率,利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类,结果表明长荡湖现阶段的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为颤蚓、黄色羽摇蚊、刺铗长足摇蚊以及梨形环棱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