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实验期间水质因子的变动》

《表3 实验期间水质因子的变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密度胁迫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密度影响对虾生长和死亡率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Ray等(1992)认为,高密度通过引起水质恶化,产生更多氨氮等毒性物质,造成水体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本研究中,理化因子及NO2-N、NO3-N、NH3-N和COD等水质因子均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内,说明水质并不是影响对虾生长及成活率的主要原因,而是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的种内对生存空间和领地的竞争,能量消耗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虾生长等,与杨国梁(2008)、Tseng(1998)和Nga(200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刘国兴等(2014)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会使对虾残肢率升高,生长指标及存活率下降。本研究表明,养殖40 d后,中国对虾随密度增大,其增重率、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与Marques等(2000)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还发现,中国对虾的体重差异数随密度增大而上升,密度越高,对虾个体间差异趋于增大,说明密度对对虾体重增量均一性也有显著影响(张天时等,2008)。另外,本研究发现,在养殖20 d过程中,在密度250(G0)~1000尾/m3(G2)范围内,中国对虾幼虾体长、体重和成活率未发现显著差异,Marques等(2000)也有相似结论,0.05 g罗氏沼虾在暂养60 d后,100~800尾/m2密度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采用800尾/m2密度养殖成本最低。因此,推测不同规格的对虾在不同阶段都有一个对空间的利用率最高的密度范围,所以,确定最适宜的密度可降低对虾的养殖成本。本研究中,0.08 g中国对虾养殖20 d时的最大适宜密度为1000尾/m3(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