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缓冲区贫困村占所在类型区的个数、面积比例》

《表4 不同缓冲区贫困村占所在类型区的个数、面积比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典型深度贫困县贫困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海伦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更细致地刻画地形条件对贫困村分布格局的影响,参考地貌学标准对高程分级,并统计不同高程带内的贫困村域面积。统计发现(表3):<150m的高程带上,贫困村数量占全市贫困村总量的10.41%(10个),贫困村面积占全市贫困村总面积的12.11%(168.25 km2);在150~200 m的高程带上,贫困村数量占总量的55.21%(53个),贫困村面积占总面积的55.41%(769.84 km2);在200~250 m的高程带上,贫困村数量占总量的33.33%(32个),贫困村面积占总面积的32.45%(450.84 km2);在250~300 m的高程带上,贫困村数量占总量的1.04%(1个),贫困村面积占总面积的0.03%(0.42 km2)。可见,<150 m高程带上贫困村数量少且面积小,而由平原向丘陵的过渡地带(150~200 m和200~250 m)贫困村数量多且面积大,集聚程度高(图2)。因此,沿200 m等高线向两侧划分缓冲区,间隔宽度1 km,并将缓冲区数据与贫困村数据空间叠加。经统计发现(表4):海伦市贫困村空间分布对高程具有偏好性,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00 m附近1 km范围内的地形过渡地带,近7成贫困村分布在2 km范围内的地形过渡地带,近9成贫困村分布在5 km范围内的地形过渡地带,呈多核心带状式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