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见珊瑚疾病的相关病原》

《表1 常见珊瑚疾病的相关病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珊瑚病原微生物鉴定及其分子诊断技术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Squires[15]将深海冷水珊瑚(Madrepora kauaiensis)骨骼生长异常增大的现象命为“瘤”,这是最早关于珊瑚疾病的报道。随着研究的深入,报道的珊瑚疾病不断增加,而且新症状不断出现,珊瑚的外观病灶通常成为珊瑚疾病命名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南中国海的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rewsi)、蔷薇珊瑚(Montipora spp.)、杯形珊瑚(Pocillopora spp.)、鹿角珊瑚(Acropora spp.)、菊花珊瑚(Goniastrea spp.)、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滨珊瑚(Porites spp.)等共14种珊瑚也陆续出现了白化病、白斑病、黑化病、黄色炎症样病症、粉红颗粒状综合症等9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图1)[9]。在20世纪90年代,施罗氏弧菌(Vibrio shilonii,曾用名V.shiloi)首次被证明是大西洋枇杷珊瑚(Oculina patagonica)白化的病原[16-17],随后,珊瑚病原学的研究开始兴起,截至目前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被认为与珊瑚疾病密切相关(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