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亚类、土区和行政区水稻土的初始土壤属性、气候和施肥数据统计》

《表2 不同亚类、土区和行政区水稻土的初始土壤属性、气候和施肥数据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1:5万土壤数据库的太湖地区水稻土全氮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STN:土壤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SO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从全氮含量空间分布来看(图4),1982年太湖地区水稻土全氮含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南北差异明显。其中,全氮含量较高(>2.0 g·kg–1)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以及南部地区,面积为0.40M hm2,占太湖地区水稻土总面积的17%,这些区域气候温和,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降雨量有利于土壤全氮的积累(表2)。全氮含量较低(<1.0 g·kg–1)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西北部地区,面积为0.12 M hm2,占水稻土的总面积的5.1%,这些区域整体温度较高,且降水量偏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加速了氮素的矿化分解(表2)[23-24]。2000年太湖地区全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与1982年基本相同,但全氮含量较高(>2.0 g·kg–1)的水稻土面积增加到0.61 M hm2;此外,全氮含量较低(<1.0 g·kg–1)的面积减少至0.06 M hm2。从全氮含量变化量空间分布来看,太湖地区1982—2000年不同区域差异也较大,且增减趋势不一,约68%面积水稻土表层全氮含量有所上升,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西部、西北部和沿江流域,32%面积水稻土全氮含量有所降低,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的东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全氮含量上升范围在0~0.5 g·kg–1之间的最多,面积达0.92 M hm2,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北部和西北部,而全氮含量下降主要集中在–0.5~0g·kg–1范围内,面积为0.56 M hm2,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的东北部和东部区域。太湖地区水稻土近20年的全氮含量变化量与初始全氮、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表2),主要是因为全氮含量较低的区域,农民会投入更多的肥料来提高作物产量,而全氮含量较高的区域农民往往会忽略培肥,影响氮素含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