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表1 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劳动力商品化与去商品化的双维探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我国劳动力市场阶段性演变过程所呈现的劳动力商品化与去商品化的双向特征(见表1),是市场与政府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采取按计划配置的模式,其带来的后果是劳动力配置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过渡期,政府作用逐渐减弱,市场作用逐渐提升,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但过渡期往往交织着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两种因素的作用,同时劳动力市场改革尚未清除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干预作用、市场的效率原则及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强政府—弱市场”模式,共同塑造了第一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通过理论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配置权,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被引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政府逐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劳动力商品化程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断提高。政府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范围收窄,主要功能转向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但单位制度的消解、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改革,使政府需要一定时间解决劳动力再就业安置、福利供给来源等问题,劳动力去商品化的福利供给呈现低覆盖、低水平特征。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通过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对效率的追求又使就业目标从属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加速及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的来临,使劳动力市场面临日益严重的失业风险,政府试图通过积极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维持劳动力市场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认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也不是一强一弱的替代,而是各自发挥功能的调整。”[32]把就业问题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以“强市场—强政府”的模式构建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将是未来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