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宁夏各历史时期的渠道变化统计表》

《表3 宁夏各历史时期的渠道变化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宁夏引黄古灌区古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3:根据宁夏水利厅《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2018-2035》(送审稿)(内部资料):11-12的图纸自绘;

以上图纸反映了宁夏历代古渠空间分布状态(图3)。汉时期古渠基本与黄河水流方向一致,水渠与黄河距离较短(图3a)。南北朝时期古渠在黄河水口上修筑了拦河坝,导引水流的方向。艾山渠供水即来源于黄河的河西之水和高古渠的双重灌水(图3b)。唐时期,河西灌区中的古渠有所发展,开挖了千金陂蓄水池,同时在主干渠上开设多条支渠,呈枝桠结构后汇入团面状结构的湖水中,此时的水渠离黄河距离较远(图3c)。西夏时期的水渠分布较为发散,渠系的分支较多。其中,西夏时期昊王渠从青铜峡口引水发端,直至平罗县以北结束,沿着贺兰山自西向东排布与蜿蜒,全长约有300km(图3d)。元明清时代,元时期与西夏时期形态基本一致。至明初水渠分布开始复杂,如唐徕渠及其支渠——良田渠和红花渠围绕府城,形成环状围合结构;之后水渠围绕主要城镇,如:平虏城由环状水系围合,支渠开挖较多,水渠的延伸距离更长。清时期,水系网络更为密集和复杂,主渠与支渠互相串联、贯通,由简单的线状变为面状分布,并出现了大面积湿地,如:七十二连湖之说(图3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