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统计表》

《表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浅析河流对古城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及对策——以河南淮阳古城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湖泊的形成少不了两个因素,一是低洼的地势,二是丰富的水源,淮阳龙湖的产生正符合这两个条件。通过表1可以看出,从东周到汉代,黄河平均37年决口一次,然而从五代十国到元代,平均每两年就要决口一次[4]。面对如此频繁的水灾,处在黄河下游洪泛区的淮阳人民只有通过不断大兴土木、修建大堤,以减少河水泛滥所造成的损失。经考证,最早有“护城堤”的文字记载是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唐故忠武军节度正十将”李堪的墓志铭:“其莹前望长堤,后窥庙宇,西连大道。”[5]修筑大堤就地取土,逐渐形成了淮阳城外的低洼地势,当河水泛滥之时,洪水冲破大堤涌向淮阳城,自然也就填满了低洼的土地。洪水虽会退去,但堤坝之内的水则滞留在了低洼的土地中,随着堤坝的一次次修建加高,推动了湖泊的产生。淮阳区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复竣说,从地质勘察看,护城大堤文化层叠加二十多层。堤外文化层次分明,厚度在3米上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