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强火山喷发后3个典型区域的旱涝距平平均值及所对应的中国旱涝空间型》

《表2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强火山喷发后3个典型区域的旱涝距平平均值及所对应的中国旱涝空间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公元1500—2000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强火山喷发对中国中东部旱涝格局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旱涝距平平均值大于0表示相对于整体水平偏旱,小于0表示相对于整体水平偏涝;*表示与时序叠加分析的旱涝趋势一致,**表示在一致的基础上还在均值比较分析中通过了置信度为90%的显著性检验;旱涝空间型是参照王绍武和赵宗慈(1979)对中国6种主要旱涝空间型的定义确定。

前文主要从时空变化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强火山喷发前后中国旱涝的变化情况,即喷发后与喷发前相比是旱还是涝。而事实上,尽管有些地区在喷发后比喷发前明显偏旱或涝,但旱或涝的程度与长时段的平均状态相比,可能也并不属于严重的旱涝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计算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强火山喷发后第0—3年每一年中国3个区域旱涝等级距平值的平均值,并做均值比较分析,以此来定义3个区域相对于1500—2000年平均状况的旱涝属性,并确定各区强火山喷发后中国每年的旱涝空间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