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95—2015年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美元/小时》

《表3 1995—2015年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美元/小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球视野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弱化与应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数据为笔者测算,其中,中国(PPP)为购买力平价调整的计算结果,中国(e)为汇率调整的计算结果;印度的劳动生产率数据缺失。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咨商局,世界经济总量数据库(Total Economy Database,2017),https://www.conference-board.org/data/produ

本文采用美国经济咨商局中提供的各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测算结果,由于其未提供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数据,需要对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单独测算。为使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需要总劳动时间和增加值两项指标的数据,但目前中国没有准确的劳动时间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首先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获得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再乘以49得到大致的制造业年人均工作时间;然后,利用EPS(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数据库整理出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将制造业就业人数与年人均工作时间相乘,得到制造业总工作时间;最后,用制造业增加值除以制造业总工作时间,得到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考虑到美国经济咨商局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使用的是经过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的增加值数值,为统一研究口径,本文在估算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时同样采取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然而,采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会高估中国的增加值总量,进而高估劳动生产率。为清楚地反映这种高估程度,本文同时采用汇率调整的方法来计算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并利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均在表3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