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男子抓举运动员动作参数的对比分析》

《表2 男子抓举运动员动作参数的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人铃合重心指标对高水平运动员抓举失败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近”“快”“低”原则参数的比较见表2。两者杠铃上升阶段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的最小距离(LHmin)、发力阶段末时刻杠铃在Z轴的最大速度(Vmax)、两者杠铃在惯性上升阶段末时刻杠铃取得的最大高度(Hbmax)、下蹲支撑阶段末杠铃的垂直高度、身体重心的垂直高度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身体重心下降加速度的最大值(af)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59,P=0.88),两者af相差0.114 6 m·s-2。但值得注意的是,前4名运动员无论成功或失败,抓举的af均大于重力加速度g(9.8 m·s-2),后2名运动员的af小于重力加速度g;两者下蹲支撑阶段末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在Z轴的垂直距离(LHz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09),抓举成功的LHz1比抓举失败大1.9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