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疲劳前后挥拍击球阶段主要肌肉RMS峰值比较(μV,n=16)》

《表7 疲劳前后挥拍击球阶段主要肌肉RMS峰值比较(μV,n=16)》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腰伸肌群疲劳对上肢鞭打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及生理原因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将16块肌肉在挥拍击球时段内的RMS均值及峰值进行腰伸肌群疲劳前、后的对比,结果如表6及表7所示。表6显示疲劳前、后RMS均值产生差异的肌肉都集中于躯干部分,主要包括左、右竖脊肌、左右腹直肌、左右腹内斜肌、左侧腹外斜肌、左侧背阔肌。腰伸肌群疲劳后,左右竖脊肌RMS均值较疲劳前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7.660μV和28.320μV;左右腹直肌,左右腹内斜肌,左侧腹外斜肌,左侧背阔肌这6块肌肉RMS均值均较疲劳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28.420μV、11.500μV、36.830μV、16.880μV、85.510μV、8.270μV。表7显示,右侧竖脊肌、左侧腹直肌、左侧腹内斜肌、左侧腹外斜肌、左侧背阔肌、斜方肌,这6块肌肉在挥拍击球阶段的RMS峰值在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产生了差异。右侧竖脊肌RMS峰值相比于疲劳前平均增加111.25μV。左侧腹直肌、左侧腹内斜肌、左侧腹外斜肌、左侧背阔肌、斜方肌等5块肌肉的RMS峰值相比于疲劳前分别下降90.120μV、87.560μV、261.020μV、35.490μV、128.070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