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黑尾近红鲌群体分子变异分析结果》

《表5 黑尾近红鲌群体分子变异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线粒体基因nd5对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遗传多样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0.055 54~0.448 28,表4),群体内的变异程度高于群体间(表5)。黑尾近红鲌产粘性卵,受精卵就地孵化发育,幼鱼和成鱼没有长距离迁移特性,黑尾近红鲌的这些特性可能有助于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但是,HJ群体与LOR、LAR群体的取样地分别相距大约82 km和126 km,如此短的地理距离,黑尾近红鲌的产卵习性等是否是其种群间出现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还待进一步确认。此外,在龙溪河和濑溪河上分别建有7个和5个人工大坝,并且这些大坝最早建于20世纪20年代,严重阻碍了黑尾近红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特别是向上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此人工大坝可能也是导致这些种群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的大坝分布情况来看,LOR群体和LAR群体可以向下与HJ群体进行基因交流,但LOR群体和LAR群体间几乎完全阻隔,并且LOR群体和LAR群体之间的Fst值最大,这也反映了大坝目前的阻隔形势严峻。同时,支流小种群间的遗传漂变和快速的基因丢失也可能加速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22]。但是,这些大坝的阻隔并不完全,3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表4),比如支流向下单向基因交流必然存在,同时大坝阻隔时间还相对较短,因此系统进化分析中,少数个体并没有与其自身地理种群聚类(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