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2014 ZXⅣA02H27陶片统计表》

《附表2014 ZXⅣA02H27陶片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郑州小双桥遗址2014年ⅣA02区发掘报告》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次发掘中,在TG1(5)层内发现一件陶豆(TG1(5)∶1)。该陶豆系真腹豆,为白家庄期典型形制,豆盘底内部有器物烧成后或使用过程中刻划的文字。从陶豆正常放置状态看,该字形为“”。若颠倒看,字形做“”。若做“”解,该字有可能为“天”字。若为“天”字,豆盘内的“天”字是不是族徽?根据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天”族是商代的大族,与商王室关系密切。小双桥遗址曾发现朱书文字“天”作“”形,书写于大型陶缸口沿外侧[7]。此陶文的发现,可否再次印证“天”族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白家庄期?但该字若做“”解,却和甲骨、金文的“舌”字极为类似。《甲骨文合集》中收录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丁)巳卜,(贞)疒舌()……”(《合集》13638),舌作“”形;“贞:王舌(羊)……一二告二”(《合集》916正),舌作“”形[8]。《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10035舌作“”形[9]。1993年郑州博物馆从黄河大观筹建处征集商代遗物铜爵(郑5995),有舌铭作“”形[10]。这几件“舌”字字形,和小双桥遗址该次发掘出土陶豆字形相比,除下部“口”字笔画出头方向不太一致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河南地区除殷墟比较集中发现“舌”字甲骨卜辞和“舌”铭铜器外,在郑州西北郊的荥阳小胡村商代墓地[11]、荥阳关帝庙商代遗址[12]、郑州洼刘西周遗址[13]中皆发现有“舌”字铜器铭文或陶器刻画文字。1993年出土舌铭铜器的黄河大观地点和荥阳小胡村重合,该地点和郑州小双桥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洼刘遗址皆相距不远。舌形文字集中在该区域出现,表明该区域应该是舌族集聚地。舌族虽不见传世文献记载,但从甲骨、金文及近年考古发现可知其是殷商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与殷商王室有密切的关系,其贵族有在殷商王朝为官者。有学者认为,舌族地望应为今郑州市西北郊一带[14];有学者根据出土文字、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推断,敖(嚣)的地名源于商代“舌”地,其地望位于今郑州市西北郊区,仲丁徙嚣,当即迁为“舌”[15]。小双桥遗址该次发掘的刻画文字若为“舌”字,应该是目前可见最早的“舌”形文字,为仲丁徙嚣即后世称为的敖地,提供了又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