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水稻穗部性状的上位性互作QTL及效应估算》

《表4 水稻穗部性状的上位性互作QTL及效应估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利用RILs群体对早、晚季水稻穗部结构性状的QTL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E1,E2:早,晚季节生态环境;QTL名字前的字母e:上位性QTL;i,j:上位性互作的不同染色体位点

共检测到穗部结构性状相关的23个上位性互作位点,分布于第1号~第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表4)。在穗长上,检测到第1染色体RM6547~R1M47区间与第4号染色体RM5688~RM471区间互作,该互作稳定存在于早、晚季环境下,贡献率和效应值均值为19.35%和-3.31;检测到5对调控一次枝梗数上位性互作QTL,分布于第1号、第2号、第3号、第4号、第7号和第8号染色体上,贡献率相对较大,单一互作QTL解释13.77%~18.3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对一次枝梗结实率的互作QTL,第4染色体RM348~RM3648区间与第1和5染色体相应区域产生明显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明显降低了一次枝梗的结实率;检测到3对影响二次枝梗数互作位点,分别位于第1号、第2号、第3号、第5号和第12号染色体上;有2对控制二次枝梗颖花数的互作位点,第1染色体RM6902~RM428区间主效QTL簇与第5和第6染色体相应区段存在明显的上位性互作效应;检测到2对调控二次枝梗结实率的互作QTL,第10染色体RM1375~R10M40区间与第12染色体STS12.2~RM1226区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可解释29.33%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对影响每穗颖花数的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第1、第3、第4、第6、第9和第12染色体上,其中第3染色体的STS3.5~RM6676区间加性效应QTL与第12染色体的STS12.2~RM1226区间存在明显的上位性互作效应,第4号染色体的RM1359~R4M43区间与第6号染色体R6M14~RM38区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均能明显调控每穗颖花数;检测到2对调控结实率的上位性互作QTL,分布于第3、第6、第7和第10染色体上,其中qSSR7e与q SSR10e的互作效应明显,贡献率和效应值分别为25.01%和-6.84%;在第4染色体RM5688~RM471区间和与第7染色体RM1209~RM3555区间检测到1个调控着粒密度的上位性互作位点,该位点互作使着粒密度减小。这表明,上位性互作QTL是调控水稻穗部结构性状的重要遗传组成,穗部结构性状受多个上位性互作QTL调控,这些上位性互作即可以存在于加性效应QTL间,也可存在于加性效应QTL与非加性效应位点间,还可能存在于非加性效应位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