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驱龙矿床、El Teniente矿床和Oyu Tolgoi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

《表1 驱龙矿床、El Teniente矿床和Oyu Tolgoi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关于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的初步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不同斑岩型矿床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基础上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Cooke and Hollings,2005;Sillitoe,2010),因此选取三个大成矿域中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图1,表1)作为研究对象,以矿床地质、数据筛选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为例,对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1)位于特提斯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环境,成矿年龄为17.6~16.4 Ma,矿体产出于近地表或地表区域(郑有业等,2004;杨志明等,2008b;Yang et al.,2009);(2)位于环太平洋东成矿域的智利中部El 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诱发机制为洋壳向陆壳俯冲,成矿年龄为5.9~4.9 Ma,矿体在地表出露(Cooke and Hollings,2005;Stern et al.,2010;Vry et al.,2010);(3)位于中亚成矿域的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源于洋壳向洋壳俯冲,成矿年龄为372~370 Ma,为隐伏矿床,矿体埋深最深可达地表以下1000 m左右(Crane and Kavalieris,2012;Pote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