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Fe-15Mn-10Al-0.3C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表1 Fe-15Mn-10Al-0.3C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同素异构转变对退火态Fe-15Mn-10Al-0.3C双相钢塑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依据设计成分配制20 kg实验钢,用真空感应熔炼炉熔炼后浇铸成直径为82 mm的圆柱状铸锭。将钢锭加热到1150℃等温30 min,然后锻造成20 mm左右的厚钢板,锻后空冷。将锻造后的钢板在感应炉中加热到1100℃,开轧温度为1100℃,终轧温度为880℃,轧后空冷。将热轧后厚度分别为1.5 mm和3.5 mm的钢板试样切成尺寸为150 mm×50 mm×1.5 mm(3.5 mm)的板材。表1列出了实验钢的化学分析成分,图1给出了使用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出的实际成分的Fe-15Mn-10Al-0.3C实验钢的相成分随温度变化的相图。从图1可见,发生再结晶的临界温度约690 K(~0.4 T熔),κ-碳化物的形成温度约870℃。胡钱钱等[11]研究了冷却速率对Fe-15Mn-10Al-1.0C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冷速较低时碳化物会在相界处形成。因此,为了避免κ-碳化物的形成,在真空环境下将板材加热到至1030℃,保温1 h后水冷至室温,设计的热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1.5 mm厚的钢板经过约30道次冷轧至0.5 mm厚(记为一次冷轧或Single cold rolled samples,SCRS),冷变形量约为66.7%。然后在900℃进行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退火时间分别为1 s、5 s、10 s、30 s、1 min、2 min、5 min、10 min、30 min、1 h。3.5 mm厚的钢板先冷轧至1.2 mm,冷变形量为65.7%,然后将其在900℃退火处理10 min(中间退火)以消除冷变形的影响。将退火10 min的试样从1.2 mm厚冷轧至0.5 mm厚(记为二次冷轧或Double cold rolled sam‐ples,DCRS),冷变形量约为58.3%。将二次冷轧后的试样在900℃退火处理不同时间,退火时间同上。为了避免不均匀加热及氧化,退火处理均在盐浴炉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