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上》求取 ⇩

目 录1

(约170万年前~前21世纪)1

第一节原始群1

一、原始群的社会组织1

总 目录1

第一章原始社会1

上 册1

第一章原始社会1

二、原始群的经济生活2

三、原始群的生产工具2

四、原始群的婚姻家庭3

五、原始群时代的我国原始人类4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8

一、氏族公社的产生8

二、母系氏族公社前期9

三、母系氏族公社后期13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17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发生与发展17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25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29

(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29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29

第一节夏文化与夏王朝的建立30

一、夏文化的起源30

二、夏王朝的建立31

第二节夏王朝的经济、文化与阶级关系32

一、夏朝的经济与文化32

二、阶级斗争与夏王朝灭亡33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朝36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朝36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36

第一节商族兴起与建国37

一、商的兴起37

二、商的强盛38

三、商王朝的国家机器40

一、商代的经济42

第二节商代的经济与文化42

二、商代的文化科学45

第三节商王朝的灭亡47

一、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47

二、奴隶的反抗斗争与商朝灭亡49

第四章奴隶制国家的强化——西周53

第四章奴隶制国家的强化——西周53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53

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54

一、周部族的兴起54

二、西周王朝的建立56

第二节西周统治的强化58

一、西周的中央国家机器58

二、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60

一、西周的奴隶制经济62

第三节西周的经济与文化62

二、西周的奴隶制思想文化66

第四节 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西周的灭亡69

一、西周社会的各种矛盾69

二、西周国内各部族之间的矛盾71

三、西周的灭亡72

第五章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75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75

第五章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75

第一节大国争霸76

一、春秋前期的政治形势76

二、大国争霸77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88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8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91

第三节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94

一、“私家”与“公室”斗争94

二、田氏代齐94

三、三家分晋95

四、三桓斗争96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97

一、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97

二、老子与《道德经》98

三、孔子与《论语》99

四、科学技术的成就103

第六章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106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06

第六章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106

第一节各国变法与封建制度的建立107

一、战国“七雄”的形成107

二、魏国李悝变法108

三、楚国吴起变法109

四、秦国商鞅变法110

五、其他各国改革112

六、各国变法的意义113

七、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13

第二节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114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15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117

第三节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120

一、魏国由强变弱和秦国由西向东发展121

二、在“合纵”与“连横”的斗争中,齐楚相继削弱123

三、秦灭六国和全中国的统一124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126

一、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126

二、史学与文学133

三、科学技术135

第七章秦朝138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38

第七章秦朝138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39

第一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39

二、强化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141

三、统一经济文化制度144

第二节开拓边疆145

一、北攻匈奴146

二、征服越族,统一岭南146

第三节反秦战争和秦朝灭亡147

一、大兴徭役和人民的沉重负担148

二、陈胜、吴广起义150

三、秦朝的灭亡151

四、楚汉相争153

五、反秦战争的历史意义154

(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156

第八章西汉156

第八章西汉156

第一节西汉前期的政治157

一、黄老思想指导下的立国政策157

二、西汉的政治制度159

三、平定七国之乱161

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62

一、政治体制改革162

二、实行经济改革,加强中央财权164

三、建立常备军,加强中央军权166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167

一、农业168

第三节西汉的社会经济168

二、手工业169

三、商业170

第四节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72

一、西汉与匈奴的和战172

二、汉通西域174

三、汉武帝对南方的经营176

四、西汉与东北各民族的关系177

第五节绿林、赤眉大起义178

一、西汉中后期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179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80

三、绿林、赤眉大起义183

四、刘秀建立东汉王朝187

第九章东汉191

第九章东汉191

(公元25年~189年)191

第一节东汉的政治和经济192

一、东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92

二、东汉的社会经济196

第二节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204

一、东汉与匈奴的关系204

二、班超出使西域205

三、东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206

四、东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207

五、羌族人民的反汉斗争208

第三节外戚、宦官专政与党锢之祸209

一、外戚专权与宦官势力的增长209

二、党锢之祸212

一、大起义前的社会形势213

第四节黄巾大起义213

二、黄巾大起义的经过214

三、黑山黄巾和青徐黄巾继续战斗216

四、黄巾大起义失败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216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文化219

一、哲学和宗教219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222

三、科学技术227

第十章三国和西晋232

第十章三国和西晋232

(公元190年~316年)232

一、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233

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33

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36

第二节三国的政治与经济238

一、曹魏的政治和经济238

二、蜀的政治与经济240

三、吴的内外政策及江南经济的发展242

一、西晋的统一243

第三节短期统一中国的西晋243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245

三、八王之乱248

四、西晋的灭亡249

第十一章东晋和南北朝253

(公元317年~589年)253

第十一章东晋和南北朝253

第一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254

一、东晋政权的建立254

二、北伐战争255

三、淝水之战257

一、东晋末年的社会形势259

第二节东晋的灭亡259

二、孙恩、卢循大起义261

三、刘宋代晋263

第三节南朝各代政权的更迭264

一、刘宋的兴亡264

二、萧齐的兴亡266

三、萧梁的兴亡266

四、陈的兴亡268

第四节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68

一、北方人口南移269

二、农业的发展270

三、手工业的进步271

四、商业的繁盛273

五、庄园经济的发展274

第五节十六国与北朝277

一、十六国的兴亡278

二、北魏的统一285

三、孝文帝的改革287

四、六镇起义与北魏的分裂290

五、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292

一、农业294

第六节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94

二、手工业295

三、商业296

第七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303

一、哲学和宗教303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308

三、科学技术313

第十二章隋朝317

第十二章隋朝317

(公元581年~618年)317

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318

一、南北统一条件的成熟318

二、隋朝的建国及其统一319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320

第二节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320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321

三、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323

四、隋代中外联系的加强325

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326

一、隋炀帝的暴政与阶级矛盾的激化326

二、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隋朝的灭亡329

三、隋末农民战争的意义331

(公元618年~907年)334

第十三章唐朝334

第十三章唐朝334

第一节唐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强化335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335

二、唐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338

第二节唐初发展经济的措施与“贞观之治”341

一、唐初发展生产的措施341

二、贞观之治344

三、武周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347

第三节唐前期封建经济的繁荣349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349

二、手工业的发展351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353

第四节唐朝各民族联系的加强及其与亚洲各国的355

经济文化交流355

一、唐朝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355

二、唐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60

第五节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365

一、唐朝中央政权的削弱365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369

三、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370

第六节唐后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372

一、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372

二、刘晏的理财措施376

三、两税法的实行378

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379

第七节唐末农民大起义383

一、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383

二、黄巢等领导的大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85

三、大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389

第八节隋唐的文化391

一、文学和艺术391

二、史学和宗教402

三、科学和技术404

(公元907年~960年)411

第十四章契丹和五代十国411

第十四章契丹和五代十国411

一、契丹的社会发展概述412

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建国412

二、阿保机统一诸部和建国413

三、辽朝的政治和经济414

第二节五代的更替与十国的兴亡418

一、五代十国形成的背景418

二、北方五代的更替419

三、十国概述424

四、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426

五、统一局面的再现427

第十五章宋、辽、西夏、金433

(公元960年~1279年)433

第十五章宋、辽、西夏、金433

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和统一435

一、北宋的建立435

二、北宋的统一436

三、北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437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438

一、加强集权的背景438

二、加强集权的措施439

三、加强集权的意义、特点和影响443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444

一、宋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444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445

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448

四、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450

第四节西夏的兴起和宋辽对峙453

一、西夏的兴起与建国453

二、宋夏之战455

三、宋夏议和及其影响456

四、北宋与辽的对峙457

第五节王安石变法460

一、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加深460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467

三、王安石变法的意义471

四、王安石变法的失败472

第六节北宋的农民起义473

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473

二、方腊领导的起义475

三、宋江领导的起义478

四、北宋农民起义的特点480

第七节女真的兴起与建国481

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481

二、阿骨打起兵灭辽与建国484

三、金朝的政治485

第八节金兵南侵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487

一、宋金“海上之盟”487

二、宋金之战及南北对峙的形成489

三、抗金斗争的意义和教训504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505

第九节宋金对峙时期的社会经济505

二、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511

第十节宋代的文化513

一、哲学513

二、文学516

三、史学518

四、科学技术519

第十六章元朝522

(公元1271年~1368年)522

第十六章元朝522

第一节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524

一、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524

二、蒙古族的兴起526

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和建国527

四、蒙古的西征和南进534

五、元朝的建立和忽必烈的改革539

一、南宋的灭亡541

第二节南宋的灭亡与元朝的统一541

二、元朝统一的意义546

一、元朝的政治548

第三节元朝的政治和经济548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553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559

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559

二、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562

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势力的发展565

四、元朝的灭亡567

五、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569

一、哲学与宗教571

第五节元代的文化571

二、元曲572

三、科学技术574

第十七章明朝577

第十七章明朝577

(公元1368年~1644年)577

第一节明朝初期的政治和经济579

一、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加强579

二、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584

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87

四、郑和下西洋592

第二节 明中期统治的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595

一、宦官开始干政595

二、“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的胜利596

三、农民起义不断爆发598

四、倭寇与欧洲殖民势力的东来600

第三节 隆万之际的改革与资本主义萌芽603

一、张居正的改革603

二、局部地区手工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605

第四节满族的兴起和建国607

一、满族的兴起607

二、后金对明朝的战争610

三、清朝的建立613

第五节明末农民大起义615

一、明末阶级矛盾的激化615

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发展619

三、李自成领导的义军推翻明政权622

四、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特点623

一、哲学625

第六节明代的文化625

二、文学和艺术627

三、《永乐大典》的编纂629

四、科学技术630

第十八章清朝(鸦片战争前)633

第十八章清朝(鸦片战争前)633

(公元1644年~1840年)633

第一节清军入关和抗清斗争634

一、清军入关和迁都北京634

二、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636

三、江南人民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637

四、中南、西南地区的抗清斗争641

第二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642

一、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643

二、反击沙俄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646

三、清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647

四、清平定南疆回部的叛乱648

五、清军打败廓尔喀的入侵649

六、清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649

第三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资本主义萌芽的651

继续发展651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651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增长653

第四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矛盾的654

激化654

一、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加强654

二、社会矛盾的加剧659

三、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660

一、哲学662

第五节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文化662

二、文学和艺术664

三、考据学667

四、图书的整理与编纂670

五、科学和技术671

下 册673

第十九章鸦片战争和战后的中国社会673

目 录673

第十九章鸦片战争和战后的中国社会673

第一节鸦片战争674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状况674

二、清王朝的闭关政策和英国对华鸦片贸易675

三、清王朝在禁烟问题上的争论679

四、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680

五、鸦片战争的经过681

六、《南京条约》和其他不平等条约的订立690

第二节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693

一、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693

二、文化思想领域的变化696

三、人民群众反侵略和反封建斗争704

第二十章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708

第二十章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708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和胜利发展708

一、洪秀全与冯云山的早期活动708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710

三、北伐、西征和天京外围战役712

四、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的各地抗清斗争716

五、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717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723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723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725

三、沙俄强占中国大片领土730

第三节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731

一、天京事变731

二、石达开出走732

三、李秀成和陈玉成领导的防御战争733

四、洪仁玕的《资政新篇》734

五、太平军在苏南和浙江的战斗736

第四节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太平天国失败737

一、湘军的壮大和淮军的建立737

二、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势力紧密勾结738

三、太平天国失败739

四、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相继被绞杀741

第二十一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747

第二十一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747

第一节洋务运动748

一、外国对华经济侵略748

二、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事工业749

三、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750

四、近代陆海军的建立752

五、科学文化教育事业753

六、简评洋务的活动754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755

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755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及其特点755

二、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757

三、早期维新思潮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759

第二十二章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763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763

一、美、日侵略台湾763

第二十二章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763

二、英国侵略西南边疆与《烟台条约》的订立765

三、俄、英觊觎新疆767

第二节 中法战争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769

一、中法战争769

二、葡萄牙侵占澳门774

三、英国武装侵略西藏777

一、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779

第三节中日战争779

二、中日战争的经过782

三、《马关条约》的订立787

四、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790

第二十三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793

第二十三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793

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794

初步发展794

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剧794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796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798

第二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运动800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800

三、变法维新思想和顽固守旧思想的论战806

三、百日维新807

四、慈禧太后发动政变810

第三节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813

一、义和团运动爆发前中国人民反对教会侵略势力813

的斗争813

二、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和发展816

三、义和团的组织和口号819

四、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对侵略者820

宣战820

五、“东南互保”和自立军起义823

六、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和北京825

七、俄军侵入东北826

八、《辛丑条约》的订立827

第二十四章辛亥革命832

第二十四章辛亥革命832

第一节帝国主义扩大对华侵略,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833

斗争蓬勃发展833

一、帝国主义扩大对华侵略833

二、清廷推行新政837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39

四、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浪潮的高涨840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843

一、孙中山与兴中会的成立843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846

三、革命团体的建立851

第三节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853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853

二、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856

三、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859

一、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864

第四节革命形势飞速发展864

二、人民群众反抗清廷暴政的怒潮汹涌澎湃868

三、广州起义870

四、保路运动873

第四节辛亥革命及其失败876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876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880

三、帝国主义勾结袁世凯绞杀辛亥革命882

第二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889

第二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旧民主主义革命889

结束889

第一节袁世凯独裁政权的建立及其覆灭,帝国主义890

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疯狂侵略890

一、袁世凯独裁政权的建立890

二、洪宪帝制894

三、护国运动和袁世凯独裁政权的覆灭896

四、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对蒙古、新疆和西藏899

的侵略899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905

第二节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905

二、张勋复辟及其失败907

三、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909

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912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912

的壮大912

二、20世纪初年中国的文化思想915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917

第二十六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21

第一节五四运动921

第二十六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21

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921

二、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923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新阶段926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928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930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30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933

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937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940

革命纲领的制定942

一、华盛顿会议94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状况,党的民主942

二、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944

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与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945

四、中国民族工业的停滞和农村经济的凋敝947

五、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民主革命纲领948

的制定948

第四节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950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950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953

三、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954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957

一、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出路957

二、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959

第六节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961

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961

二、反对复古派的斗争963

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964

第二十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967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运动的开展967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967

第二十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967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970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971

四、平定商团反革命叛乱972

第二节国民会议运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974

代表大会974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974

二、国民会议运动975

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977

一、五卅运动978

第三节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潮978

二、省港大罢工980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981

四、反奉倒段斗争和三一八惨案98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和对中国985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985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985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987

代表大会987

三、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989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991

五、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993

第五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995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995

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斗争999

三、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001

四、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002

五、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1003

六、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1004

第六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1006

继续高涨1006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蒋介石的反革命1006

活动1006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008

三、武汉地区的讨蒋运动和武汉政府的第二期北伐1010

四、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012

第七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1014

一、夏斗寅、许克祥叛变和武汉政府的变质1014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1016

三、七一五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1017

第二十八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021

第二十八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021

一、南京政府的成立1022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022

二、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1025

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027

第二节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1029

一、中共八七会议确定新时期革命方针1029

二、各地武装起义的开展1030

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1033

四、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035

第三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037

一、国民党各派军事混战和政治角逐1037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040

三、土地革命的开展1043

四、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044

第四节 日本侵占东北,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1046

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1046

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1049

三、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1052

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1055

第五节国民政府的法西斯统治,苏维埃革命的深入1055

二、国统区经济的危机与缓慢发展1057

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060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1063

五、国统区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1067

一、华北事变1069

第六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069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1073

三、中共各项政策的调整1074

四、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077

第二十九章抗日战争1085

第二十九章抗日战争1085

第一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1086

一、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1086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088

三、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1090

四、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1093

五、抗战初期的解放区战场1097

六、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1099

七、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1100

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101

一、日本侵华的新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1101

二、国民党加强反共活动1104

三、中共坚持团结抗战1107

四、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战主要战场1110

第三节克服内战危机,坚持抗战1113

一、皖南事变1113

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116

三、抗战中期的国统区1117

四、抗战中期的解放区1119

五、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战线1122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124

一、国民党战场的溃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1124

二、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1126

三、两个中国命运的斗争1128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131

第三十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135

第三十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135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1136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1136

二、重庆谈判1138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141

四、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部署全面内战1143

五、解放区军民加紧准备自卫战争1146

第二节全国内战爆发1148

一、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148

二、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1152

一、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1155

第三节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溃灭1155

二、中共争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政策1158

三、国民党的垂死挣扎1160

四、国统区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162

第四节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165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1165

二、国民党“和平”阴谋的破产1169

三、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1171

四、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1172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75

1991《中国通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海鹏,王光宇,夏子贤 199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戏曲通史  上(1998 PDF版)
中国戏曲通史 上
1998 大鸿图书有限公司
中国通史  上册( PDF版)
中国通史 上册
中国古代通史  通史上册(1993 PDF版)
中国古代通史 通史上册
1993
中国通史  (上册)(1944.9 PDF版)
中国通史 (上册)
1944.9 开明书店
中国通史  (上册)(1957年08月新1版 PDF版)
中国通史 (上册)
1957年08月新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通史  上( PDF版)
中国美术通史 上
南京艺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通史简编  上( PDF版)
中国通史简编 上
新华书店
中国通史  上( PDF版)
中国通史 上
百灵出版社
中国通史故事  上(1991 PDF版)
中国通史故事 上
199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通史  上(1991 PDF版)
中国通史 上
199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戏曲通史  上(1980 PDF版)
中国戏曲通史 上
198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通史  上(1957 PDF版)
中国通史 上
195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新闻通史  上(1995 PDF版)
中国新闻通史 上
199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彝族氏族部落史(1992 PDF版)
彝族氏族部落史
1992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