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求取 ⇩

第1章地下水系统导论(水文地质基础)1

1.1地下水1

1.1.1 含水层1

1.1.2 蓄水构造2

1.1.3 水文地质单元与水文地质边界5

1.1.4 地下水的循环7

1.1.5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8

1.1.6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14

1.2地下水运动17

1.2.1 渗流理论基础17

1.2.2 流向集水构筑物的地下水运动30

1.3地下水水质68

1.3.1 概述68

1.3.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68

1.3.3 地下水的化学成份68

1.3.4 某些物质的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0

1.3.5 与地下水化学成份有关的地方病71

第2章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概况和基本要求74

2.1 概况74

2.2 基本任务与工作内容82

2.3 工作程序83

2.4勘察阶段85

2.4.1 勘察阶段划分的依据85

2.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和内容86

2.4.3 勘察阶段的确定87

2.5 水量评价的精度88

2.6 可行性研究89

2.7 探采结合问题90

2.8 勘察规模的划分90

2.9 勘察纲要的编制91

2.10 勘察资料的整理和勘察报告的编写94

2.11 勘察成果的审批99

2.12 勘察质量的评定99

第3章一般地区的勘察方法与要求102

3.1水文地质测绘102

3.1.1 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要求和基本内容102

3.1.2 水文地质测绘前的准备工作103

3.1.3 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04

3.1.4 不同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126

3.1.5 资料整理127

3.2水文地质物探128

3.2.1 物探的基本条件及应用范围128

3.2.2 地面物探129

3.2.3 地球物理测井138

3.3水文地质钻探145

3.3.1 水文地质钻探的目的和任务145

3.3.2 勘探钻孔的布置原则及工作量的确定145

3.3.3 钻探方法及勘探设备的选用148

3.3.4 钻孔及过滤器设计151

3.3.5 钻进过程中的水文地质观测152

3.3.6 水文地质钻探编录及成果提交152

3.4水文地质试验153

3.4.1 抽水试验153

3.4.2 注水试验165

3.4.3 渗水试验166

3.4.4 地下水流向和实际流速的测定169

3.4.5 连通试验171

3.5地下水动态观测173

3.5.1 地下水动态观测的目的与要求173

3.5.2 观测点(网)的布设173

3.5.3 观测孔的结构173

3.5.4 观测方法177

3.5.5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整理179

3.5.6 [实例3.5-1]地下水动态类型181

第4章开采地区的勘察方法与要求184

4.1开采现状调查184

4.1.1 概述184

4.1.2 生产井结构及使用情况调查184

4.1.3 开采量调查184

4.1.4 开采强度和开采密度的调查185

4.1.5 水源地调查186

4.2补给条件的调查187

4.2.1 河水入渗补给条件187

4.2.2 降水入渗补给条件193

4.2.3 灌溉水入渗补给条件197

4.2.4 地下水径流补给条件198

4.2.5 含水层之间越流补给条件200

4.3边界条件调查202

4.3.1 边界类型及划分条件202

4.3.2 边界的处理203

4.4地下水污染调查206

4.4.1 概述206

4.4.2 污染源的调查207

4.4.3 污染途径的调查208

4.4.4 水化学调查209

4.4.5 聚类分析在地下水污染中的应用210

[实例44-1]聚类分析法在石家庄污染调查中的应用211

4.4.6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其分区214

4.5地下水开采有关环境地质调查216

4.5.1 地面沉降调查216

4.5.2 地面塌陷调查219

4.6勘探与试验220

4.6.1 地下水未过量开采地区220

4.6.2 过量开采地区221

4.7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观测224

4.7.1 动态与均衡观测内容224

4.7.2 观测点(网)布设原则225

4.7.3 均衡试验场的选择225

4.7.4 均衡观测的设施226

4.7.5 均衡要素的测定226

4.7.6 地下水均衡资料的整理和动态预测232

第5章遥感、同位素的应用及计算机图形处理238

5.1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238

5.1.1 概述238

5.1.2 解译标志分类239

5.1.3 遥感影象水文地质判释方法和程序247

5.2放射性同位素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253

5.2.1 概述253

5.2.2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下水年龄254

[实例5.2-1]利用同位素进行地下水研究256

5.2.3 利用同位素131I测定地下水渗透速度和流向257

[实例5.2-2]岩溶区汇水面积估算258

5.3计算机图形处理259

5.3.1 概述259

5.3.2 CG系统与图形管理259

5.3.3 图形库与系统管理261

[实例5.3-1]计算机绘图应用实例263

第6章水文地质参数计算266

6.1水文地质参数分类与各勘察阶段对参数的要求266

6.1.1 水文地质参数分类266

6.1.2 各勘察阶段对水文地质参数的要求268

6.2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268

6.2.1 影响半径268

6.2.2 渗透系数271

[实例6.2-1]求渗透系数272

[实例6.2-2]单井抽水试验利用观测孔求渗透系数281

[实例6.2-3]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2

[实例6.2-4]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292

[实例6.2-5]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3

[实例6.2-6]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3

[实例6.2-7]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4

[实例6.2-8]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6

[实例6.2-9]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修正方法297

[实例6.2-10]渗透系数修正的q值法(一)299

[实例6.2-11]渗透系数修正的q值法(二)299

[实例6.2-12]渗透系数修正的q0值法(三)299

6.3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300

6.3.1 非稳定流理论简述300

6.3.2 无界承压含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方法301

[实例6.3-1]泰斯双对数法(配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302

[实例6.3-2]雅柯布半对数法(直线斜率法)求水文地质参数304

6.3.3 无界半承压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305

[实例6.3-3]沃尔顿双对数法求水文地质参数305

[实例6.3-4]汉土什拐点半对数法求水文地质参数307

6.3.4 半无界承压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308

6.3.5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井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311

6.3.6 潜水非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312

6.3.7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314

[实例6.3-5]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确定水文地质参数317

6.3.8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320

6.3.9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给水度μ321

6.4利用停止抽水后抽水井或观测孔的水位恢复资料计算参数321

6.4.1 承压含水层完整井抽水的水位恢复法321

[实例6.4-1]利用观测孔水位恢复资料用两点法计算参数322

[实例6.4-2]利用观测孔水位恢复资料用直线斜率法计算参数324

6.4.2 潜水完整井抽水的水位恢复法324

6.4.3 越流条件下的水位恢复法325

6.5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观测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326

6.5.1 降水入渗系数α值的确定326

[实例6.5-1]直线斜率法求降水入渗系数α值328

[实例6.5-2]根据三年降水观测资料求降水入渗系数α值328

[实例6.5-3]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求降水入渗系数α值329

6.5.2 给水度μ值的确定329

[实例6.5-4]利用抽水试验数据计算给水度331

6.5.3 地下水径流模数及含水层地下水径流模数的确定331

6.5.4地下水水力坡度i值的确定332

[实例6.5-5]用等水位线图求i值332

6.5.5 补给带宽度E值的确定333

6.6利用物探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333

6.6.1 用视电阻率法划分含水层,确定矿化度和孔隙度333

6.6.2 井液电阻率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335

6.6.3 自然电位法划分含水层,确定矿化度336

6.7利用室内实验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339

6.7.1 室内实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K)339

6.7.2 室内实验资料计算给水度(μ)值342

6.8利用数值法反求水文地质参数343

6.8.1 概述343

6.8.2 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344

[实例6.8-1]利用有限元法反求多层体系的导水系数和利用线性规划法反求含水层参数347

6.9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数值359

6.9.1 常用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值359

6.9.2 我国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数值360

第7章水量评价373

7.1水量分类与评价原则373

7.1.1 水量分类373

7.1.2 水量评价原则378

7.2储存量、补给量计算379

7.2.1 储存量计算379

7.2.2 补给量计算379

7.3计算开采量的要求及注意事项385

7.3.1计算开采量的要求385

7.3.2 计算开采量的注意事项385

7.4补偿疏干法386

7.4.1 当取水构筑物呈任意形状傍河岸边分布时386

[实例7.4-1]疏干补偿法评价开采量389

7.4.2 当取水构筑物呈单排井,且平行河流岸边分布时391

7.4.3 当取水构筑物呈双排井,且平行河流岸边分布时394

[实例7.4-2]均衡分析法评价开采量396

[实例7.4-3]某城市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396

7.5 开采试验法402

7.6地下水文分析法403

7.6.1 直接测流与截流总和法403

7.6.2 间接测流法404

[实例7.6-1]地下水文分析法计算岩溶地区暗河流量404

7.7相关分析法404

7.7.1 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开采量405

7.7.2 用曲线回归方程——幂函数计算开采量406

7.7.3 计算精度的论证407

[实例7.7-1]相关分析法计算开采量407

7.8降落漏斗法409

[实例7.8-1]降落漏斗法计算开采量410

7.9 水量均衡法411

7.10平均布井法412

7.10.1 非稳定流方法计算开采量412

7.10.2 稳定流方法计算开采量413

7.11试验推断法414

7.11.1 s-Q代数多项式法414

7.11.2 s-Q指数方程式法415

7.11.3 s-Q对数方程式法416

7.12 开采抽水法416

7.13大井计算法416

7.13.1 大井引用半径r0的确定416

7.13.2 引用影响半径R0的确定417

7.13.3 开采量计算417

7.13.4 补给量保证程度论证417

[实例7.13-1]大井法计算开采量417

7.14水文地质比拟法418

7.14.1 地下水开采模数法418

7.14.2 降深比拟法418

[实例7.14-1]比拟法评价开采量419

7.14.3 地下径流模数与地表径流模数比值法422

7.14.4 下降系数比拟法422

[实例7.14-2]下降系数比拟法推算开采量422

7.15泉水评价开采量法423

7.15.1 厚含水层中的泉水评价开采量法423

7.15.2 薄含水层中的泉水评价开采量法424

[实例7.15-1]泉水流量的评价424

7.16利用长期观测资料评价傍河地区地下水开采量425

7.16.1 参数计算425

7.16.2 开采量计算426

[实例7.16-1]利用长观资料评价傍河水源开采量426

7.17水量评价的数值法429

7.17.1 有限差分法429

[实例7.17-1]ADI法计算实例432

7.17.2 有限单元法433

7.17.3 评价开采量440

[实例7.17-2]某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441

7.18水量评价的电网络模拟法451

7.18.1 电网络模拟的基本原理451

7.18.2 电网络模拟的基本方法454

7.18.3 电网络模拟需要的资料456

[实例7.18-1]电模拟方法应用实例456

7.19水位(水量)预报461

7.19.1 概述461

7.19.2 数理统计法462

[实例7.19-1]保定市唐河冲积扇水位预报466

[实例7.19-2]单相关、多元相关计算实例471

7.19.3 有限元法475

7.20城市地下水源类型及评价原则和方法的选择479

7.20.1 城市地下水源类型479

7.20.2 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原则479

第8章水质评价与预测482

8.1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482

8.1.1 列表法482

8.1.2 图示法483

8.2水质分类483

8.2.1 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483

8.2.2 地下水的化学分类484

8.3水质评价原则与标准486

8.3.1 评价原则486

8.3.2 评价标准486

8.4水质现状评价489

8.4.1 一般要求490

8.4.2 水质现状评价方法492

8.5水质预测503

8.5.1 预测计算及图解法503

8.5.2 地下水污染预测的水动力学法514

8.5.3 地下水质数学模型法517

8.5.4 经验公式法520

8.6地下水污染预测实例521

[实例8.6-1]兰州市马滩水源污染预测521

[实例8.6-2]哈尔滨市地下水水质模拟及预测526

[实例8.6-3]沈阳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区的水质预测536

第9章取水工程543

9.1 概述543

9.2地下水源的特点和水源地的选择原则543

9.2.1 地下水的特点543

9.2.2 水源地的选择原则544

9.3用水要求544

9.3.1 供水分类544

9.3.2 用水量标准544

9.3.3 用水量计算547

9.3.4 水质标准549

9.4地下水供水系统552

9.4.1 地下水取水系统的构成552

9.4.2 地下水供水系统的类型552

9.5可行性研究554

9.5.1 概述554

9.5.2 可行性研究的组成554

9.5.3 经济评价556

[实例9.5-1]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562

9.6设计任务书的编制572

9.6.1 设计任务书的地位和作用572

9.6.2 设计任务书的基本内容573

9.6.3 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审批573

9.7设计工作概述573

9.7.1 设计的地位和作用573

9.7.2 设计工作程序574

9.7.3 设计的依据和主要技术条件574

9.7.4 设计的内容和深度574

9.7.5 设计文件的审批575

9.7.6 设计概预算的编制576

9.8地下水取水构筑物设计576

9.8.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及适用条件576

9.8.2 设计资料的搜集与分析577

9.8.3 管井设计577

9.8.4 大口井设计600

9.8.5 渗渠设计607

9.8.6 辐射井设计613

9.8.7 井群虹吸管集水系统设计620

9.8.8 引泉池设计622

9.9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施工624

9.9.1 管井施工624

9.9.2 大口井施工629

9.9.3 渗渠施工630

9.9.4 辐射井施工632

9.9.5 竣工验收635

9.10改善与提高取水构筑物能力的措施636

9.10.1 取水构筑物淤堵的处理636

9.10.2 提高取水构筑物能力的措施637

第10章地下水水质处理642

10.1 概述642

10.2地下水除铁除锰643

10.2.1 水中铁和锰的危害及用水要求643

10.2.2 地下水除铁除锰方法及其工艺流程646

10.2.3 影响除铁除锰的主要因素655

10.2.4 地下水的曝气656

10.2.5 除铁除锰滤池665

10.2.6 除铁除锰水的稳定性处理668

10.2.7 其他除铁除锰方法671

10.3地下水除氟678

10.3.1 概述678

10.3.2 地下水中含氟量的形成原因679

10.3.3 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规律680

10.3.4 除氟方法681

10.4地下水除砷690

10.4.1 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及存在形态690

10.4.2 水中砷的危害692

10.4.3 除砷方法692

[实例10.4-1]在除铁锰同时进行除砷试验693

10.5地下水水质的其他处理694

10.5.1 除臭除味694

10.5.2 除污染695

[实例10.5-1]生物活性炭除污染700

[实例10.5-2]高锰酸钾氧化除微污染701

10.5.3 软化701

10.5.4 水质除盐706

10.5.5 地下水脱硅707

10.5.6 地下水除气708

第11章地下水系统科学管理712

11.1我国城市水资源概况712

11.1.1 基本情况712

11.1.2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713

11.1.3 城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内容715

11.2地下水系统718

11.2.1 地下水系统基本概念718

11.2.2 地下水系统分类718

11.2.3 地下水系统结构720

11.2.4 系统的输入、输出与反馈722

11.3地下水系统管理723

11.3.1 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723

[实例11.3-1]开封地下水资源的优化管理726

11.3.2 地下水系统管理工作步骤729

11.3.3 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分类730

11.4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731

11.4.1 基本特征731

11.4.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732

[实例11.4-1]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管理734

11.4.3 城市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736

[实例11.4-2]石河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分析738

[实例11.4-3]石河径流量与降水量时间序列分析739

11.4.4 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745

[实例11.4-4]管理模型求解方法—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法746

[实例11.4-5]管理模型求解方法—图解法747

[实例11.4-6]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概率统计法749

[实例11.4-7]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评判法750

[实例11.4-8]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嵌入法752

[实例11.4-9]地下水管理模型求解方法—响应矩阵法757

[实例11.4-10]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决策树法760

[实例11.4-11]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模糊数学法761

[实例11.4-12]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灰色系统解法763

[实例11.4-13]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层次分析法766

11.5地下水系统的电子计算机管理768

11.5.1 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CAD)768

11.5.2 数据库及数据管理系统770

11.5.3 信息系统与传递技术771

第12章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777

12.1地下水的开发利用777

12.1.1 概述777

12.1.2 国外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778

12.1.3 我国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778

12.1.4 我国城市缺水状况及解决的对策779

12.2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780

12.2.1 当前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780

12.2.2 原因分析783

12.3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784

12.3.1 集中开采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785

12.3.2 城市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787

12.3.3 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对开采的影响789

12.4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791

12.4.1 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791

12.4.2 国内外地面沉降概况791

12.4.3 地面沉降的危害794

12.4.4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过程794

12.4.5 地面沉降的预测796

[实例12.4-1]沧州市地面沉降预测796

12.4.6 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798

12.5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800

12.5.1 地面塌陷原因及其危害性800

12.5.2 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801

12.5.3 塌陷的基本规律802

[实例12.5-1]地面塌陷预测和分区803

12.5.4 地面塌陷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804

12.6过量开采引起的水质恶化805

12.6.1 概述805

12.6.2 不同成份水混合引起水质恶化805

12.6.3 含水层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水质恶化811

12.6.4 包气带金属矿物氧化产物的进入812

12.7过量开采引起的泉水流量减少812

12.7.1 泉水的形成及泉水流量减少的原因812

12.7.2 泉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814

12.8水质污染814

12.8.1 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814

12.8.2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机理815

12.8.3 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质条件及途径819

12.8.4 地下水污染条件分类823

12.8.5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824

12.9水质保护825

12.9.1 预防水质污染的措施825

12.9.2 水质污染后的治理措施829

12.9.3 建立水源地卫生防护带831

12.10水源保护832

12.10.1 一般地区的水源保护措施833

12.10.2 过量开采地区的水源保护措施833

第13章人工补给地下水837

13.1 概述837

13.2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法和适用条件839

13.2.1 浅层地面渗水补给840

13.2.2 诱导补给842

13.2.3 深层地下水的人工补给842

13.3人工补给的水文地质计算842

13.3.1 人工补给条件下的地下水开采量简述842

13.3.2 入渗构筑物的计算843

[实例13.3-1]渗透循环时间t2的计算846

[实例13.3-2]渗透循环时间t1的计算850

13.3.3 人工补给的水文地质计算—水动力学法850

13.4人工补给的技术措施865

13.4.1 浅层地下水的人工补给技术措施865

13.4.2 深层地下水的人工补给技术设施865

13.5含水层储能874

13.5.1 概述874

13.5.2 适于回灌储能的水文地质条件874

13.5.3 含水层储能的能源877

13.5.4 回灌水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扩散范围和速度878

13.5.5 储能含水层对地下能源的调解作用883

[实例13.5-1]杭州东南化工总厂单井灌、抽同步试验883

[实例13.5-2]在地热田中进行抽、灌试验884

[实例13.5-3]在卵石含水层中灌抽同步试验886

[实例13.5-4]上海虹桥机场异层采灌储冷储热试验888

13.6地下水人工补给中的某些问题888

13.6.1 回灌井的堵塞889

13.6.2 回灌井水质变坏891

13.6.3 回灌井出砂891

13.7人工补给的经济效果892

13.7.1 增加地下水的淡水补给源892

13.7.2 稳定地下水位控制地面沉降893

13.7.3 改变地下水温,为工厂提供冷、热源894

13.7.4 改善地下水的水质895

13.7.5 防止或减少海水入侵含水层、污染地下水898

13.7.6 保持地下热水、天然气和石油地层的压力,增加有效生产能力898

第14章再生水的利用900

14.1 概述900

14.2城市污水回用的类型和途径901

14.2.1 城市污水回用的类型901

14.2.2 城市污水回用的途径901

14.3农业灌溉902

14.3.1 农业灌溉的有利及不利条件902

14.3.2 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及水质标准903

14.4工业回用907

14.4.1 工业用水的可能性907

14.4.2 工业回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907

14.4.3 工业回用的水质要求909

14.5城市生活用水911

14.5.1 生活杂用水911

14.5.2 饮用水914

14.6人工回灌914

14.6.1 人工回灌方法915

[实例14.6-1]美国奥林奇县地下水灌注工程915

14.6.2 地表漫灌法916

[实例14.6-2]以色列达恩地区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916

14.6.3 回灌水的水质要求918

14.7 再生水用于水产养殖919

14.8 观赏文体用水920

14.9 其他方面922

14.10城市污水的性质和再生回用技术选择922

14.10.1 城市原污水的组成和性质922

14.10.2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的选择924

第15章冻土、黄土及岩溶地区的地下水928

15.1多年冻土地区的地下水928

15.1.1 概述928

15.1.2 多年冻土区植物特征930

15.1.3 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特征931

15.1.4 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类型932

15.1.5 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的调查方法938

15.1.6 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开采动态特征941

15.1.7 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与利用942

15.2黄土地区的地下水944

15.2.1 概述944

15.2.2 黄土中地下水的特征946

[实例15.2-1]包气带水分垂直运动的计算950

[实例15.2-2]多孔抽水试验求参数957

15.2.3 黄土地下水类型965

15.2.4 黄土地下水水量计算966

[实例15.2-3]洛川黄土塬地下水补给量计算966

15.2.5 黄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968

15.2.6 黄土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970

15.3岩溶地区的地下水971

15.3.1 概述971

15.3.2 岩溶发育规律及其特征971

15.3.3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975

15.3.4 岩溶区地下水类型979

15.3.5 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探方法980

15.3.6 岩溶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981

第16章矿水、热水986

16.1矿水986

16.1.1 概述986

16.1.2 矿水的分类986

16.1.3 矿水的标准988

16.1.4 矿水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992

16.1.5 矿水对人体的作用994

16.1.6 矿水的调查方法999

16.1.7 矿水开发利用与管理1000

16.2热水1001

16.2.1 概述1001

16.2.2 热水的物理化学特征1002

16.2.3 热水(或热矿水)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005

16.2.4 我国地下热水的分布及其特征1006

16.2.5 地下热水(或热矿水)的勘察方法1007

16.2.6 地下热水(或热矿水)的开发利用1010

第17章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1014

17.1 概述1014

17.2 建设项目不同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1014

17.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工作过程1015

17.4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和审批1017

17.5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批1018

第18章勘察设计的招标投标1021

18.1 概述1021

18.2国内勘察设计的招标投标1021

18.2.1 招标1021

18.2.2 投标1028

18.2.3 评标定标1030

18.2.4 合同1030

18.3国外勘察设计的承包投标1031

18.3.1 投标的前期工作1031

18.3.2 投标工作的程序和内容1033

索引1037

1993《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姚天强,王强忠副主编 199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