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求取 ⇩

上篇3

1日本古方派兴衰史要3

1.1 古方派发展阶段3

1.1.1 平安朝至江户初期,仲景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乃古方派之肇端3

1.1.2 江户中期,古学大兴,医学返本归原,古方派渐次已成,蔚为大观5

1.1.3 明治维新,西学东渐,医制改革,古方派步履维艰7

1.1.4 昭和初年,结社请愿,中医影响,古方派始得复苏7

1.2 日本古方派兴衰之因素8

1.2.1 医学因素9

1.2.2 社会因素10

1.2.3 民族因素11

1.2.4 医家因素12

1.2.5 国外因素13

1.3 古方派的支流与特点15

1.3.1 “拟古”与“真古”两大支流15

1.3.2 古方派的特点16

1.4 古方派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17

1.4.1 唯物“一元论”的哲学基础17

1.4.2 “经验论”的哲学基础18

1.4.3 “取实予名”的认识论基础19

1.4.5 “自然哲学”基础21

1.4.4 “重刑峻法”的思想基础21

2 古方派医学观的变迁24

2.1 求“实”观的变迁25

2.2 病因观的变迁26

2.3 诊法观的变迁27

2.4 证候观的变迁28

2.5 治法观的变迁29

2.6 方药观的变迁29

3 古方派与其他学派的论争31

3.1 论争时期的日本文化思想界31

3.2 论争的焦点33

3.3 论争中主要内容评价36

3.3.1 阴阳之争36

3.3.2 脏腑之争37

3.3.3 经络之争38

3.3.4 病因之争39

3.3.5 脉诊之争41

3.3.6 攻补之争42

3.3.7 药能之争43

3.3.8 治法之争45

3.3.9 《伤寒论》之争46

4.1 古方派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50

4.1.1 基础医学50

4 古方派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与影响50

4.1.2 临床医学56

4.1.3 康复医学58

4.2 古方派对日本汉医界的影响59

5 古方派对中国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影响60

5.1 怀疑——《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62

5.2 求实——《伤寒论》研究重点的转移64

5.3 批判——前人注解与《黄帝内经》66

5.4 评价——影响与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得失68

6 古方派启示录71

6.1 一种医学两种结果——论认识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71

6.2 理论与经验——论经验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中医理论形成之失74

6.3 学说与边际效应——论学说间的关系与应用方法76

6.4 师承授受中的马太效应——师徒链利弊谈78

6.5.1 救弊综合与创新——学说的形成规律81

6.5.1 救弊规律81

6.5.2 综合规律81

6.5.3 滞后规律82

6.6 “文化圈”与“学派”——论《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流派82

7 尚待商榷的结论89

7.1 古方派得失谈89

7.1.1 以古为准的世界观89

7.1.3 自然科学的限制90

7.1.2 狭隘的经验论90

7.2 论医家的学派归属91

7.2.1 师承与创新91

7.2.2 方法与动机92

7.2.3 后世与当初92

7.3 怀疑·扬弃·创新93

7.4 “辨证论治”、“方证相对”在认识思维方法上的异同94

7.5 医学理论的时代性97

7.6 “政令”与“治法”98

7.7 “复古”旗帜下的图新100

7.8 仲景诊法先后观102

7.9 张仲景“合方”论104

7.9.1 合方的定义105

7.9.2 合方的依据105

7.9.3 合方的法则106

7.9.4 合方的功效是累加抑或再生新效107

7.9.5 合方与合病并病108

7.9.6 合方对后世的影响108

7.10 中国《伤寒论》研究的反思109

下篇119

1古方派的先驱者——名古屋玄医119

1.1 玄医的学术渊源120

1.2 玄医的思想与认识方法121

1.3 玄医的医学观122

1.3.1 寒邪为先的病因观122

1.3.2 补虚助阳与对症治疗观123

1.3.3 扶阳抑阴的制方观124

1.3.4 活用仲景方药125

1.4 玄医的意图与动机127

2 古方派的缔造者——后藤艮山129

2.1 一气留滞论130

2.1.1 一气留滞的病因论131

2.1.2 顿气去滞的治疗观132

2.1.3 顺气为先的制方法133

2.2 胆灸椒泉运用心法134

2.2.1 熊胆论134

2.2.2 蕃椒论135

2.2.3 艾灸说136

2.2.4 温泉论137

3 实验派大师——山胁东洋140

3.1 东洋的医学思想141

3.1.1 医学本源观141

3.1.2 解剖探疑的实验观143

3.2 拨乱返正的“补泻说”144

3.3 施治三辨论145

3.4 杂病证治举隅146

3.4.1 中风证治146

3.4.2 气厥证治148

4 中国医学的挑战者——吉益东洞151

4.1《伤寒论》研究特点152

4.1.1方以类聚——《伤寒论》方剂学研究特点152

4.1.2 药从方征——《伤寒论》药物学研究特点154

4.2 医论医说155

4.2.1 万病一毒论155

4.2.2 方证相对说158

4.2.3 疾医论159

4.3 杂病诊治特色160

4.3.1 精于识证——反常的思维160

4.3.2 审时度势——间断攻下法的使用161

4.3.3 急证以峻方,怪病责痰瘀161

5 弘扬吐法的永富独啸庵163

5.1 独啸庵的思想与认识方法164

5.2 独重《伤寒论》的“古医道”观165

5.3 “持重”与“逐机”的治则观166

5.4 吐法的整理与发挥167

5.5 实证亲视的经验总结169

6 纵横《伤寒论》的注释家——中西深斋171

6.1 深斋的著述与研究方法172

6.3 学术思想173

6.3.1 三阴三阳表里说173

6.2 深斋的认识与思想方法173

6.3.2 合病并病论174

6.3.3 脏腑部位说176

6.3.4 腹脉并重论177

6.3.5 治术三权法178

7 气血水理论的创立者——吉益南涯181

7.1 气血水理论提出的医学背景182

7.2 气血水理论溯源183

7.3.1 气血水的生理病理观184

7.3 气血水的理论体系184

7.3.2 气血水的病证治疗观185

7.3.3 气血水的药物方剂观185

7.4 诊病辨治论186

7.4.1 辨主客186

7.4.2 审所在187

7.4.3 知四态187

7.5 杂病论治心法189

8 产科手术的发凡者——贺川玄悦192

8.1 胎位不正的致病观193

8.2 以“术”为先的治疗观194

8.3 对仲景方剂的发挥195

8.4 预顺逆知生死之法196

9 以天地为师的中神琴溪198

9.1 琴溪的学术源流199

9.2 琴溪的认识观与思想方法199

9.3 对《伤寒论》的认识200

9.4 医论医说202

9.4.1 重视望闻的诊断观202

9.4.2 治病三论202

9.5 改良吐法205

9.6 用药遣方特色206

9.7 杂病证治举隅207

10 划时代的古方家——汤本求真209

10.1 折衷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209

10.2 《皇汉医学》研究仲景医学的方法特点211

10.2.1 衷中参西211

10.2.2 汇粹众说212

10.2.3 补遗拾掇212

10.3 “食血水”三毒的病因观213

10.4 内外相合的发病观215

10.5 腹诊为先与不略脉诊的诊法观215

10.6 “随证”与“求因”的治疗观216

附篇221

1996《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贾春华著 1996 长春:长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日本汉方医学精华(1990 PDF版)
日本汉方医学精华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日本古典の研究 下(1963.11 PDF版)
日本古典の研究 下
1963.11 岩波書店
日本文学研究の方法(1984.07 PDF版)
日本文学研究の方法
1984.07 有精堂
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1985.11 PDF版)
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
1985.11 岩波書店
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1965.11 PDF版)
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
1965.11 岩波書店
中古日本文學の研究(1943.01 PDF版)
中古日本文學の研究
1943.01 教育圖書
日本古典の研究(1983.12 PDF版)
日本古典の研究
1983.12 吉川弘文館
フランスの日本古典研究(1985.09 PDF版)
フランスの日本古典研究
1985.09 ぺりかん社
日本語の研究方法(1974.10 PDF版)
日本語の研究方法
1974.10 弘文堂
日本古代史研究法(1983 PDF版)
日本古代史研究法
1983 雄山閣
日本学研究( PDF版)
日本学研究
世界知識出版社
日本汉学研究论文集(1960 PDF版)
日本汉学研究论文集
1960 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日本语研究(1994 PDF版)
日本语研究
1994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本研究(1928 PDF版)
日本研究
1928 上海新纪元周报社
日本汉医名方选(1992 PDF版)
日本汉医名方选
1992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