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精华》求取 ⇩

导论1

第一节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沿革1

第二节 日本汉方医学的学术流派4

一、后世派5

二、古方派5

三、折衷派8

第三节 日本汉方医学的学术的特点9

一、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认识9

二、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解10

三、关于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缓紧诸概念11

四、舌诊与腹诊13

五、辨证与治法14

六、方药与剂型15

七、分科与人才结构15

上篇20

总论20

第一章 医论20

第一节 病因论20

一、一气留滞说20

二、万病一毒说23

三、气血水说27

第二节 证候论34

一、证的内涵35

二、方证相对36

三、体质之证39

四、特殊证候41

第三节 伤寒论43

一、四柱八汤说44

二、十二范畴说49

三、六阶段说59

第二章 诊法67

第一节 四诊67

一、望诊67

二、闻诊69

三、问诊69

四、切诊75

第二节 腹诊76

一、腹诊法77

(一)常见症状的腹证80

三、腹证及其临床意义80

二、脊诊法80

(二)常用处方的腹证85

(三)食毒、瘀血、水毒致病的腹证91

第三章 医方93

第一节 仲景方举要94

茵陈蒿汤94

温经汤95

越婢加术汤96

黄土汤96

黄连阿胶汤98

黄连汤99

葛根黄芩黄连汤99

葛根汤100

甘草干姜汤101

甘草汤102

甘麦大枣汤103

芎归胶艾汤104

桂枝汤104

桂枝茯苓丸105

吴茱萸汤106

五苓散107

柴胡桂枝汤108

柴胡桂枝干姜汤109

三黄泻心汤110

三物黄芩汤111

酸枣仁汤112

四逆汤112

四逆散113

炙甘草汤114

栀子豉汤114

芍药甘草汤115

小陷胸汤117

小建中汤117

小柴胡汤119

小半夏加茯苓汤120

小青龙汤120

旋复花代赭石汤121

大黄附子汤122

大黄牡丹皮汤123

大柴胡汤124

大建中汤124

大承气汤125

大青龙汤126

竹叶石膏汤127

猪苓汤127

抵当汤128

桃核承气汤129

真武汤130

当归四逆汤131

当归芍药散132

人参汤133

麦门冬汤134

八味地黄丸135

半夏厚朴汤137

半夏泻心汤138

白虎汤138

白虎加人参汤139

防己黄芪汤139

麻黄汤140

麻黄附子细辛汤141

麻杏石甘汤142

薏苡附子败酱散143

苓桂术甘汤143

第二节后世方举要…144

安中散144

胃风汤145

温清饮145

延年半夏汤146

黄连解毒汤147

加味逍遥散148

藿香正气散148

归脾汤149

驱风解毒汤149

启脾汤149

坚中汤150

黄芪鳖甲散150

香苏散151

五积散151

滋阴降火汤152

紫丸152

四物汤153

四君子汤153

十全大补汤154

正心汤154

消风散155

净腑汤155

秦艽鳖甲散156

神秘汤156

参苓白术散157

清上防风汤157

清热补气汤158

清心莲子饮158

清热补血汤159

清肺汤159

喘四君子汤160

苏子降气汤161

大防风汤161

托里消毒饮162

断痢汤162

钩藤散163

通导散163

当归饮子164

半夏白术天麻汤165

二陈汤165

分消汤166

平胃散166

防风通圣散167

补中益气汤167

薏苡仁汤168

抑肝散加陈半169

六君子汤169

延经期方170

第三节 日本名医经验方举要170

痿证方170

乙字汤171

香川解毒剂172

葛根红花汤172

加味八脉散173

甘连栀子汤173

强神汤173

九味半夏汤173

九味槟榔汤174

桂枝五物汤175

荆芥连翘汤175

柴葛解肌汤176

柴胡清肝汤176

紫云膏177

紫根牡蛎汤178

赤小豆汤178

十味败毒汤178

针砂汤179

治头疮一方180

治肩背拘急方180

治头痛一方181

治打仆一方181

定悸汤181

腾龙汤181

女神散182

肺痈汤183

伯州散183

八味疝气方184

八味带下方184

变制心气饮185

马明汤185

巫神汤185

蒲公英汤186

利膈汤186

龙胆泻肝汤187

连珠饮188

第四章 和汉药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基本特点189

二、《中药学》与《和汉药》191

三、中药与和汉药193

四、生药研究概况198

第二节 常用和汉药举要205

人参205

三七206

大黄207

干姜208

川芎209

五味子210

升麻211

牛膝212

术(白术与苍术)213

甘草214

龙胆216

玄参216

半夏217

白芷218

白头翁219

瓜蒌(附:天花粉)219

芍药(白芍与赤芍)220

地黄221

防已222

防风223

当归223

红花225

延胡索225

连翘226

附子227

牡丹皮228

郁金229

细辛230

鱼腥草231

泽泻232

茵陈蒿233

枸杞子(附:地骨皮)234

独活(附:羌活)235

厚朴236

姜黄237

桔梗237

桂(肉桂与桂枝)238

益母草239

柴胡241

蚕脱皮(马明退)242

栀子242

黄芪243

黄连244

夏枯草246

黄芩246

黄柏247

麻黄248

葛根249

紫根(紫草)250

紫苏251

槲皮(赤龙皮、朴樕)252

蝮蛇(反鼻、反鼻蛇)252

薄荷253

鹧胡菜(鹧鸪菜、海人草)253

藁本254

附录中药与和汉药基源对照表254

第五章 针灸267

第一节 概况267

一、经穴270

第二节 穴位及其应用270

二、奇穴271

三、特殊取穴方法274

(一)柳谷素灵虚实补泻取穴274

(二)泽田派的基本穴位274

(三)本间祥白选穴274

(四)铃木太治痛证要穴275

(五)玉森天心派常用的14经经穴275

一、辨证276

第三节 针灸辨证与诊法276

(六)蛎崎要氏的妇科要穴276

二、诊法277

第四节 针法283

一、针刺284

(一)毫针284

(二)进针法285

(三)针刺手法派别285

(四)针响288

二、灸法288

(一)普通灸法289

(二)冷灸290

(三)各种秘传灸、名灸292

三、拔罐295

(一)拔罐诊断法295

(二)应用举例297

四、耳针297

(一)耳穴298

(二)刺激耳穴的方法299

(三)耳廓辅助诊断法300

(五)原理研究301

(四)耳针的适应症301

五、小儿针302

六、泻血法302

七、灸头针303

八、鍉针304

九、赤羽氏皮内针304

十、股神经刺激法306

十一、奇经疗法306

十二、经别疗法307

(一)良导络测定法308

十三、良导络疗法308

(二)良导络治疗法309

(三)良导络治疗的适应症310

十四、足反射疗法310

(一)日本足反射疗法的操作及特点310

(二)足反射疗法应用区的划分310

(三)足反射疗法的实施方法311

(四)适应症311

十五、窦刺、SSP疗法311

(一)强身防病312

十六、导引术312

(二)自我检查313

十七、针刺麻醉314

(一)临床研究315

(二)原理研究315

(三)与针麻效果有关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316

(四)相反的意见及其产生的原因317

第五节 针刺治疗317

一、循环系统疾病317

(一)高血压317

(三)动脉硬化症318

(二)低血压318

(四)心脏病症319

二、呼吸系统疾病320

(一)感冒320

(二)咳嗽320

(三)哮喘321

(四)干性胸膜炎322

三、消化系统疾病323

(一)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323

(二)胃下垂、胃弛缓症323

(四)泄泻324

(三)轻症胰腺炎324

(五)便秘325

(六)痔326

四、肝胆疾病327

(一)胆道系统疾病327

(二)慢性肝病328

五、泌尿系统疾病328

(一)膀胱炎328

(二)急、慢性肾炎329

(一)颈椎挥鞭性损伤症330

六、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疼痛330

(二)脊髓损伤331

(三)癫痫331

(四)恶性肿瘤疼痛及其术后处理332

(五)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32

(六)偏头痛333

(七)腰痛334

七、内分泌系统疾病335

(一)冷症335

(四)肥胖症338

(二)血道症338

(三)糖尿病338

八、免疫性疾病340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340

(二)风湿热341

(三)风湿性关节炎341

(四)荨麻疹341

(一)月经不调342

(二)催产、引产342

九、妇产科疾病342

(三)人工流产343

(四)子宫肌瘤343

十、五官科疾病344

(一)眼疲劳344

(二)色盲344

(三)过敏性鼻炎345

(四)耳鸣、耳聋346

(五)牙痛346

十一、儿科疾病348

(一)虚弱儿348

(六)牙槽脓溢348

(二)疳积349

十二、其他疾病349

(一)老年病349

(二)虚弱体质351

(三)放射能症351

(四)心身症352

(六)湿疹353

(七)痛风353

(五)性欲低下353

下篇357

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357

引言357

一、汉方医学擅长治疗的疾病357

二、汉方医学较擅长治疗的疾病359

三、并用汉方医学能提高疗效的疾病361

四、汉方医学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361

第六章 内科疾病363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363

一、肠伤寒363

二、痢疾365

三、疟疾366

四、流感367

五、白喉369

六、破伤风370

七、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370

八、猩红热371

九、丹毒371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372

一、伤风372

二、支气管炎373

三、支气管喘息375

四、支气管扩张症377

五、肺炎377

六、肺结核379

七、肺脓肿380

八、肺癌381

九、肺气肿381

十、胸膜炎382

十一、肺水肿382

二、肥胖者心脏障碍(脂肪心)383

一、心内膜炎383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383

三、心脏瓣膜疾病385

四、高血压386

五、低血压症387

六、心脏神经官能症388

七、特异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症389

八、动脉硬化症389

九、心脏喘息390

十、心绞痛391

十一、静脉炎392

十二、大动脉瘤392

十三、血管神经性浮肿393

十四、雷诺氏病393

十五、肢端红痛症393

十六、肢端挛缩症393

十七、伯格氏病393

三、食道癌394

二、食道狭窄394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394

一、食道炎394

四、食道神经症395

五、急性胃炎395

六、慢性胃炎396

七、不食症397

八、胃弛缓症398

九、胃下垂症399

十、胃酸过多症和过少症399

十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400

十一、胃扩张400

十三、胃癌402

十四、急性肠炎402

十五、慢性肠炎403

十六、阑尾炎404

十七、肠管狭窄和肠闭塞症404

十八、溃疡性大肠炎405

十九、直肠癌406

二十、习惯性便秘406

二十一、呕吐407

二十三、黄疸408

二十二、呃逆408

二十四、肝炎、肝硬化409

二十五、胆石症、胆囊炎410

二十六、胰腺炎410

二十七、腹膜炎410

二十八、腹水411

第五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12

一、肾炎412

二、肾盂肾炎413

四、尿路结核414

三、尿路结石414

五、睾丸炎415

六、膀胱炎415

七、尿道炎416

八、尿道狭窄416

九、前列腺肥大症417

十、阴囊水肿417

十一、囊肿肾417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418

一、神经痛418

十二、阳萎症418

二、偏头痛420

三、不眠症420

四、眩晕421

五、颜面神经麻痹422

六、脊髓炎423

七、脊髓痨423

八、脑梅毒423

九、脑卒中424

十、神经症425

十一、癔病(歇斯底里)426

十二、精神分裂症(早发性痴呆)427

十三、躁郁病428

第七节 新陈代谢疾病429

一、肥胖症429

二、贫血症429

三、白血病430

四、紫斑病430

五、甲亢431

六、甲状腺肿431

七、甲状腺炎431

九、脚气(江户病、乱脚病)432

八、痛风432

一、蛔虫症433

二、绦虫症433

三、蛲虫症434

四、钩虫症434

第八节 寄生虫病435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435

第一节 妇科疾病435

一、月经异常435

二、痛经437

三、带下438

四、子宫后屈439

五、子宫下垂及脱出439

六、子宫内膜炎440

七、子宫附件炎(卵巢炎、输卵管炎)441

八、不孕症441

九、乳腺症442

十、子宫癌443

十一、子宫肌瘤443

十二、更年期综合症与血道症444

第二节 产科疾病448

一、妊娠恶阻448

二、习惯性流产449

三、妊娠中毒症450

四、胞状奇胎451

五、子痫451

六、微弱阵痛452

七、后阵痛453

八、弛缓性子宫出血453

九、乳汁缺乏症454

十、产后乳房炎455

十一、产后脚气456

十二、产褥热456

十三、产褥下肢血栓症457

第八章 儿科疾病458

一、麻疹458

二、百日咳459

三、流行性腮腺炎459

五、脊髓灰质炎460

六、鹅口疮460

四、水痘460

七、口炎461

八、消化不良461

九、自家中毒症462

十、疫痢462

十一、虚弱儿童463

十二、佝偻病464

十三、抽搐病464

十四、夜惊症、夜啼症465

十五、腹尿症465

一、痈、疖467

第九章 外科疾病467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467

二、急性化脓性淋巴腺炎469

三、结核性淋巴腺炎469

四、擦疽470

五、脱疽471

第二节 皮肤疾病472

一、脚癣473

二、顽癣(腹股沟癣)474

四、进行性指掌角化症475

三、颜面白癣475

六、疣476

五、带状疱疹476

七、荨麻疹477

八、湿疹478

九、粉刺480

十、酒皶480

十一、腋臭481

十二、干癣481

十三、皮肤瘙痒症482

十六、白癜风483

十四、肝斑483

十五、黑皮症483

十七、斑秃484

十八、硬皮病485

十九、红斑性狼疮485

第三节 肛肠疾病486

一、肛周脓肿486

二、肛瘘487

三、痔核487

四、肛门及直肠脱出488

一、梅毒489

第四节 性病489

二、男子淋病490

三、女子淋病491

四、淋病性前列腺炎492

五、软性下疳492

六、横痃493

第五节 损伤493

二、冻伤494

一、打仆伤494

三、火伤495

第六节 骨关节疾病496

一、骨结核症496

二、急性浆液性关节炎497

三、急性化脓性关节炎497

四、结核性关节炎498

五、风湿关节炎499

七、变形性膝关节炎500

八、变形性脊椎病500

六、肩关节周围炎500

九、椎间盘突出症501

第七节 其他疾病501

一、疝501

二、神经性斜颈502

三、肠粘连502

第十章 五官科疾病504

第一节 眼科疾病504

一、麦粒肿504

二、睑缘炎505

三、急、慢性泪囊炎506

四、急、慢性结膜炎507

五、沙眼508

六、结膜滤泡症(水泡性结膜炎)509

七、角膜实质炎509

八、硬化性角膜炎510

九、虹膜炎511

十、翼状胬肉512

十一、白内障513

十二、绿内障514

十四、慢性轴性视神经炎515

十三、夜盲症515

十五、眼底出血516

十六、中心性视网膜炎516

十七、假性近视517

第二节 耳科疾病517

一、耳聋517

二、耳鸣518

三、外耳道炎519

五、急、慢性中耳炎520

四、美尼尔氏综合症520

六、急性乳突炎522

第三节 鼻科疾病522

一、急、慢性鼻炎522

二、过敏性鼻炎523

三、真性臭鼻症524

四、副鼻腔炎(上腭窦炎)525

五、衄血526

第四节 咽喉口腔疾病527

一、急性扁桃炎(咽峡炎)527

三、嗄嘶与失声528

二、腺样增殖症(扁桃肥大症)528

四、鼾声529

五、口臭529

六、口腔炎530

七、唾石531

八、齿根膜炎531

九、龋齿531

十、齿槽脓漏532

第十一章 半健康534

一、呃逆534

三、咽喉阻塞感535

二、动悸535

四、头痛536

五、失眠538

六、眩晕539

七、上冲540

八、冷症541

九、肩凝543

十、易疲544

十一、宿醉545

附方剂索引546

1990《日本汉方医学精华》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子光主编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清宫外治医方精华(1996 PDF版)
清宫外治医方精华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1994 PDF版)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
1994
日本の医学(1966.11 PDF版)
日本の医学
1966.11 至文堂
中华医方精选辞典  上( PDF版)
中华医方精选辞典 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华医方精选择辞典( PDF版)
中华医方精选择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日语文学精华( PDF版)
日语文学精华
三友图书公司
日本漢医選方( PDF版)
日本漢医選方
万葉出版社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1994 PDF版)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
1994 北京:商务印书馆
医学日语汉译方法(1982 PDF版)
医学日语汉译方法
198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1996 PDF版)
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
1996 长春:长春出版社
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1989 PDF版)
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
1989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医组方精华(1998 PDF版)
中医组方精华
1998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1994 PDF版)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
1994 北京:商务印书馆
日汉医学词汇(1987 PDF版)
日汉医学词汇
198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脾胃病实用方(1999 PDF版)
脾胃病实用方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