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
作者 | 宋衍申主编 编者 |
---|---|
出版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18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020893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6522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史学的产生1
第一节史学的萌芽1
一 史·历史·史学1
二 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4
三 史官·档案·编年记6
第二节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11
一 《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11
二 孔子生平及其与《春秋》的关系13
三 《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14
第三节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15
一 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15
二 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16
三 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20
四 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24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奠定28
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28
一 秦朝社会与史学28
二 汉初社会与文化特色30
三 汉初史学33
四 纪传体史书的兴起35
五 两汉的史家与史学37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38
一 司马迁生平38
二 《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40
三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42
第三节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汉书》的诞生47
一 班氏修《汉书》47
二 《汉书》的正统观48
三 《汉书》的成就51
第四节两汉的官方史学55
一 政府对修史的重视55
二 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57
三 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59
四 荀悦《汉纪》的修撰60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63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63
一 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63
二 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66
第二节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70
一 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70
二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72
三 陈寿与《三国志》75
四 范晔与《后汉书》77
五 《宋书》·《南齐书》·《魏书》79
第三节史学领域的扩展84
一 《文心雕龙·史传》84
二 古史的新撰85
三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87
四 谱学90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93
第一节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93
一 隋朝禁绝私修国史93
二 唐初设史馆94
三 起居注、实录、国史的修撰96
四 八部“正史”的修撰100
五 五代的实录和《旧唐书》115
第二节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118
一 刘知几生平118
二 《史通》的内容122
三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124
第三节典制体史书的创建132
一 杜佑和《通典》132
二 会要、会典和专门性典制体史书142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鼎盛146
第一节宋朝史学的繁荣及原因146
一 宋朝史学的繁荣146
二 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148
第二节纪传体“正史”的编修149
一 《旧五代史》的修撰149
二 《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151
三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154
第三节《资治通鉴》及其姊妹篇156
一 司马光生平156
二 《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157
三 《资治通鉴》编修的助手及编修方法159
四 《资治通鉴》的姊妹篇160
五 《通鉴》学162
六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66
第四节《通鉴纪事本末》与《通鉴纲目》171
一 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172
二 纪事本末体在史学上的影响175
三 《通鉴纲目》与纲目体史书177
第五节主通明变的《通志》179
一 郑樵生平179
二 《通志》的内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180
三 郑樵的史学思想183
第六节 辽金元史学概述187
第七节元修宋、辽、金三史191
一 对三史义例的争论191
二 《宋史》的编修及特点194
三 《辽史》的编修及特点197
四 《金史》的编修及特点199
第八节官修和私修典制体史书203
一 《经世大典》的修撰203
二 《元典章》204
三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05
第九节地理著作和野史笔记的发展209
一 《元一统志》209
二 游记·行记210
三 辽、金、元私修诸史212
四 辽、金、元人笔记文集213
第六章封建史学的衰微216
第一节 明朝社会与史学概观216
第二节明朝官修史书218
一 史馆制度218
二 《元史》的编修220
三 《明会典》222
四 《永乐大典》222
第三节明朝后期的私人撰史224
一 杂史笔记的繁盛224
二 王世贞的史学226
三 李贽的史论228
四 柯维骐、陈邦瞻、焦竑、王圻、胡应麟、钱谦益等人的史学成就230
第七章 封建史学的终结235
第一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235
一 顾炎武的史学235
二 黄宗羲的史学238
三 王夫之的史学242
四 清初经世致用史学245
第二节清朝官修诸史247
一 《明史》的修撰247
二 官修国史250
三 “六通”和《会典》253
四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256
五 方略260
第三节乾嘉史学261
一 乾嘉史学的形成261
二 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263
三 赵翼和《廿二史札记》267
四 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270
五 方志与谱牒的发展273
六 旧史的改写、补作和考证275
七 校注、辨伪和辑佚276
第四节章学诚与《文史通义》277
一 章学诚生平277
二 《文史通义》的内容279
三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281
四 章学诚与方志学286
第八章救亡图变的清朝后期史学289
第一节重开经世致用史学的新风289
一 龚自珍的史学思想289
二 魏源的历史著作292
三 徐继畲、姚莹的著述297
第二节边疆史地和元史学的研究302
一 祁韵士、徐松、俞正燮、沈壮的史地著述302
二 张澍、张穆、何秋涛、丁谦的史地研究312
三 洪钧、屠寄、柯劭忞的元史学320
第三节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326
一 王韬的外国史著述326
二 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331
三 唐才常对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336
第四节清朝后期的“当代史”著述和明史研究340
一 清朝后期的“当代史”著述的特色340
二 夏燮的史学成就343
三 徐鼒、陈鹤的明史研究347
第五节资产阶级史学的产生350
一 严复的西学译著350
二 梁启超对封建史学的批判355
三 夏曾佑、柳诒徵、刘师培的历史教科书359
四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363
第九章现当代史学述要368
第一节 封建史学的余绪368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37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381
第四节 新中国史学的发展394
第五节 港、台史学400
附录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407
1996《中国史学史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衍申主编 199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史纲要
-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通史纲要
- 1980
-
-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一
- 1983.9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84
-
- 中国史纲要 上
- 1979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史纲要 下
- 1979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通史纲要
- 1989 外文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
- 198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 品艺诗
- 198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外国史学史纲要
- 1993.05 厦门市:鹭江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史纲要
- 198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75 台湾中华书局
-
- 中国史学史纲要
- 1997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史纲要 下
-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