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
作者 | 张传开,汪传发著 编者 |
---|---|
出版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34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503095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4745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论1
一义利考辨1
二 义利之间3
三 古代“义利之辩”概况4
四 近代“义利之辩”概况8
五 走向现代化的需要10
第一章“义利之辩”的开端与第一个高潮12
一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萌芽12
(一)以“孝”为主的道德规范13
(二)“修德配命”与“敬德保民”的道德自觉15
二 “义利之辩”的开端17
三 “义利之辩”的第一个高潮(上)——先秦儒家的义利观20
(一)“义以为上”——孔子对儒家义利观的奠基21
(二)“惟义所在”——孟子对儒家义利观的强化22
四 “义利之辩”的第一个高潮(下)——墨、道、法诸家的义利观24
(一)墨子以及后期墨家的义利观25
(二)“无欲”与“绝仁弃义”——老庄的义利观27
(三)去私行公——法家的义利观29
五 荀子对先秦时期“义利之辩”的总结31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辩”36
一 “独尊儒术”——两汉时期“义利之辩”的基本特点36
(一)在总结教训中认同儒学36
(二)“独尊儒术”38
二 “正义不谋利”——董仲舒的义利观40
(一)“道之大原出于天”40
(二)“以义正我”43
(三)“义利两养”44
(四)“正义不谋利”45
三 “谷足食多,礼义心生”——王充的义利观47
(一)“治国之道,所养有二”48
(二)“谷足食多,礼义心生”49
第三章从魏晋到隋唐——义利观上儒、佛、道的互动52
一 儒、道互动与义利关系的曲折争辩52
(一)王弼:“名教本于自然”53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55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57
二 名声、礼义与逸乐——《列子·杨朱》篇的义利观59
三 义利观上儒、佛、道的互动62
(一)佛、道的兴盛与儒、佛、道的斗争与合流63
(二)道教的儒化及其义利观66
(三)佛教出世主义中所蕴藏的义利观68
(一)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71
第四章“义利之辩”的第二个高潮——宋至明中叶的“义利(理欲)”之辩71
一 宋明伦理思想概貌71
(二)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73
二 北宋时期功利主义思潮——李觏、王安石的义利观74
(一)李觏:“利欲可言”与“循公不私”75
(二)王安石:以“仁义”为“道德”的功利主义77
三 理学奠基中的“义利(理欲)”之辩80
(一)周敦颐:“无欲”与“主静”80
(二)张载的“天理”、“人欲”之辩82
(三)程颢、程颐:“人欲”与“天理”难一84
四 “明天理,灭人欲”——朱熹的“义利(理欲)”之辩89
(一)“理一分殊”90
(二)“性同气异”91
(三)“义利之说”92
(四)“天理”、“人欲”之辩94
(五)“道心”与“人心”97
(六)“居敬”与“穷理”98
五 朱陈之争与陈亮、叶适的功利思想101
(一)理欲之辩101
(二)义利之辩104
(三)修养与事功之辩107
六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理欲之辩110
(一)道德“心本”论与“良知”准则论110
(二)“致良知”以“存天理,去人欲”113
第五章明清之际义利观的启蒙与创新117
一 历史的反省与启蒙的兴起117
二 “童心”与“私心”——李贽义利观的前提与归宿121
三 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王夫之对“义利”(理欲)”之辩的批判总结125
(一)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125
(二)“性日生而日成”128
(三)“身成”与“性成”之统一131
四 唐甄“志任天下”的功利论134
(一)“生”、“才”、“功”的统一134
(二)“心智”与“五欲”136
(三)“志任天下”的功利主义道德观137
五 颜元、李塨的功利论139
(一)气质无恶、情欲合理140
(二)义利合一,利济苍生143
六 戴震启蒙的人性论及其反理学的义利(理欲)观146
(一)“血气心知”的启蒙人性论147
(二)反理学的义利(理欲)统一观149
第六章近代义利观的变迁(上)153
一 近代伦理思想的演变153
(一)个性解放思想156
二 龚自珍、魏源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义利观156
(二)功利主义的义利观160
三 早期改良派的“义利之辩”164
四 戊戌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义利观168
(一)康有为:以“求乐免苦”反对“存理灭欲”169
(二)梁启超:以“利己”为核心的义利观172
(三)严复的合理利已主义179
(四)谭嗣同:“崇奢黜俭”的功利主义181
五 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义利观186
(一)革命派的权利、义务观与公、私关系说186
(二)章太炎的“革命道德”论190
(三)孙中山论物质文明与道德文明193
(四)蔡元培“舍己为群”的道德观197
一 新旧道德观的激烈冲突202
第七章近代义利观的变迁(下)202
(一)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抨击203
(二)建立“个人本位主义”的新道德206
二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开拓者李大钊的义利观208
(一)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08
(二)合理的个人主义和合理的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自由人格212
三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两极发展及其义利观的演变215
(一)功利论倾向的继续展开——胡适实用主义的义利观216
(二)道义论倾向的新发展220
四 革命功利主义与动机效果统一论——毛泽东的义利观及其内在要求223
(一)革命的功利主义与动机效果统一论224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义利观的内在要求226
结语 构建走向现代化的义利观229
后记234
1997《义利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传开,汪传发著 199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文化之垂统
- 1972 复兴书局
-
-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 1998
-
- 传统的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1996.12 哈尔滨出版社
-
- 中国社会之变化
- 新生命书局
-
- 中国历代演义之三 两晋演义 下
- 196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历代演义之二 后汉演义 下
- 1962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 1987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三国演义之谜
- 199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中国人的名利观
- 19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美国资本主义之胜利
- 1946 商务印书馆
-
- 中国之水利
- 1939 商务印书馆
-
- 善的冲突 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 1992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中国传统文化奇观
- 1990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迷
- 1995.05 明报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