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求取 ⇩

目录引论1

第一编 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年—公元3世纪)1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特点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14

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14)地形与气候特点15

地理条件对印度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17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特点19

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19)宗教盛行19

众多的民族和复杂的语言(21)多层次的社会结构(21)王朝更迭频繁、政治上长期分裂22

外族不断的入侵和征服22

—1750年)23

第一节 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23

分布范围、年代及文化渊源(23)青铜器文化25

城市的规模和建筑(25)农业、手工业、商业26

大规模的对外贸易(27)社会关系和政治状况28

第二节 印章文字与哈拉帕人30

印章文字的特点(30)哈拉帕人的种族属性31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衰落原因32

历史意义(32)哈拉帕文化的衰落(33)晚期哈拉帕文化34

第三章 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36

第一节 早期吠陀时代36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36)社会经济的性质和特点(38)次大陆的早期铁器时代(39)雅利安人对土著居民的征服(40)瓦尔那制度的出现43

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45

第二节 后期吠陀时代46

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的扩张(46)恒河流域早期城市的出现(48)农村公社的形成(48)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51)瓦尔那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53

婆罗门教的产生、教义和经典(56)雅利安人的“四行期”和社会习俗59

第四章 列国时代(公元前600—324年)60

第一节 政治经济的新变化60

列国争霸(60)摩揭陀国称霸恒河流域(62)土地关系的变化(64)奴隶劳动在生产领域中的扩大65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66)阶级结构新变化对种姓制的冲击67

第二节 佛教的兴起68

沙门思潮的兴起(68)顺世论(69)耆那教(69)释迦牟尼创立佛教70

第三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特点72

原始佛教的哲学思想(72)“四谛”和“八正道”73

“十二因缘”(74)原始佛教的进步倾向(76)早期佛教的部派分裂79

第五章 孔雀王朝时代(公元前324—187年)80

第一节 孔雀王朝的建立及北印度的统一80

波斯帝国对西北印度的征服(80)亚历山大入侵(80)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孔雀王朝82

第二节 阿育王统治时期83

阿育王的统治(83)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85

城市及省区的行政管理(86)阿育王的达摩政策(87)阿育王与佛教88

第三节 孔雀王朝90

农业生产的发展(90)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91

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92

第四节 土地关系和田赋制度93

土地关系(93)田赋制度97

第五节 奴隶制和种姓制的发展98

奴隶制的发展(98)古代印度奴隶制的特点98

种姓制对职业和婚姻的新规定104

第六节 孔雀帝国的灭亡105

第六章 南北对峙时代(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107

第一节 大夏、塞种人在西北印度的统治与南印度萨塔瓦哈纳王朝107

大夏米南德王在西北印度的统治(107)塞种人在西北印度和西印度的统治(109)萨塔瓦哈纳王朝在南印度的统治110

第二节 贵霜王朝在北印度的统治110

第一贵霜时代(110)第二贵霜时代(112)贵霜王朝的政治制度(112)城市经济的发展113

第三节 贵霜文化、健陀罗艺术和大乘佛教114

贵霜文化(114)健陀罗艺术(114)大乘佛教的兴起115

第七章 古代印度文化119

第一节 哲学和法典119

吠陀和奥义书的哲学思想(119)早期六派哲学121

法典122

第二节 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123

梵语、俗语和巴利语(123)文字体系(124)梵语文学和巴利语佛教文学126

第三节 佛教艺术及自然科学131

早期佛教石窟(131)窣堵波(佛塔)(131)阿育王石柱雕刻(132)自然科学132

第二编 中世纪印度(公元320—1757年)137

第八章 笈多王朝统治时代(公元320—540年)138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兴起与北印度的统一138

笈多王朝的建立与扩张(138)笈多王朝的衰落与?哒人的入侵(140)?哒人在北印度的统治141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封建经济特征的出现143

农业生产的发展(143)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143

封建制经济特征的出现145

第三节 封建关系的产生146

印度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146)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147)封建主阶级的兴起及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形成(149)种姓制度的发展——迦蒂制度取代瓦尔那制度152

第四节 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154

中央及地方政权的封建化(154)封建等级制的出现155

第九章 戒日帝国时代的印度(公元606—647年)156

第一节 戒日帝国的建立与北印度的统一156

7世纪初北印度的政治形势(156)曲女城事变157

戒日帝国的建立158

第二节 封建化的政治制度及宗教、文化161

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161)政治权力的分散化(161)宗教和文化162

第三节 戒日帝国时代的印中关系及文化交流164

玄奘访印(164)戒日帝国与唐帝国的外交关系165

戒日帝国时期的印中文化交流167

第四节 封建制度的确立167

封建土地关系的确立(167)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170)吠舍和首陀罗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变化(171)印度早期封建制度的特点172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74

农业的发展(17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174

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继续繁荣发展175

第十章 拉其普特地方王国争霸时代与南印度朱罗王国的兴起(公元8—12世纪)177

第一节 拉其普特的起源及其诸王朝177

拉其普特的含义和起源(177)拉其普特土地贵族178

拉其普特诸王朝的建立179

第二节 北印度拉其普特争雄及小邦林立179

8至10世纪三国争雄北印度(179)10至12世纪北印度政治上进一步分裂(181)穆斯林阿拉伯人对信德的征服(181)苏丹马茂德对西北印度的入侵181

第三节 7至12世纪南印度地方王国争霸182

帕拉瓦王国(182)维泰比的遮娄其王国(183)拉什特拉库塔及西、东遮娄其(183)朱罗帝国兴起184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88

—1526年)188

古尔王朝对北印的征服(188)德里苏丹国家的建立(189)伊杜米斯和巴尔班(189)阿拉—乌德—丁向南印扩张(190)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在德干的统治190

第二节 政治体制及军事采邑制191

中央及省区行政体制(191)穆斯林贵族193

“伊克塔”军事封建采邑制(193)村社上层封建化194

第三节 工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195

农业的发展(195)手工业的进步(195)城市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196)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种姓的兴起197

第四节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次大陆198

第五节 德里苏丹国家的瓦解和衰亡200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次大陆的经过(198)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的融合(199)印度的穆斯林社会集团200

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加重(200)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武装反抗(201)菲罗兹·图格鲁克的改革(202)帖木儿入侵印度(203)德里苏丹国家的瓦解(204)德干北部的巴马尼苏丹王国(204)维查耶纳伽尔王国205

第一节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和领土扩张207

第十二章 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1526—1761年)207

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207)坎奴战役和哥格拉战役(208)舍尔沙的崛起与改革(208)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209)阿克巴亲政和领土扩张210

第二节 阿克巴的改革与莫卧儿帝国的政治制度212

笼络拉其普特封建王公的政策(212)包容性的宗教改革(213)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214)创建曼沙布达尔制度(215)田赋制度的改革(216)社会风俗的改革及文化教育建设218

第三节 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218

札吉尔(218)柴明达尔(219)莫卧儿印度的地权性质及特点(221)莫卧儿印度的村社和基本农民223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224

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增长(224)手工业的发展(224)城市及商业贸易的发展(225)商业资本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225

第五节 奥朗则布的高压统治与人民的反抗229

奥朗则布的高压政策(229)领土扩张(230)反抗奥朗则布的人民起义(230)西瓦杰领导的马拉特国家的崛起(230)奥朗则布在德干的失败232

第六节 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与马拉特联邦的扩张233

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与马拉特联邦的壮大(233)纳迪尔沙和阿赫迈德沙对印度的入侵(234)马拉特联邦向北印度扩张与第三次帕尼帕特战争234

第十三章 印度中世纪文化和教派运动237

第一节 宗教238

印度教的兴起和发展(238)商羯罗的印度教改革运动(240)大乘佛教的发展及佛教在印度的衰落241

第二节 中世纪印度六派哲学的发展243

第三节 梵语文学、古典舞蹈和石窟艺术246

前弥曼差派(243)吠檀多派(243)数论派(244)瑜伽派(245)胜论派(245)正理派哲学246

戏剧和诗(246)寓言、童话和故事文学(247)古典小说(248)古典舞蹈(248)石窟艺术249

第四节 自然科学250

数学(250)天文学的发展(251)医学252

第五节 德里苏丹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文化253

第六节 德里苏丹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255

语言和文学(253)音乐(253)建筑(254)绘画255

巴克提运动(255)锡克教的兴起和发展255

第一节 早期印中关系258

第十四章 古代印中关系概述(约公元前2—公元16世纪)258

印中地理位置(258)早期印中联系259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印中交往262

丝绸之路与印中交往(262)印中交通孔道(262)汉武帝试通身毒(263)佛教东渐与印中交往(264)陆路及海路贸易(265)古代印中联系的中止266

第三节 印度与中国西藏267

佛教进入中国西藏(267)佛教对西藏文化的影响(267)印度与13世纪后的西藏268

第四节 印中文化经济交流的相互影响269

促进中国翻译事业及目录学的诞生(269)雕板印刷术与汉、藏、巴利语系大藏经(270)汉语音韵学的发展(271)汉语语汇与文艺宝库的丰富(272)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273

第三编 殖民地印度(公元1757—1947年)275

第十五章 欧洲人的商业掠夺和孟加拉沦为英国殖民地276

第一节 早期欧洲人的商业活动276

葡萄牙人(276)英国人(277)法国人280

第二节 英法争霸281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1746—1748年)281

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1749—1754年)282

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1758—1763年)284

第三节 普拉西战役285

英国势力在孟加拉的兴起(285)西拉杰同英国人的斗争(285)普拉西战役287

第四节 英国殖民统治在孟加拉的确立292

英国人与米尔·贾法尔(292)米尔·卡西姆(293)双重管理制度295

第十六章 英国对印度全境的征服297

第一节 迈索尔的壮大及英迈战争297

—1769年)(298)第二次英迈战争(1780—1784年)298

第三次英迈战争(1790—1792年)(300)第四次英迈战争(1799年)301

第二节 马拉特的复兴及英马战争302

—1805年)(304)第三次英马战争(1817—1818年)306

第三节 印度全境被英国征服307

信德被征服(307)锡克的兴起和兰吉特·辛格309

英锡战争与印度沦为殖民地310

第十七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和剥削(1708—1858年)314

第一节 对印度的殖民掠夺314

对王公的掠夺与权力丧失说(314)对劳动人民的剥削(316)资助条约与印度债务(317)印度的大饥荒318

第二节 英国内阁统治印度的新政策320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东印度公司的挑战(320)英国内阁对东印度公司控制的逐步加强(321)印度沦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322)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323

第三节 封建土地关系的调整和利用324

永久租佃制(固定柴明达尔制)(324)农民租佃制(留特瓦尔制) (327)短期租佃制(马哈瓦尔制、米拉达尔制) (329)农村租佃制(330)印度的“旧世界”与“新世界”330

第四节 印度人民的反抗332

农民状况(332)科尔起义(332)瓦哈比派的反英斗争(333)桑塔尔人起义334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产生337

第十八章 早期印度资产阶级运动(19世纪初期—70代年)337

买办商业资产阶级的形成(337)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339)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40

第二节 宗教改革344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344)罗易倡导的一神教345

梵社与圣社(347)印度教改革的原则精神348

第三节 社会改革350

革除萨蒂制(350)提高女权(352)破除种姓歧视(353)兴办民族报刊与近代教育355

第四节 争取政治经济的改良358

民族主义社团的兴起(358)为争取参职参政权的斗争(362)提倡国货保护关税365

第十九章 一八五七年民族大起义368

第一节 民族矛盾的激化368

英国对印度掠夺和奴役的强化(368)王公贵族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370)印籍士兵的愤怒(372)大起义的酝酿374

第二节 大起义的进程376

米拉特“土兵”首先发难(376)德里起义政权的建立377

大起义的迅速扩展(378)英勇的城市保卫战(380)大起义后期的游击战384

第三节 大起义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386

大起义的失败(386)大起义失败的原因(387)大起义的历史意义389

第二十章 国大党的诞生及早期活动(1885—1905年)393

第一节 国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393

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形势(393)殖民当局推行的两手策略397

第二节 国大党的诞生400

民族主义者的积极酝酿(400)殖民统治者的笼络意图(401)国大党成立大会的召开403

第三节 国大党的早期活动406

早期活动概况(406)党内分歧的表面化(408)国大党早期活动的历史意义410

第二十一章 印度进一步殖民地化(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412

第一节撤销东印度公司英王直接统治印度412

东印度公司的撤销(412)殖民地国家机器的加强(413)扶植、控制各土邦王公415

第二节 印度成为英国资本输出场所416

宗主国向帝国主义过渡(416)英国对印度的资本输出(416)英国在铁路建设中的投资(417)英国在农业水利中的投资(420)英国在工矿企业中的投资(421)英国在农业原料加工工业中的投资(422)英国经理行423

第三节 殖民剥削进一步加强424

印度进出口贸易中的殖民化结构(424)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土地税的增长(427)宗主国费用与印度国债431

第二十二章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33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433

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33)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434)商业高利贷资本的巨大积累436

第二节 棉纺织工业的发展438

大工厂的棉纺织工业(438)小织工的棉织业(442)殖民者对印度棉纺织业的控制444

第三节 钢铁工业及其他446

塔塔钢铁公司的创建(446)印度经理行448

第二十三章 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05—1908年)451

第一节 形势概述451

英国在印度的边境扩张(451)社会经济状况(453)寇松的倒行逆施(455)国际反帝斗争对印度的影响457

第二节 孟加拉分治与高涨的人民反帝运动458

孟加拉分治阴谋的产生(458)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抗(459)民主派的斗争纲领(460)蓬勃发展的人民反帝斗争461

第三节 国大党内部矛盾的加剧和明托的殖民政策463

民主派与温和派分歧的扩大(463)英帝国主义和温和派的交易(464)穆斯林联盟与印度教大会(465)国大党苏拉特年会(467)1908年的民族运动和孟买罢工468

第四节 立宪改革骗局470

立宪改革的炮制(470)印度议会法471

第一节 1909—1913年的印度政治形势473

第二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的影响(1914—1918年)473

温和派政治作用的降低(473)民主派的若干变化475

秘密反英组织的活动(476)殖民者的安抚、镇压和孟加拉的重新统一(478)“青年穆斯林”的崛起480

第二节 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与控制482

宗主国的兵员和物资供应地(482)花样翻新的财政掠夺手段483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显著发展484

战争的双重影响(484)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486)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特征488

第四节 民族解放力量的壮大和重新组合490

民族资产阶级对宗主国参战的支持(490)国际革命形势对印度的影响(491)民族解放力量的壮大与重新组合(492)甘地回国及其政治活动(494)蒙塔福德改革报告的出现497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印度经济499

第二十五章 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1919—1922年)499

英国的掠夺(499)农业及农民问题(501)工业状况(502)印度与宗主国矛盾的加剧504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印度政治504

战后形势(504)民族意识的普遍增长505

1919年的印度政府组织法(507)罗拉特法的出笼(508)阿姆利则惨案与亨特委员会报告510

第三节 第一次全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12

甘地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512)国大党纳格普尔年会(513)甘地的斗争纲领(515)蓬勃发展的群众运动(516)乔里乔拉事件与巴多利决议(518)运动的历史地位520

第二十六章 民族矛盾的激化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923—1928年)522

第一节 英国的经济掠夺522

英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对印输出(522)英国的公开掠夺523

农村经济状况的恶化524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525

反国内消费税斗争(525)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526)萌生中的印度垄断财团528

第三节 国大党内异军突起529

印度政府组织法的实施(529)国大自治党(530)尼赫鲁与青年社会主义派(532)苏·鲍斯533

第四节 早期印度共产主义运动534

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萌芽(534)坎普尔谋叛案与合法共产党(535)工农党及其活动(536)印共与印度民族革命537

第五节 群众运动的发展538

平缓的农民运动(538)工人斗争与工会运动的发展539

群众性抵制西门委员会的斗争541

第二十七章 公民不服从运动(1929—1934年)543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543

英国向印度转嫁危机(543)印度农业状况(544)民族工业的新发展(545)国大党拉合尔年会546

第二节 公民不服从运动的爆发547

运动的爆发(547)食盐进军(548)甘地入狱549

第三节 印度人民的反抗550

农民抗税运动(550)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551)恐怖主义的复苏(552)西北边境省的武装斗争(554)绍拉普尔起义555

第四节 公民不服从运动的停止556

甘地——欧文协议(556)公民基本权利决议557

第二次圆桌会议(558)不服从运动的再次高涨与失败(559)巴基斯坦思想的提出562

第二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印度(1935—1938年)564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564

英国对印度经济命脉的控制(564)民族资本主义的一般状况(565)印度垄断财团的初步形成566

第二节 英国的安抚政策569

1935年印度政府组织法(569)国大党的竞选活动571

第三节 省自治期间的国大党与工农运动572

国大党竞选获胜(572)国大党的施政措施(573)教派纷争的加剧(575)印度共产党与反帝统一战线(577)工农运动的发展(580)国大党的变化582

—1945年)586

第一节 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印政策和人民的反抗斗争587

政治高压和经济掠夺(587)人民的反战斗争(588)印度共产党政策的改变与合法化(592)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593

第二节 克利普斯计划与“撤离印度”运动597

克利普斯计划出笼前后(597)“撤离印度”运动599

苏·鲍斯和印度国民军601

第三节 大战后期的印度政局603

大战后期的印回关系(603)英美在印度的角逐(605)魏菲尔计划与西姆拉会议607

第三十章 战后初期的印度政局和英国撤出南亚610

第一节 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610

战后初期印度面临的新形势(610)工农运动的高涨和海军起义(612)英国工党政府的灵活策略614

第二节 内阁使团和蒙巴顿方案616

内阁使团及其建议(616)临时政府的组建与纷争618

蒙巴顿方案620

第三节 英国撤出印度和印巴分别独立624

英国向印度移交政权的原因(624)国大党接受印巴分治方案的原因(626)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与真纳的作用628

第三十一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中关系632

第一节 印度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对华鸦片贸易基地632

英国资产阶级的鸦片政策(632)鸦片贸易的若干特点635

第二节 英印政府对中国的扩张政策637

英印政府的对华军事侵略(637)英印政府远征云南(638)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与掠夺(638)染指西藏的图谋(639)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641

第三节 印中人民传统友谊的新发展643

印度人民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支持(643)《民报》与印度民族革命(644)人民友谊的新发展645

第三十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648

第一节 印度近代文学艺术648

文学(648)音乐(654)舞蹈656

第二节 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660

自然科学的发展(660)生产技术的发展662

第四编 独立后的印度(1947—1984年)667

第三十三章 印度自治领668

第一节 独立初期的国内政治669

印巴分立后的教派冲突(669)甘地被刺(671)政府的改组(674)双头政治(675)土邦合并678

第二节 独立初期的印度经济681

殖民地遗产(681)自治领政府的农业政策(684)自治领政府的工业政策687

第三节 独立初期的工农运动690

人民的生活状况(690)独立之初的工农运动(692)工会的分裂和左右摇摆的印共(694)国大党对待群众运动的两手策略696

第四节 自治领政府的对外政策698

外交路线的抉择(698)第一次印巴战争701

第三十四章 共和国初期民主政治的发展706

第一节 印度宪法和第一届大选707

宪法的起草(707)印度宪法的主要内容709

1951年印度第一届大选711

第二节 国内政治民主化714

第一届尼赫鲁内阁(714)社会民主化政策716

“社会主义类型社会”(719)民族邦的改组722

第三节 人民运动与印度共产党726

工农运动(726)和平民主运动(728)共产党的活动729

第四节 和平中立外交政策的发展731

不结盟外交政策(731)印中友好关系的新发展734

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737)印度与美、苏关系740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初期经济的发展743

第一节 土地改革和乡村建设计划743

废除柴明达尔制度(743)租佃改革(748)乡村建设计划750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752

印度计划经济的渊源(75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754)成就与问题757

第三节 混合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759

1956年印度政府的工业政策(759)国家垄断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外资(762)乡村手工业和小工业764

第三十六章 尼赫鲁发展经济的新战略766

第一节 尼赫鲁新战略思想的形成766

“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国内形势(766)尼赫鲁的发展战略(768)新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770

第二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773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773)“二五计划”执行结果(775)困难与问题776

第三节 农业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779

“二五计划”的土地改革目标(779)农业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780)柴明达尔制废除后的农民状况783

土地持有最高限额(785)农业合作化计划787

第三十七章 推行尼赫鲁发展战略时期的印度政治(1956—1964年)790

第一节 第二届大选与印共喀拉拉邦政权的建立790

第二届大选和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790)第二届大选后国大党内部矛盾的加深(793)喀拉拉邦共产党政府和“印共五大”的召开794

第二节 第二届大选后国内政治的发展797

右翼势力的活跃(797)语言邦改组后的民族问题(800)官方语言问题(803)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和工农斗争804

第三节 尼赫鲁发展战略时期的对外关系808

印度与美苏的关系(808)印巴紧张关系的暂时缓和(812)印中关系的恶化814

第四节 印中边界武装冲突817

边界争端的历史背景(817)边界争端的政治背景(823)印中边界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爆发826

第三十八章 尼赫鲁时代的终结830

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830

大规模扩军的严重后果(830)彻底破产的第三个五年计划832

第二节 政治危机的发展835

人民反抗斗争的高涨(835)第三届大选(837)卡马拉季计划839

第三节 尼赫鲁病逝与夏斯特里过渡政府的建立841

尼赫鲁在困境中病逝(841)夏斯特里集体领导的建立846

第三十九章 现代印度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849

第一节 现代印度文化849

印度现代文学(849)现代印度戏剧(852)现代印度电影855

第二节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859

现代印度教育(859)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862

第四十章 英·甘地执政时期印度政治经济综述868

附录888

印度通史大事年表888

重要译名中英文对照表906

后记945

第十一章 德里苏丹国家统治时期1206

迈索尔邦国的壮大(297)第一次英迈战争1767

马拉特的复兴和内部矛盾(302)第一次英马战争(1775—1782年)(303)第二次英马战争1803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印度1939

第二章 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公元前2500

1990《印度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培伦主编;高兴等撰稿 1990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印度通史  第2、3册(1973 PDF版)
印度通史 第2、3册
1973 北京:商务印书馆
印度通史第1册( PDF版)
印度通史第1册
印度史纲(1926 PDF版)
印度史纲
1926
印度通史(1990 PDF版)
印度通史
1990
印度史纲(民国15.03 PDF版)
印度史纲
民国15.03 太平洋书店
印度通史  第四册(1973.9 PDF版)
印度通史 第四册
1973.9 商务印书馆
印度通史  (第1—4册)(1973.09 PDF版)
印度通史 (第1—4册)
1973.09 商务印书馆
印度通史( PDF版)
印度通史
台湾:自由出版社
印度佛教史( PDF版)
印度佛教史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匈奴文物  一-三(1986 PDF版)
匈奴文物 一-三
1986
印度通史  下(1981 PDF版)
印度通史 下
1981 国立编译馆
印度通史(1990 PDF版)
印度通史
1990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印度通史  第4册(1973 PDF版)
印度通史 第4册
1973 北京:商务印书馆
印度通史(1981 PDF版)
印度通史
1981 国立编译馆
印度史(1981 PDF版)
印度史
1981 三民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