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佛寺文化史 上》求取 ⇩

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1

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1

(上卷)1

寻蓝篇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19

寻蓝篇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19

(一)祠寺的初缘20

1.西陲·雒颍·徐海20

2.滇·蜀23

3.豫章·江夏·丹阳·吴会24

(二)早期寺落发覆26

1.西晋寺落27

2.东晋寺落29

3.十六国寺落34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40

(一)南朝寺群网络40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40

1.宋齐寺群41

2.梁陈寺群49

3.正史撷蓝57

4.南朝寺群鸟瞰60

(二)北朝寺群网络65

1.元魏寺群66

2.北齐北周寺群72

3.正史撷蓝79

4.北朝寺群鸟瞰81

三 隋唐:佛寺群系92

(一)隋:“诸州立寺”与寺系雏形92

三 隋唐:佛寺群系92

1.《憎传》隋寺钩沉93

2.《方志》隋寺集合101

3.隋寺群系概观104

(二)唐:“州别一寺”与一统群系108

1.《僧传》唐寺钩沉110

2.《唐书》撷蓝131

3.《方志》汉唐寺集合134

4.唐寺系的布局与特点147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154

(一)宫塔式154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154

1.北方的楼塔159

(二)楼塔式159

2.南方的楼塔163

1.单院式166

(三)廊院式166

2.多院式167

3.禅居与禅院171

4.壁画上的寺相172

(一)官廷:随机与有序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181

造设篇181

造设篇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181

1.随机营造182

2.有序与随机兼行183

(二)皇家:四朝为盛186

1.南盛于北186

2.隋初唐初之盛188

(三)高门:代袭与罔替191

1.土族家寺代袭191

2.勋贵寺多罔替193

(四)官众:两见波峰195

1.邑民营寺198

(五)庶民:城乡共襄198

2.乡民营寺201

3.商民营寺203

(一)辟厄涤罪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207

(二)保产护业210

(三)福祚固宗213

(四)憩隐放逸215

(五)皈依寄终217

三 寺等·给额·寺名221

(一)寺等:等级秩序的映象221

三 寺等·给额·寺名221

1.寺等的“名分本位”222

2.寺等的“地望本位”223

3.兰若与佛堂225

(二)给额:调谐政教的符节227

1.赐额初兴228

2.出额朝堂,示情天下229

3.海内同额,炫示一统232

(三)寺名:文化视野的窗口234

1.史传·地望·寺象·名氏235

2.兴国安邦·灵瑞祈祥237

3.彰经教·寄定慧·参法味238

四 景观:人天和合243

(一)净域美:构成与解读243

四 景观:人天和合243

(二)东南:读景之什(上)244

(三)中南:读景之什(中)253

(四)北方:读景之什(下)261

基壤篇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275

基壤篇275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280

(二)寺庄与佃客制285

(三)早期营利业287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291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291

(一)寺庄的复苏292

(二)营利业与“无尽藏”296

(三)佃客制的危机298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302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302

(一)“常住田”与禅林系303

(二)大土地制与寺庄兴盛306

(三)佃客制的终结与租佃制311

(四)活跃的营利业314

(五)僧侣地主与私财传承317

僧伽篇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326

僧伽篇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326

(一)恢张律戒327

(二)“和众立条”331

1.道安“三例命章”“僧制之始”332

2.梁魏:《断酒肉文》与《僧制》333

3.智?:《寺制十条》336

(三)道宣:《比丘行护律仪》337

(四)怀海:《禅门规式》345

二 僧官与寺职352

二 僧官与寺职352

(一)北南僧官两系353

1.魏秦晋初置僧官353

2.南方僧主系354

3.北方昭玄系356

(二)唐代的僧官制358

1.中朝僧官358

2.地方僧官359

(三)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州级僧官360

(四)寺职“三纲”“共统众事”364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375

1.隋崇玄署与道场监丞375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375

(一)统掌僧务的衙司375

2.僧务从鸿胪向祠部转移376

3.两街功德使377

(二)公贯·度牒·僧尼名籍378

1.释门“名籍”与官府“公贯”378

2.“给度”与《度牒》380

3.《僧尼籍帐》382

科门篇392

一 译场392

科门篇392

一 译场392

(一)2-3世纪:“辞质胜文”393

1.北方译业397

(二)4-6世纪:“五失本,三不易”397

2.南方译业401

(三)7-8世纪:译人“八备”与“两全通达”403

1.隋朝译场403

2.唐初译场405

3.武周译场406

4.译场尾声409

二 义林414

二 义林414

(一)滥觞与初起415

(二)学派义林417

1.“涅槃佛性”之林418

2.《成实论》之林419

3.“三论”之林421

4.“十地论”之林423

(三)宗林片影425

三 禅窟433

三 禅窟433

(一)晋宋初辟434

(二)南窟变迁436

(三)北窟移转438

(四)禅林云起442

四 律镇447

四 律镇447

(一)《十诵》之镇448

(二)《四分》之镇450

1.慧光开基450

2.南山宗镇452

3.相部宗镇454

4.东塔宗镇与和合三宗455

五 声苑458

五 声苑458

(一)梵呗:胡呗的汉化衍变459

(二)转读:“以声糅文,声文两得”463

(三)唱导:“宣唱法理,开导众心”467

(四)唱读:经导两声的融合471

(五)俗讲:释门声业的成熟475

妙相篇(上)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485

(一)西域群带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485

妙相篇(上)485

1.鄯善486

2.于阗488

3.龟兹·高昌492

(二)江南区群493

(三)关中区群496

(四)河南区群500

(五)剑南区群503

(六)淮南小区508

(七)河东小区510

[附表一]典籍所见汉唐佛寺绘画简表518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543

(下卷)543

(一)西域群带543

妙相篇(下)543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543

妙相篇(下)543

1.龟兹544

2.高昌546

(二)河西群带550

1.炳灵寺等550

2.敦煌553

(三)秦陇区群565

1.陇南566

2.陇东570

3.陇北·陇西570

4.关中571

(四)河东邺郊区群573

1.云冈574

2.宝山寺·南北响堂山578

3.天龙山等580

(五)河南区群583

1.龙门583

2.洛东588

3.洛南591

4.洛西591

5.洛北592

(六)剑南南诏区群593

1.巴河嘉陵江涪江地区594

2.沱江地区600

3.岷江青衣江地区603

4.南诏地区611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614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614

1.初圣朴质617

(一)圣化:庄严静穆之美617

2.“执厥中”619

3.“以动见静”与“托体山阿”621

4.“致中和”624

(二)诗化:典丽灵动之美626

1.庄静渐融以婉丽626

2.“迁想”神思的腾飞632

(三)夸饰:狞厉乖张之美636

1.“恶”向丑陋的畸变637

2.“幽光”化出的“阴怪”638

3.武魂的乖张640

(四)史韵:逝鸿翩至之美645

1.“斯土斯民”的情结646

2.“转腾婆娑”的遗韵651

3.“风尘事相”的片影652

四 瑞像崇拜662

(一)源与流:瑞像和瑞像文化662

四 瑞像崇拜662

(二)从线到面:瑞像诸神主及其流布669

(三)陆海交至:瑞像入华路径的启示674

[附表二]典籍所见中古佛寺置藏瑞像简表679

文苑篇694

一 人文撰述694

文苑篇694

一 人文撰述694

(一)僧传694

1.撰史初潮695

2.慧皎《高僧传》696

3.道宣《续高僧传》698

(二)行记701

1.法显《佛国记》701

2.《北魏惠生使西域记》与《大隋西国传》705

3.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706

4.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709

5.慧超《往五天竺国传》711

(三)寺记与名山记713

1.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与段成式《寺塔记》713

2.《庐山记》和《天台山记》715

(四)经音义718

1.玄应《大唐众经音义》719

2.慧琳《一切经音义》721

(五)唐梵语样723

1.义净《梵唐千字文》724

2.智广《悉昙字记》725

(六)神清《参玄录》726

二 文学创作734

二 文学创作734

(一)文(1):骈与散735

1.晋南北朝:出离骈俪与张扬净慧736

2.初唐:骈散间行与运骈如散742

3.盛唐:尚质的风习与散笔的生机749

4.中唐:散笔振起与江南独盛754

5.晚唐五代:散笔北渐与文风尚简760

6.敦煌释门文763

[附表三]《全唐文》(卷903-922)所收僧文统计表767

(二)文(2):讲与唱768

1.讲经文:押座文768

2.变文771

3.因缘(缘起)·因缘记(因由记)773

4.话本778

(三)诗·赋780

1.4-6世纪:孚育期的求索780

2.7世纪:化生期的双擘782

3.8-9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上)788

4.9世纪下叶--10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下)793

5.僧赋:纪胜与述情805

(四)铭·偈811

1.铭811

2.偈814

(五)颂赞·唱赞·曲子词820

1.颂赞821

2.唱赞823

3.曲子词833

艺技篇854

一 乐舞·戏弄854

艺技篇854

一 乐舞·戏弄854

(一)伎乐:供养与自娱854

(二)敦煌佛寺与“乐人”“音声”859

(三)戏弄(上):百戏865

(四)戏弄(下):戏剧870

二 书法876

二 书法876

(一)写经体:庄敬美877

(二)镌碑体:朴重美883

(三)“草圣”:率性美893

三 茶道905

三 茶道905

(一)植茶寻迹906

(二)规制窥略912

(三)禅茶一味918

四 医药·历算924

(一)医事:“自利利人”924

四 医药·历算924

(二)勘历:“数术弘教”929

辅世篇938

一 岁节938

(一)传统节日938

1.除日(岁除)·元日(大岁日)938

辅世篇938

一 岁节938

2.上元日(燃灯节)941

3.寒食日944

4.冬至日945

(二)释门节日948

1.佛诞日[附:敦煌行像日]948

2.盂兰盆节953

3.腊日956

(三)节祝情结与美学品格958

1.祈福·祈农958

2.愉悦逸兴960

二 寺学967

二 寺学967

(一)寄寺修学寻迹967

1.三吴·两浙968

2.庐浔·楚衡·荆襄969

3.沂兖·淮扬970

4.罗浮·蜀中·闽莆972

5.终南·京畿972

7.中条山974

6.嵩山·都畿974

(二)敦煌的寺学975

三 外藏[附:舍利藏]985

三 外藏[附:舍利藏]985

1.儒典·诸家986

(一)典籍藏986

2.敦煌外典藏987

3.别集特藏993

(二)名物藏995

1.复合藏·“三绝藏”995

2.独藏·敦煌名物998

(三)故实藏999

1.文化名人故实999

2.政治名人故实1000

3.京寺“常住掌故”1000

1.佛舍利1003

(四)舍利藏[附]1003

2.高僧舍利1007

(一)强寄1013

四 栖寄1013

1.寄政1013

四 栖寄1013

2.顿兵1015

3.置眷1016

(二)停客1017

1.南朝:“僧寺多停客”1018

2.北朝:寓寺多朝士1018

3.唐(上):“流寓”与“宿会”1019

4.唐(中):“税居”与商寄1021

5.唐(下):传舍与“普通院”1024

1.济贫1031

(一)“悲田”1031

五 利养1031

五 利养1031

2.治病1033

3.悲田养病坊1037

(二)“优治”1039

1.禁蒐护生1039

2.营林护化1040

1997《汉唐佛寺文化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弓著 199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汉唐文化史(1992 PDF版)
汉唐文化史
1992 长沙:湖南出版社
汉传佛文化演生史稿( PDF版)
汉传佛文化演生史稿
浅草寺佛教文化講座(1987 PDF版)
浅草寺佛教文化講座
1987 浅草寺
唐拓化度寺碑残本(1912 PDF版)
唐拓化度寺碑残本
1912
石佛寺( PDF版)
石佛寺
佛光寺( PDF版)
佛光寺
汉唐佛寺文化史  下(1997 PDF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 下
199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佛光寺(1984 PDF版)
佛光寺
1984 北京:文物出版社
汉唐文史漫论(1986 PDF版)
汉唐文史漫论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汉唐史籍与传统文化(1992 PDF版)
汉唐史籍与传统文化
1992 西安:三秦出版社
法门寺与佛教文化(1992 PDF版)
法门寺与佛教文化
1992 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隋唐文化史(1992 PDF版)
隋唐文化史
1992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唐佛史探真(1991 PDF版)
汉唐佛史探真
1991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1989 PDF版)
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
1989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1996 PDF版)
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
199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