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史鉴》求取 ⇩

题词 李瑞环1

序 李瑞环1

写在前面1

一、从政之道篇3

第一章 清正廉明3

《六韬》《三略》中的治世警言3

《五经》中的“从政”名句5

《诗经》中的廉耻观7

“仓廪实则知礼节”9

《管子》《老子》《庄子》《墨子》名言集锦10

刘向论为政之道13

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说起16

“刺奸将军”祭遵19

杨震却金说“四知”20

“臣心如水”的郑崇22

胡质父子皆清廉24

山涛、王戎受贿风波26

从鲁褒《钱神论》说起28

“贪泉”、“浊泉”、“盗泉”与“廉泉”30

李光颜却美色32

包拯“笑比黄河清”33

司马光教子:生活要简朴35

海瑞《求万世治安疏》37

况钟三任苏州知府39

顾炎武说廉耻42

朱为弼不受供张43

曾国藩的寒素家风45

胡林翼不庇族戚46

彭玉麟崇俭自守48

沈葆桢不私同乡挚友49

北直廉吏“铜锤李”51

容闳“傲骨殊棱棱”53

翁同和清廉自持55

林干良为官“直道而行”56

孙中山不私亲属58

伍廷芳痛恶民蠹59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61

第二章 国事为重63

鲍叔牙让相63

祁黄羊、腹?公而忘私64

蔺相如“完璧归赵”66

屈原悲吟忧国伤68

唐睢不辱使命72

尉缭论治国大要74

张骞两次通西域76

班超投笔从戎78

张普惠“有王臣之风”80

姚崇上疏言“十事”82

杨业殉国陈家谷85

王禹偁引古论今87

吕蒙正为相89

忠贞直言的寇准91

“先天下之忧而忧”93

苏东坡穷且益坚95

立志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98

解缙上封事万言书100

郑和七次下西洋102

张居正严教明神宗104

顾宪成书写对联107

王夫之论为君之道109

任弘嘉“上十渐疏”112

龚自珍说“官场”114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116

容闳为太平天国献计118

“尽用泰西之长”120

宋伯鲁上疏陈时弊122

易顺鼎慷慨赴台123

“冲决君主之网罗”125

“朋友,朋友,说真的吧”127

功成不居,顾全大局的黄兴128

“为宪法而流血的第一人”130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132

二、从政原则篇139

第三章 民为邦本139

周公的治国三要139

晏子论治国“三殃”141

孟子答邹穆公问143

汉高祖“与民休息”144

晁错论贵粟重民146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148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150

宇文邕“修富民之政”152

“有脚阳春”宋璟154

陆贽的民本思想156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159

董煟《救荒活民书》161

从“得民之劳者昌”谈起163

“阜民之财,息民之力”165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168

黄宗羲论为臣之道170

皇太极富民有方172

唐甄论善政十八条173

立国之道在于富民175

下恤民生以上筹国计177

魏源抗灾救稻179

江忠源敛捐赈饥181

陈景华的爱民政绩182

《尚书》中的重贤思想185

第四章 尊贤重才185

周公“一饭三吐哺”187

墨子论尚贤189

子思推荐苟变191

方九皋相马192

燕昭王求贤报国仇194

“吾有三杰”196

汉武帝求贤任能198

陈蕃“悬榻”待徐稚202

曹操三下《求贤令》203

刘实论让贤205

《刘子》中的人才管理学207

白居易论求贤用贤209

《管仲论》中有新意210

王安石论兴贤育贤212

荐贤满天下的胡林翼215

肃顺延揽人才217

刘铭传的人才观218

张之洞力保冯子材220

三、从政方略篇225

第五章 审势利导225

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225

管仲稳操外贸胜券22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229

春申君“当断不断”231

张仪破纵说连横232

赵武灵王“胡骑服射”235

“守株待兔”与“刻舟求剑”237

汉高祖“和亲”238

贾谊《陈政事疏》240

《隆中对》的战略价值243

诸葛亮以法治蜀245

刘禹锡《鉴药》247

器弩悉弄智灭钦陵249

宋太祖分割相权251

“三苏“论审时话变252

辛弃疾《审势》忠论254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57

范文程佐建清廷259

康熙帝削平“三藩”261

慧眼独具,见微知著的龚自珍263

勇于探索的孙中山265

姜子牙治国四原则268

第六章 权谋妙计268

晋文公“退避三舍”27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73

“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275

子产论宽猛相济277

宓子贱“鸣琴而治”279

触龙婉言劝赵太后281

孙膑减灶与虞诩添灶283

郑国修渠疲秦之计285

秦始皇的两支令箭287

韩非论法、术、势289

刘秀以屈求伸以智取胜291

郭嘉定计胜袁绍295

周瑜谈笑退曹兵297

曹操飞函破孙权299

谢安奕棋败前秦301

“玄武门之门”的成功303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304

海瑞巧戏贪官306

县令“张一包”办案秘诀308

康熙一举除鳌拜310

华亭令戏惩武秀才311

蔡锷巧计离虎口313

第七章 察举选用316

姜子牙的“六守”、“八证”316

齐桓公拜仇人为相一匡天下317

老子的“道”与成才方法论319

庄子以“九征”诠选人才322

王符主张以明选考功澄清官风324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326

我国最早人才学著作——刘劭《人物志》328

拓跋宏治吏有方330

苏绰卓越的人才观333

唐太宗秉公用人335

张九龄论治国必辨忠奸337

韩愈关于人才的名言339

宋太祖行殿试、保任制的成功经验341

苏洵系统的人才思想343

叶适人才管理的独到见解346

许衡论用人之道347

朱元璋难得的人才观349

张居正“考成法”见奇效351

“唯用贤为国之大事”353

林则徐的选才用才355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357

张兆栋公正用人358

光绪罢斥玉铭361

第八章 广开言路36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363

子产不毁乡校364

邹忌讽齐王纳谏366

“逐客”风波368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71

魏征十思谏太宗373

萧韩家奴言治国方略376

金世宗纲谏正己377

王鏊《亲政论》379

君主自抑尊威381

魏源论庶人议政383

齐桓公为“五霸”之首386

我国第一次改革——李悝变法388

富、强、治三部曲390

“世人未可非商鞅”392

“千古一帝”秦始皇395

第九章 除旧布新396

光武帝改革行政体制398

难能可贵的“太和改制”401

隋文帝改革官制40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405

松赞干布走必由之路407

武则天“开汲引之门”410

王安石功过凭谁说412

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415

明太祖改革行政管理机构418

明太祖严整吏治421

清太宗的建国方略423

至理良言:“治民必先治官”427

龚自珍的“更法”、“改制”429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31

首倡效法西方政治制度的洪仁玕433

“变而后能胜”435

发聋振聩的《校邠庐抗议》437

“弱则思变,变则能强”439

郑观应“振痴聋而启惛聩440

“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442

“变法成天下之治”444

变法则存 不变则亡445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447

近代教育改革的先声449

第十章 理财求富451

管仲的富民、安民之策451

陶朱公理财453

子贡经商“抗礼”诸侯455

白圭经商“乐观时变”457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459

略说“开皇之治”461

刘晏出色的理财方法464

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466

赛典赤瞻思丁开发云南468

张居正行“一条鞭法”470

黄宗羲谈经济管理472

颜元以“七字富天下”474

康熙发展经济六项措施476

自立图强的四项主张479

李金镛办漠河金矿481

刘铭传大力发展台湾经济483

张謇发展实业的道路485

第十一章 笃功务实487

大禹“过家门不敢入”487

周公的《金? 》之书489

“名闻天下”的西门豹491

李冰修建都江堰493

何县令拉纤495

赵抃救灾498

方克勤知济宁府500

周忱巡抚江南501

张居正颁行《给驿条例》503

汪应蛟移镇天津506

“令行则治”和“以实则治”508

曹怀朴与“曹公圳”510

“躬自徼察”的林则徐511

李鸿章与天津机器局513

“心雄万夫”三把火515

张鸣岐施“新政”516

四、从政修养篇521

第十二章 学问躬行521

孔子治学521

子产论学而后入政523

荀子劝学525

苏秦刺股相六国527

“凿壁偷光”的匡衡529

学以成名的张衡532

“悬梁”、“囊萤”、“流麦”及其他534

“非复吴下阿蒙”537

五十学《易》不晚539

张载谈学以致远541

苏轼《日喻》告吴君543

朱熹谈读书545

虞集论学须立志547

宋濂求学548

康熙帝好学550

魏源的好学与“实学”551

戎马倥偬、砥砺学问552

张曜于夫人前执弟子礼554

“读书则生,不则入棺”555

第十三章 壮志豪情558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558

叔孙豹论“三不朽”559

“鱼,我所欲也”561

勾践“卧薪尝胆”563

项羽“破釜沉舟”565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567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569

“马革裹尸”的马援571

陈蕃志在“扫除天下”573

范滂欲“澄清天下”575

祖逖“中流击楫”577

“以匡正为己任”的卞壶579

殷浩淡泊名利581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583

松赞干布迁都逻些584

王禹偁上疏言五事586

“寸心至死如丹”的陆游588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591

“有心杀贼,无力回夭”593

向天一吼,唤醒睡狮595

第十四章 民族大义597

苏武持节北海牧羊597

宗泽三呼“过河”600

岳飞“尽忠报国”602

抗金名将韩世忠604

“留取丹心照汗青”607

谢枋得《却聘书》609

“只留清白在人间”610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613

“不死将军”史可法615

夏完淳十七岁为国捐躯617

瞿式耜正襟坐堂619

郑成功收复台湾622

“死不作雁奴”的张煌言624

康熙帝与《尼布楚条约》627

“报国丹心指天誓”629

守疆殉职的裕谦632

“为国而死,死又何防”634

石赞清大义凛然636

暮年萌志,伸我国威637

抗法保台的刘铭传640

“捍蔽边疆”不畏强寇642

“有公足壮海军威”644

舰亡亦亡,生死以守646

李景祥赏罚分明不辱国体648

“不敢稍存瞻顾”的聂士成649

勇于虎口夺食的爱国外交家651

“高唱叫醒中国魂”653

第十五章 刚直却邪656

何谓“大丈夫”656

义不帝秦的鲁仲连658

李膺办案“死不旋踵”660

朱云愿得尚方宝剑662

王充罢职著《论衡》664

“强项令”董宣665

“台阁生风”的傅玄667

范缜不以“卖论取官”669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671

狄仁杰极言谏武后673

柳宗元《三戒》675

吕端“大事不糊涂”677

欧阳修痛骂谏官679

“三不足”的王安石682

杨万里拒写《南园记》684

耶律楚材直言不讳686

王著锤击阿合马688

大义灭亲的脱脱690

刘基论相692

杨继盛临刑赋诗694

沈链上疏斥严嵩十恶697

王鼎痛斥穆彰阿699

阎敬铭重杖武弁701

彭玉麟杀李鸿章侄702

清末“虎吏”徐次舟704

“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706

陈宝琛义谏两太后708

“不做官,不要钱,多做事”的周震鳞710

伍廷芳不副署解散国会令711

第十六章 克己省身714

孔子说“仁”714

曾子修身716

廉颇负荆请罪718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720

“大树将军”冯异722

王霸“疾风知劲草”723

曹操的两篇告令725

“止谤莫如自修”728

诸葛亮自贬三级730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732

周处除三害734

陶侃日运百砖736

苏绰论治心身和尽地利738

娄公荐贤740

韩愈《原毁》741

曹彬有功不矜伐743

林逋谈责己修身745

孙嘉淦居官“八约”747

“奇男子”鲁亮侪749

曾国藩推崇“三习一弊”疏751

五、妇女问政篇757

唐甄驳“女子皆祸水”说757

姜后与樊姬759

钟离春与刘娥760

赵威后问政762

昭君出塞763

汉和熹邓后765

李衡妻习氏767

朱序母与拓跋澄母768

越族杰出的女领袖洗夫人770

唐长孙皇后772

元世祖正后察必774

明马皇后775

“忠顺夫人”三娘子777

母教有方子忠良779

“拚将头颅血,力挽乾坤回”的秋瑾782

从诰命夫人到社会活动家784

六、从政禁戒篇789

第十七章 酒色财气789

商纣王以酒丧邦789

周幽王以色亡国791

李斯贪恋富贵的结局793

梁冀家财三十万万795

刘伶、阮咸以酒乱俗798

何曾父子“日食万钱”801

石崇斗富802

“八达”放达,“何必乃尔”804

元琛贪财富过石崇807

“饿虎将军”与“饥鹰侍中”809

“隔江犹唱后庭花”811

“以泪洗面”的李后主815

“和淼跌倒,嘉庆吃饱”818

寄生特权与八旗子弟820

第十八章 昏愎谗佞823

夏桀王自比太阳823

“多行不义必自毙”824

息侯犯“五不韪”826

夫差无颜见伍子胥827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29

庄子笔下的曹商833

“千人所指”的董贤834

朱浮去信斥彭宠836

晋武帝与“八王之乱”838

王衍后悔自保谈玄841

莫要“自坏长城”844

和士开媚主求荣846

李林甫“口蜜腹剑”849

安禄山献媚取宠852

“长乐老”冯道855

秦桧卖国害忠良858

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861

“不战不和不守”的叶名琛863

曾国藩受欺于老讼师865

“此位让与尔何如”——同治拒谏867

阴险狡诈的荣禄869

钻营有术的袁世凯872

竖刁、易牙结党乱国875

第十九章 结党乱国875

赵高“指鹿为马”877

乱世奸雄董卓880

贾南风恶流难尽883

胡太后淫乱误国886

杨广上台的前前后后889

“六贼”之首蔡京892

贾似道死有余辜895

刘瑾、焦芳沆瀣一气897

严嵩父子皆奸臣902

专权的女人——慈禧905

丧权辱国的外交家908

崇厚签约卖国910

辫帅张勋与短命复辟912

1989《从政史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宏曾主编 1989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资政史鉴  清廉卷(1998 PDF版)
资政史鉴 清廉卷
1998 北京:人民出版社
四年从政录(1936 PDF版)
四年从政录
1936
从政文录( PDF版)
从政文录
从政思鉴( PDF版)
从政思鉴
从政语录  下(1998 PDF版)
从政语录 下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从政语录  上(1998 PDF版)
从政语录 上
1998 九州图书出版社
从政方略(1993 PDF版)
从政方略
1993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民族政策史鉴(1992 PDF版)
中国民族政策史鉴
1992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从政史鉴  修订本(1999 PDF版)
从政史鉴 修订本
1999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办学与从政(1971 PDF版)
办学与从政
1971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从政遗规(1940 PDF版)
从政遗规
1940 国民出版社
从政史鉴  下(1993 PDF版)
从政史鉴 下
1993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从政史鉴  上(1993 PDF版)
从政史鉴 上
1993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政德史鉴(1997 PDF版)
政德史鉴
1997 北京:新华出版社
资政史鉴  治事卷(1998 PDF版)
资政史鉴 治事卷
1998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