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建置57

第一章 位置 区域57

第一节 位置57

第二节 区域57

第二章 建置 政区58

第一节 建置沿革58

第二节 政区沿革59

第一节 县城64

第三章 县城 集镇 古城64

第二节 集镇67

第三节 古城遗址67

第四章 地名68

第一节 县名来历68

第二节 部分村庄命名68

第三节 村名际准比70

第二篇自然环境74

第一章 地质74

第一节 地层74

第三节 矿藏75

第二节 构造75

第一节 平原76

第二节 沙地76

第三节 坡洼76

第二章 地貌76

第三章 气候 物候77

第一节 气候77

第二节 气温77

第三节 日照78

第四节 霜期78

第六节 自然降水79

第五节 风向风速79

第七节 物候80

第四章 水文81

第一节 河流81

第二节 沟渠82

第三节 过境水83

第四节 地下小83

第五章 土壤84

第一节 土壤类型84

第二节 土壤分布84

第三节 土壤养分85

第一节 植物87

第二节 动物87

第六章 植物 动物87

第七章 自然灾害88

第一节 早灾88

第二节 水灾88

第三节 虫灾88

第四节 雹灾89

第五节 风灾89

第六节 地震89

第一节 人口发展93

第三篇人口93

第一章 人口状况93

第二节 人口变动95

第三节 人口构成95

第四节 人口分布97

第五节 百岁老人97

第二章 人口控制98

第一节 概况98

第二节 计划生育政策规定100

第二节 节育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研究102

第四节 优生优育103

第五节 机构与队伍104

第三章 姓氏104

第一节 姓氏录105

第二节 部分姓氏来历105

第四篇中共内黄县地方组织110

第一章 党组织的创建及主要活动110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1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14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116

第一节 县委机构118

第二章 党的组织118

第二节 区委 公社及乡镇党委124

第三节 基层组织125

第三章 党员代表大会127

第四章 新中国建立后党的重要工作129

第一节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民经济恢复1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30

第三节 整风反右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及经济调整131

第四节 社教及“文化大革命”132

第五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4

第二节 宣传工作135

第五章 党务工作135

第一节 组织工作135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136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137

第五节 党校教育138

第五篇人大 政协139

第一章 人大139

第一节 参议会139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140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141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及其王要工作145

第二章 政协147

第一节 政协机构147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148

第三节 主要活动148

第六篇人民政府149

第一章 政府机构149

第一节 内黄县抗日民主政府149

第二节 内黄县民主政府149

第三节 内黄县人民政府149

第一节 区公所155

第二章 基层政权155

第三节 行政村156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156

第三章 政务活动述略157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157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157

第三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58

第四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59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60

第六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61

第一节 信访工作制度162

第四章 人民来信来访工作162

第二节 信访工作处理163

第三节 机构设置163

第五章 侨务 外事工作164

第七篇清代 民国政权机构166

第一章 清代166

第一节 县衙166

第二节 乡里(保)里166

第二节 基层政权167

第三节 县知事 县长政事纪略167

第二章 民国167

第一节 县政府及其所属机构167

第四节 国民党地方组织及其活动169

第五节 议会 参议会171

附:日伪政权及其军事统治176

第八篇群众团体178

第一章 工会178

第一节 组织发展与机构沿革178

第二节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78

第三节 主要活动179

第二节 贫协180

第三节 贫代会180

第二章 农民组织180

第一节 农民协会180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181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的建立及早期活动181

第二节 解放后团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发展181

第三节 团员代表大会182

第四节 主要活动183

第四章 妇女组织183

第一节 妇女解放运动183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及代表大会184

第二节 妇女救国会184

第四节 主要活动185

第五章 工商业联合会186

第一节 旧商会186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186

第三节 主要活动187

第九篇政法188

第一章 公安188

第一节 组织机构188

第二节 治保工作188

第三节 治安管理190

第四节 预审 看守191

第二章 检察192

第一节 组织机构192

第二节 刑事检察193

第三节 法纪检察193

第四节 经济检察193

第五节 控告 申诉194

第三章 审判194

第一节 组织机构194

第二节 案件审判195

第三节 民事调解196

第四节 刑事申诉与纠正冤假错案197

第四章 司法行政198

第一节 组织机构198

第二节 法制宣传198

第三节 律师 公证198

第五章 白条河劳改农场199

第一节 机构演变199

第二节 劳改工作200

第三节 劳改生产201

第一节 烈士褒扬203

第一章 优抚 安置203

第十篇民政203

第二节 牺牲 病故 失踪军人抚恤204

第三节 革命残废军人抚恤204

第四节 国家优待205

第五节 群众优待205

第六节 光荣院205

第七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206

第二章 自然灾害救济207

第一节 1942年大灾荒207

第三节 1960年大灾荒208

第二节 1956年大水灾208

第五节 支援外地受灾地区209

第三章 社会福利209

第四节 1963年大水灾209

第一节 对困难户的救济和“扶贫”210

第二节 对“五保户”的供养210

第三节 对老弱病残退职职工的救济211

第四节 收容遣送211

第五节 管理机构213

第一节 劳动就业214

第二节 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与安置214

第一章 劳动214

第十一篇劳动 人事214

第三节 工人队伍215

第四节 劳动力调配215

第五节 劳动保护216

第六节 职工离退休制度216

第二章 人事217

第一节 干部队伍217

第二节 干部录用219

第四节 干部任免220

第三节 干部调配220

第五节 干部奖惩221

第三章 工资221

第一节 工资制度221

第二节 工资调整224

第三节 工资类型225

第四节 工资管理225

第四章 机构226

第一节 明清地方武装227

第一章 地方武装227

第十二篇军事227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228

第三节 中共地方武装229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230

第二章 兵事纪略231

第一节 民国时期231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23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235

第三章 兵役制度236

第一节 历代兵役236

第三节 义务兵制237

第二节 志愿兵制237

第四章 民兵武装238

第一节 民兵组织238

第二节 民兵活动238

第三节 民兵训练239

第四节 民兵教育240

第五节 民兵代表会240

第十三篇农业概述246

第一章 土地246

第一节 土地占有246

第二节 耕地变化247

第三节 土地利用248

第二章 土壤改良249

第一节 治沙249

第二节 治碱251

第三章 劳动力252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劳动力252

第二节 劳动力投放252

第四章 农业发展 农业区划254

第一节 农业发展254

第二节 农业区划255

第一章 粮食作物259

第一节 小麦259

第十四篇种植业259

第二节 玉米260

第三节 谷子261

第四节 高粱261

第五节 红薯261

第六节 大豆262

第七节 稻谷262

第八节 其它粮食作物262

第二章 经济作物263

第二节 棉花264

第一节 花生264

第三节 蔬菜266

第四节 西瓜等瓜类267

第五节 其它经济作物267

第三章 种子268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268

第二节 种子基地271

第三节 种子生产及经营272

第四章 耕作技术272

第二节 麦垅套种273

第三节 地膜覆盖栽培273

第一节 耕作制度273

第四节 植物激素的应用274

第五节 肥料274

第五章 植物保护275

第一节 农作物病虫害275

第二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276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276

第四节 植物检疫277

第六章 机构队伍277

第一节 行政机构277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278

第十五篇林业红枣279

第一章 林业279

第一节 林木品种及稀珍古树279

第二节 林业的发展281

第三节 用材防护林282

第四节 农桐间作 农田林网283

第五节 速生丰产林283

第六节 四旁植树284

第七节 果林285

第八节 条子林287

第九节 育苗287

第十节 林业管理288

第十一节 机构队伍289

第二章 红枣290

第一节 红枣发展291

第二节 红枣品种294

第三节 枣树管理296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96

第五节 红枣的价值及销售298

第一章 牧业299

第一节 大家畜299

第十六篇牧副渔业299

第二节 中小家畜301

第三节 家禽303

第四节 养蜂304

第五节 饲养管理305

第六节 疫病防治305

第七节 机构队伍306

第二章 副业307

第一节 副业种类307

第二节 副业发展308

第三节 部分传统副业产品的生产技术313

第三章 渔业315

第四节 管理机构315

第一节 水面316

第二节 渔业发展316

第三节 县鱼种场及鱼场317

第十七篇水利319

第一章 农田灌溉319

第一节 井泉灌溉319

第二节 渠道灌溉322

第二章 防汛排涝325

第一节 防汛抢险325

第三节 扬水站灌溉325

第二节 卫河工程328

第三节 排捞工程329

第四节 桥梁及涵闸333

第三章 工程管理335

第一节 卫河工程管理335

第二节 灌区工程管理336

第三节 机电井管理336

第四章 机构队伍337

第一节 行政机构337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337

第一章 农业机械338

第一节 发展概况338

第十八篇农业机械 农经管理338

第二节 种类及其演变339

第三节 技术培训346

第四节 农机管理346

第五节 机构队伍348

第二章 农经管理349

第一节 计划管理349

第二节 劳动管理350

第三节 财务管理351

第四节 收益分配352

第五节 管理机构355

第十九篇乡镇企业357

第一章 企业发展357

第一节 发展概况357

第二节 企业层次358

第三节 经营门类359

第四节 企业作用361

第五节 企业选介363

第二章 经营管理364

第二节 劳动管理365

第一节 管理方式365

第三节 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366

第四节 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367

第五节 管理机构368

第二十篇工业369

第一章 工业概述369

第一节 工业发展369

第二节 经营体制370

第二章 冶金 机械工业371

第一节 冶金371

第二节 机械372

第三章 化学工业373

第一节 化肥374

第二节 糠醛374

第三节 塑料374

第四章 建材工业375

第一节 水泥及其制品375

第二节 砖瓦375

第五章 木材加工业376

第一节 带锯加工376

第六章 纺织 皮毛工业377

第一节 丝织377

第二节 木器制作377

第二节 棉织378

第三节 针织379

第四节 服装379

第五节 皮毛380

第七章 造纸印刷工业380

第一节 造纸380

第八章 粮棉油加工及食品工业381

第一节 粮食加工381

第二节 印刷381

第二节 棉花加工382

第三节 油料加工382

第四节 食品工业382

第九章 工业管理383

第一节 行政机构383

第二节 供销经营384

第三节 企业管理384

第二十一篇交通 邮电386

第一章 交通386

第一节 公路运输386

第三节 水路运输392

第二节 铁路运输392

第四节 卫河渡口393

第五节 管理机构393

第二章 邮电394

第一节 邮政394

第二节 电信399

第三节 邮电机构400

第二十二篇能源402

第一章 电力402

第一节 发电建设402

第二节 电网建设403

第三节 电力应用407

笫四节 电力管理408

第五节 电力机构410

第二章 煤矿410

第三章 农村能源412

第一节 生物能源412

第二节 自然能源413

第三节 能源供需413

第四节 节能414

第二十三篇商业415

第一章 国营商业415

第一节 机构沿革415

第二节 购销业务417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419

第一节 机构沿革419

第二节 收购业务421

第三节 供应业务422

第三章 个体与私营商业42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私营商业42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私营商业425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425

第一节 饮食业425

第二节 服务业426

第五章 统配物资供应429

第一节 物资公司及供应业务429

第二节 木材公司及供应业务429

第三节 煤建公司及供应业务430

第六章 粮油430

第一节 粮油征购430

第二节 粮油销售432

第三节 粮油市场436

第四节 粮油储运436

第七章 对外贸易438

第五节 粮油机构438

第一节 出口产品收购439

第二节 出口商品调运443

第三节 出口转内销444

第四节 外贸机构444

第二十四篇金融445

第一章 金融机构445

第一节 旧式金融445

第五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内黄县支行446

第四节 中国工商银行内黄县支行446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内黄县支行446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内黄县支行446

第六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内黄县支公司447

第二章 货币447

第一节 旧货币447

第二节 人民币447

第三章 信用贷款448

第一节 农业贷款448

第二节 工业贷款449

第三节 商业贷款450

第四节 农业贷款清欠豁免451

第二节 农村储蓄452

第一节 城镇储蓄452

第四章 储蓄 公债452

第三节 公债 国库券454

第五章 货币管理454

第一节 货币投放及回笼455

第二节 现金管理456

第三节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456

第四节 工资基金管理457

第五节 金银收兑457

第七章 保险业务458

第一节 财产保险458

第二节 农村保险459

第三节 人身保险461

第二十五篇财政 税务462

第一章 财政462

第一节 财政收入462

第二节 财政支出464

第三节 财政管理467

第二章 税务469

第一节 农业税469

第二节 工商税472

第三节 税务管理475

第一节 计划制定477

第二十六篇经济管理477

第一章 计划477

第二节 计划种类478

第三节 计划检查与调整478

第四节 计划机构479

第二章 统计479

第一节 统计工作479

第二节 统计机构480

第三章 工商管理480

第一节 工商登记管理480

第二节 商标注册管理481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482

第四节 集贸市场管理483

第五节 物资交流会管理485

第六节 查处经济违法活动488

第七节 管理机构489

第四章 物价490

第一节 物价概况490

第二节 物价机构493

第五章 计量493

第一节 计量工作493

第二节 计量机构494

第六章 审计495

第一节 审计工作495

第二节 审计机构496

第二十七篇人民生活497

第一章 农民生活497

第一节 经济收入497

第二节 生活消费499

第三节 生活状况502

第二章 职工生活505

第一节 经济收入505

第二节 生活消费508

第二十八篇城乡建设512

第一章 县城建设512

第一节 街道建设512

第二节 公用事业515

第三节 街道绿化516

第二章 农村建设517

第一节 集镇建设517

第二节 村庄建设518

第三章 环境保护519

第一节 环境污染519

第二节 污染治理520

第三节 环保宣传和污染费征收521

第四章 建筑业521

第一节 建筑队伍521

第二节 建筑结构和技术521

第三节 建筑设计和工具522

第四节 建筑材料522

第五章 机构队伍523

第一节 行政机构523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523

第一章 教育524

第二十九篇教育 科技524

第一节 旧式教育525

第二节 幼儿教育527

第三节 小学教育527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531

第五节 中等职业教育534

第六节 成人教育536

第七节 教育经费538

第八节 教师541

第九节 教育行政机构545

第二章 科技546

第一节 科技队伍547

第二节 科技普及549

第三节 科技成果550

第四节 地震测报556

第五节 科技机构556

第三十篇文化557

第一章 文化557

第一节 群众文化557

第二节 专业剧团559

第三节 民间艺术561

第四节 文学艺术创作562

第六节 书店571

第五节 图书馆571

第七节 电影572

第八节 戏台 戏院573

第九节 机构574

第二章 文物574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575

第二节 历史文物577

第三节 现代文物579

第四节 馆藏文物582

第二节 通讯报道584

第一节 报纸584

第三章 新闻广播584

第三节 广播585

第四章 档案586

第一节 档案管理586

第二节 档案编研与利用587

第三十一篇卫生体育589

第一章 卫生589

第一节 医疗590

第二节 医药592

第三节 卫生防疫594

第四节 妇幼保健596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597

第六节 医药学教育598

第七节 机构599

第二章 体育599

第一节 学校体育599

第二节 社会体育600

第三节 体育比赛601

第四节 体育场地及训练603

第五节 机构603

第一节 生产习俗604

第三十二篇民俗 新风 方言604

第一章 风俗习惯604

第二节 生活习俗605

第三节 节日习俗606

第四节 喜庆习俗608

第五节 丧葬习俗609

第六节 禁忌习俗609

第七节 迷信习俗610

第八节 陋俗劣俗612

第二章 婚姻 家庭612

第一节 婚姻613

第二节 家庭616

第三章 社会美德618

第一节 尊老爱幼 抚养孤独618

第二节 无私奉献 舍己为人621

第三节 疾恶如仇 见义勇为621

第四节 助人为乐 帮穷致富622

第五节 廉洁奉公 拾金不昧623

第六节 热心公益 和睦邻里625

第七节 自学成才 教子成才626

第八节 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628

第一节 概况629

第四章 方言629

第二节 标音符号630

第三节 语音描述631

第四节 内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比较640

第五节 特殊词汇举例643

第六节 标音举例645

第一节 道教649

第三节 基督教649

第二节 佛教649

第二章 宗教649

第一章 民族649

第三十三篇民族 宗教 会社649

第四节 天主教650

第五节 民族 宗教工作650

第三章 会社651

第一节 青帮651

第二节 圣道会651

第三节 一贯道652

第四节 东方镇652

第五节 佛西门道653

第六节 西华堂653

第一节 城关镇654

第三十四篇乡镇场概况654

第二节 楚旺镇656

第三节 东庄镇657

第四节 井店镇659

第五节 马上乡660

第六节 张龙乡661

第七节 高堤乡663

第八节 亳城乡664

第九节 窦公乡665

第十节 田氏乡667

第十一节 宋村乡668

第十二节 石盘屯乡669

第十三节 二安乡670

第十四节 六村乡672

第十五节 后河乡673

第十六节 梁庄乡675

第十七节 中召乡676

第十八节 濮阳市白条河国营农场677

第十九节 鹤壁矿务局内黄林场678

人物680

第一章传记680

第二章 简介722

第三章 当代人物介绍731

第四章 人物表750

第五章 烈士英名录806

附录822

内黄旧志编纂述略822

二 旧志十二景今析824

三 颛项 帝喾遗址初探827

四 颛瑞 帝喾陵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论证会纪要835

五 内黄亳城是殷商古都之一837

七 楚王镇与“破釜沉舟”839

六 商鞅祖籍内黄考839

八 黄河流经内黄考840

九 二个遗留问题842

十 艺文选录842

十一 歌谣选录858

十二 奇闻轶事864

十三 修志文件选录865

十四 乡(镇)志 部门志编纂情况一览表869

十五 1988~1993年大事记872

十六 修志始末881

1993《内黄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其显主编 1993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武汉市志  民政志(1990 PDF版)
武汉市志 民政志
1990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南皮县交通志(1987 PDF版)
南皮县交通志
1987
黄冈县简志(1981 PDF版)
黄冈县简志
1981
内黄县卫生志  1840-1982( PDF版)
内黄县卫生志 1840-1982
内黄县戏曲志( PDF版)
内黄县戏曲志
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
内黄县志  第6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6册
内黄县志  第5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5册
内黄县志  第4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4册
内黄县志  第3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3册
内黄县志  第2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2册
内黄县志  第1册( PDF版)
内黄县志 第1册
黄陵县志  卷21(1944 PDF版)
黄陵县志 卷21
1944
黄梅县志  上(1985 PDF版)
黄梅县志 上
1985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黄龙县志(1995 PDF版)
黄龙县志
199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黄平县志(1993 PDF版)
黄平县志
1993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