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5

地理志29

第一章 建置29

第一节 县域位置29

第二节 建置沿革29

第三节 行政区划31

第四节 集镇40

第二章 地貌42

第一节 地貌大势42

第二节 地貌类型42

第三节 地貌区划43

第三章 地质与矿产资源45

第一节 地质演变及地层结构46

第二节 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分布46

第三节 矿产资源48

第四章 气候49

第一节 主要气候要素49

第二节 气候时令52

第三节 物候53

第四节 气候差异与分区54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55

第五章 水文56

第一节 地表水56

第二节 地下水58

第三节 水质和水能58

第六章 土壤58

第一节 土壤普查及分类58

第二节 黑垆土61

第三节 黄土性土壤61

第四节 淤土和潮土62

第五节 红土和水稻土63

第六节 褐土64

第七章 植物和动物64

第一节 植物64

第二节 动物65

灾害志67

第一章 自然灾害67

第一节 旱灾67

第二节 雹灾69

第三节 水灾72

第四节 火灾74

第五节 霜冻74

第六节 虫灾75

第七节 地震76

第二章 防灾救灾77

第一节 组织77

第二节 救灾措施77

第三节 防灾措施及效果79

人口志81

第一章 人口流源81

第二章 人口规模82

第一节 人口数量82

第二节 人口分布83

第三节 人口密度83

第三章 人口构成84

第一节 性别构成84

第二节 年龄构成86

第三节 民族构成88

第四节 文化构成88

第五节 职业构成89

第四章 人口变动90

第一节 出生数与出生率90

第二节 死亡数与死亡率90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91

第五章 劳动就业92

第一节 劳动力人口92

第二节 劳动力就业92

第六章 婚姻家庭94

第一节 婚姻94

第二节 家庭95

第七章 计划生育96

第一节 组织机构96

第二节 宣传教育97

第三节 节育、绝育98

第四节 政策与规定99

第八章 人口管理101

第一节 户口管理101

第二节 人口普查101

土地管理志103

第一章 土地资源103

第二章 开发利用104

第一节 土地开发104

第二节 土地利用105

第三章 耕地108

第一节 耕地面积及类型108

第二节 耕地、粮食、人口109

第四章 土地管理112

第一节 管理机构112

第二节 常规管理112

第三节 法规管理114

第四节 计划管理116

农业志117

第一章 所有制和经济体制变革11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117

第二节 土地改革118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119

第四节 人民公社121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22

第二章 农业生产条件124

第一节 耕地面积124

第二节 劳力资源125

第三节 农业机具125

第三章 农作物生产127

第一节 粮食作物128

第二节 经济作物130

第三节 蔬菜水果133

第四章 农技园艺134

第一节 农业区划134

第二节 耕作制度135

第三节 农作物栽培136

第四节 农作物保护137

第五节 土壤改良与施肥138

第六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141

第五章 畜牧业143

第一节 饲草饲料145

第二节 畜禽品种146

第三节 畜牧结构148

第四节 畜禽饲养151

第五节 畜牧生产152

第六节 良种引进与推广153

第七节 畜禽疫病防治154

第六章 副业157

第一节 种植业及养殖业157

第二节 采集业157

第三节 狩猎158

第四节 家庭手工业158

第七章 农业经营管理1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9

第二节 收益分配159

林业志164

第一章 森林资源164

第一节 林权164

第二节 森林分布165

第三节 面积、蓄积165

第四节 树种166

第二章 植树造林170

第一节 采种育苗170

第二节 植树造林171

第三章 森林经营173

第一节 抚育间伐174

第二节 低产林改造174

第三节 封山育林175

第四节 经营效益175

第四章 森林保护177

第一节 护林防火177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180

第五章 经济林183

第一节 苹果183

第二节 其它果类和药材184

第六章 林副产品186

第一节 林特、林副产品186

第二节 综合利用186

第七章 林业机构187

第一节 行政机构187

第二节 国营林场188

附 林权纠纷189

水利水保志192

第一章 水利工程192

第一节 引水工程194

第二节 蓄水工程196

第三节 提水工程197

第四节 喷灌及灌溉试验197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201

第六节 河道治理203

第七节 工程管理204

第二章 水土保持206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206

第二节 综合治理209

第三章 水、水面、水能利用211

第一节 水的利用211

第二节 水面水能利用212

第四章 管理机构2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214

第二节 技术队伍215

工业志217

第一章 发展概况217

第二章 工业体制222

第一节 国营工业222

第二节 集体工业224

第三节 公私合营工业226

第三章 主要工业门类227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业227

第二节 电力工业229

第三节 建材工业231

第四节 酿造234

第五节 陶瓷238

第六节 印刷239

第七节 服装加工240

第八节 粮油、食品加工241

第九节 木材加工242

第四章 乡镇工业243

第一节 发展概况243

第二节 经营管理244

第五章 职工队伍246

第一节 发展概况246

第二节 结构与素质246

第六章 经营管理2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8

第二节 管理制度249

附 名优产品简介250

煤炭志252

第一章 资源和生产252

第一节 资源概况252

第二节 生产企业253

第三节 生产设备255

第四节 生产状况256

第二章 经营管理26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261

第二节 计划管理261

第三节 财务管理262

第四节 质量管理262

第五节 能源管理262

第六节 承包管理263

第七节 人事管理263

第八节 设备管理264

第九节 安全管理264

第三章 职工队伍267

第一节 技术人员268

第二节 职工教育268

第三节 文化娱乐269

第四节 福利设施269

第四章 经济效益270

交通·邮电志273

第一章 古道及民间道路273

第一节 古道273

第二节 民间道路273

第二章 公路274

第一节 公路网络275

第二节 公路养护279

第三节 桥梁、涵洞、渡口、关隘280

第三章 铁路283

第一节 梅(家坪)七(里镇)线和坡(底)秦(家川)线283

第二节 秦(家川)七(里镇)线283

第四章 运输284

第一节 运力运量284

第二节 运输机构284

第三节 运输工具285

第四节 运输企业286

第五章 交通管理2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7

第二节 交通监理288

第六章 邮电288

第一节 邮电机构288

第二节 邮政289

第三节 电信293

商业志297

第一章 集市贸易297

第一节 集市297

第二节 市场298

第三节 古会与物资交流会298

第二章 私营商业299

第一节 私营商业299

第二节 合营商业300

第三章 国营商业300

第一节 机构301

第二节 购销302

第三节 经营管理305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306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307

第一节 机构307

第二节 购销309

第三节 经营管理310

第五章 外贸311

第六章 粮食商业311

第一节 机构311

第二节 收购312

第三节 销售313

第四节 储运与保管316

第五节 粮油加工317

财政金融志319

第一章 财政319

第一节 机构319

第二节 财政体制320

第三节 财政收入322

第四节 财政支出325

第二章 税务329

第一节 机构329

第二节 税制沿革329

第三节 税种税率332

第四节 税务收入334

第五节 税务管理337

第三章 金融338

第一节 机构338

第二节 货币流通339

第三节 信贷340

第四节 存款、储蓄344

第五节 保险业务345

第六节 有价证券发行346

附 援助陕北老区建设款的使用347

经济管理志349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349

第一节 经济变革与发展349

第二节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351

第三节 国民收入与人民生活352

第二章 计划管理3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3

第二节 计划管理353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354

第三章 统计356

第一节 机构设置356

第二节 统计调查356

第三节 统计服务357

第四章 物资管理358

第一节 机构358

第二节 物资购销358

第三节 经营管理359

第五章 物价360

第一节 机构360

第二节 物价管理361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362

第四节 物价调节与改革362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363

第一节 机构363

第二节 企业登记与管理364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364

第四节 注册、商标、广告管理365

第五节 市场检查与管理365

第六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366

第七章 审计366

第一节 机构366

第二节 审计与监督366

第三节 违纪资金处理368

第八章 技术监督369

第一节 机构369

第二节 计量管理369

第三节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370

城乡建设志374

第一章 县城建设374

第一节 城址变迁374

第二节 街巷分布374

第三节 城区交通376

第四节 主要建筑378

第五节 供水排水382

第六节 县城绿化383

第七节 城区照明383

第八节 环境卫生383

第二章 集镇建设384

第一节 店头镇384

第二节 隆坊镇385

第三节 田庄镇386

第三章 乡村建设386

第一节 村落变迁386

第二节 民房建筑387

第三节 公共设施389

第四章 建筑设计390

第一节 建筑队伍390

第二节 工程设计391

第三节 建筑材料392

第五章 房产管理393

第六章 环境保护394

第一节 生态环境394

第二节 环境污染394

第三节 综合治理395

第七章 管理机构395

党派群团志39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97

第一节 组织建设397

第二节 黄陵县历次党的代表大会402

第三节 县委中心工作405

第四节 宣传教育407

第五节 纪律检查409

第六节 统战工作41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411

第三章 人民政协412

第一节 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412

第二节 县政协委员会413

第三节 县政协的主要活动413

第四章 群众团体414

第一节 青少年组织414

第二节 黄陵县总工会416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417

第四节 农会贫协418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418

政权志421

第一章 县署及代议机构421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的县级政权421

第二节 民国及以前的基层政权424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425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25

第二节 选举427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29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432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433

第一节 中宜苏维埃政府(含中宜政府)433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434

第三节 基层人民政权436

第四节 民政438

第五节 司法444

第六节 公安447

第七节 劳动人事450

第八节 档案456

第九节 信访456

第四章 人民审判4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457

第二节 刑事审判458

第三节 民事审判458

第四节 经济审判458

第五章 人民检察459

第一节 机构459

第二节 检察工作459

军事志461

第一章 军事要地461

第二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462

第一节 军事机构462

第二节 驻军464

第三节 地方武装464

第三章 兵役制471

第一节 封建社会兵役制471

第二节 民国义务兵役制471

第三节 人民军义务兵役制472

第四节 兵役登记473

第四章 重大兵事473

第五章 军工支前476

第一节 军工军运477

第二节 人民支前478

第六章 人民防空479

第一节 组织机构479

第二节 防空工程479

第三节 三防教育479

教育志482

第一章 机构设置482

第一节 行政机构482

第二节 业务机构482

第二章 私塾、书院483

第一节 私塾、义学483

第二节 书院、学堂483

第三章 初等教育484

第一节 学前教育484

第二节 初等教育484

第四章 中等教育486

第一节 普通中学486

第二节 职业中学488

第三节 中等专业学校489

第五章 成人教育489

第一节 扫除文盲490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491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491

第六章 教师491

第一节 教师队伍491

第二节 师资培训492

第三节 教师待遇492

第七章 经费493

第一节 经费493

第二节 勤工俭学494

第八章 教育改革494

附:一、黄陵历史上的教育人物495

二、黄陵教育系统省级先进人物496

三、清朝同治二年桥山书院碑记496

四、寇老先生九皋功德碑498

科学技术志499

第一章 科学技术组织499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机构49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团体500

第二章 科学技术队伍501

第一节 科技人才501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定502

第三节 科技人员待遇503

第三章 科技成果引进与普及504

第一节 科技成果的引进504

第二节 科学技术普及宣传506

第三节 科学技术培训506

第四章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507

第一节 研究成果507

第二节 科技成果应用511

第三节 科技成果管理513

文化志515

第一章 管理机构515

第一节 行政机构515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516

第二章 民间艺术519

第一节 社火、秧歌519

第二节 剪纸521

第三节 木雕521

第三章 戏剧(曲)艺术522

第一节 戏剧(曲)历史522

第二节 剧种522

第三节 剧目523

第四节 旧社会的戏曲班(社)523

第四章 创作与著述524

第一节 文学创作524

第二节 戏剧创作528

第三节 其他艺术作品528

第五章 广播电视529

第一节 广播529

第二节 电视531

第三节 管理工作531

第六章 地方志编纂533

第一节 旧志简介533

第二节 新编志书工作533

体育·卫生志535

第一章 体育535

第一节 体育机构535

第二节 体育设施535

第三节 民间传统体育535

第四节 学校体育536

第五节 职工体育537

第六节 农村体育537

第七节 老龄体育538

第八节 幼儿体育538

第九节 军事体育539

第十节 体育竞赛、竞技539

第十一节 业余训练543

第十二节 承办地区运动会544

第二章 卫生544

第一节 卫生机构544

第二节 医疗单位546

第三节 中医、中药549

第四节 西医550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及医务人员培训551

第六节 爱国卫生委员会552

第七节 卫生防疫553

第八节 防治地方病555

第九节 妇幼保健560

第十节 医疗费561

宗教社会风俗志563

第一章 宗教563

第一节 佛教563

第二节 基督教564

第三节 天主教564

第二章 会道门564

第一节 一贯道564

第二节 青红帮565

第三章 生活习俗565

第一节 衣食住行566

第二节 交往礼节567

第三节 生辰祝寿568

第四节 革除陋习568

第五节 新风美德569

第四章 岁时祭祀570

第一节 传统节日570

第二节 祭祀572

第五章 婚嫁丧葬573

第一节 婚嫁573

第二节 丧葬574

方言志578

第一章 语音系统578

第一节 声、韵、调578

第二节 同音字表580

第三节 黄陵话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602

第四节 黄陵方言的文白异读605

第二章 词句607

第一节 主要词汇607

第二节 熟语617

第三章 语法623

第一节 儿化与子尾623

第二节 重叠词624

第三节 形容词后缀624

第四节 前加成份625

黄帝陵志628

第一章 机构宣传6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8

第二节 黄帝文化宣传628

第二章 黄帝陵629

第一节 陵园建筑629

第二节 史志资料630

第三章 轩辕庙632

第一节 轩辕庙建筑632

第二节 手植柏与挂甲柏633

第三节 黄帝庙史志录633

第四章 黄帝陵庙维护634

第一节 文物保护634

第二节 陵庙维修635

第三节 古柏保护637

第五章 黄帝陵祭祀活动640

第一节 历代祭陵活动640

第二节 历史名人祭黄陵647

第六章 黄帝陵庙碑文录649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6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65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58

第七章 历代祭祀黄帝陵祭文662

第一节 明代662

第二节 清代664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67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76

第八章 黄帝陵庙诗词对联选录685

第一节 诗词685

第二节 对联705

文物志709

第一章 古遗址709

第一节 居住建筑遗址709

第二节 道路、县城遗址712

第二章 古墓葬、古庙塔713

第一节 古墓葬713

第二节 古庙塔713

第三章 石刻714

第一节 石碣714

第二节 摩崖石窟715

第四章 馆藏文物716

第一节 化石716

第二节 石器716

第三节 陶器716

第四节 青铜器717

第五节 铁器718

第六节 瓷器719

第五章 古迹胜景719

第一节 黄陵八景719

第二节 自然景观720

第六章 革命文物721

第一节 革命活动旧址721

第二节 著名烈士墓与遗物721

第七章 文物管理7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722

第二节 文物普查722

第三节 文物发掘清理723

人物志725

第一章 人物传725

第一节 古代人物725

第二节 民国人物731

第三节 当代人物734

第二章 人物简介741

第一节 烈士741

第二节 抗日战场阵亡的黄陵籍国民党官兵746

第三章 人物表747

第一节 黄陵籍县团级以上干部表747

第二节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表753

第三节 英雄、模范人物表754

第四节 退伍老红军755

文化大革命志758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运动758

第一节 “文革”开始758

第二节 派系形成758

第三节 冲击公、检、法759

第四节 武斗升级760

第五节 “文革”政权761

第六节 迫害干部762

第七节 “改革”教育戏剧763

第二章 拨乱反正764

第一节 粉碎“四人帮”764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764

第三节 工作重点转移764

编后记765

1995《黄陵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