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1

第一章 位置 面积3

第二章 历史隶属4

第一节 周4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4

第一编 建置沿革5

第三节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5

第四节 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5

第三章 行政区划6

第一节 历史区划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区划9

第一节 地理概况14

第四章 县城14

第二节 街道15

第三节 建设15

附一 古萧国16

附二 古萧城16

附三 旧志建置录17

第二编 自然地理23

第一章 地质 地貌23

第一节 地质23

第二节 地貌25

第二章 山脉 水系27

第一节 山脉27

第二节 水系27

第三章 土壤 植被29

第一节 土壤29

第二节 植被31

第四章 气候 物候32

第一节 气候32

第二节 物候40

第五章 自然资源42

第一节 土地资源42

第二节 水资源43

第三节 矿物资源45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46

第六章 水旱灾害47

第一节 建国前500年水旱灾害纪略47

第二节 建国后水旱灾害51

第三节 水旱灾害的成因及规律52

第一节 总数57

第一章 人口规模57

第三编 人口57

第二节 密度58

第二章 人口构成60

第一节 民族构成60

第二节 性别构成60

第三节 年龄构成61

第四节 文化职业构成65

第三章 婚姻 家庭67

第一节 婚姻67

第二节 家庭69

第四章 生育70

第一节 自然生育70

第二节 计划生育72

第一节 职工生活75

第二节 农民生活75

第五章 人民生活75

第四编 农业81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81

第一节 土地占有81

第二节 土地改革82

第三节 互助组82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83

第五节 人民公社84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5

第二章 耕地和作物87

第一节 耕地面积和作物布局87

第二节 作物产量88

第三节 农技农艺92

第四节 耕作工具96

第五节 农业管理97

第三章 畜牧 水产99

第一节 家畜生产99

第二节 家禽饲养100

第三节 渔业生产100

第四节 良种繁殖101

第五节 防疫102

第四章 土特产103

第五章 农牧渔场105

第五编 林果109

第一章 林业生产109

第一节 植树造林109

第二节 林木分布113

第三节 林木保护116

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117

第五节 国营林场、苗圃118

第二章 果树生产120

第一节 发展概况120

第二节 果树资源123

第三节 栽培技术126

第四节 果树病虫害及其防治127

第五节 国营园艺场128

第六编 水利133

第一章 河道治理133

第一节 废黄河水系133

第二节 新汴河水系134

第三节 奎濉河水系138

第二章 蓄水排灌工程139

第一节 水库139

第二节 涵闸140

第三节 灌溉147

第三章 水土保持149

第一节 水土流失149

第二节 水土治理149

第七编 能源155

第一章 煤炭 石油155

第一节 煤炭155

第二节 石油159

第二章 电力160

第一节 发电160

第二节 输电160

第三节 变配电161

第三章 柴草 沼气163

第一节 柴草163

第二节 沼气163

第二节 国营工业167

第一节 私营工业167

第八编 工业167

第一章 经营体制167

第三节 集体工业168

第四节 户办、联户办工业169

第二章 工业门类172

第一节 食品工业172

第二节 纺织及缝纫工业174

第三节 建材工业175

第四节 化学工业177

第五节 机电工业178

第六节 造纸 印刷179

第三章 工业管理180

第一节 经济责任制180

第二节 技术管理181

第四节 安全管理182

第三节 经济核算182

第四章 工厂企业选介184

第九编 交通邮电189

第一章 古道189

第一节 驿道189

第二节 官道189

第二章 公路190

第一节 公路建设190

第二节 桥梁194

第三节 公路运输196

第三章 交通管理199

第一节 路政管理199

第二节 交通监理200

第二节 车站201

第一节 路段201

第四章 铁路201

第五章 邮政203

第一节 概况203

第二节 邮路204

第三节 邮政业务204

第六章 电信206

第一节 电话206

第二节 电报 传真207

第十编 商业211

第一章 商业体制211

第一节 私营与公私合营商业211

第二节 集体商业211

第三节 国营商业213

第四节 个体商业213

第一节 集市215

第二章 集市贸易215

第二节 古会 庙会216

第三节 专业市场217

第三章 购销业务218

第一节 粮油棉购销218

第二节 食品和副食品购销220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222

第四节 土特产品购销224

第五节 工业生产资料购销226

第六节 农用物资购销227

第四章 对外贸易230

第一节 出口物资230

第二节 调拨方向231

第一节 商业网点233

第五章 商业基础设施233

第二节 市场建设234

第三节 储运234

第六章 饮食 服务236

第一节 饮食业236

第二节 服务业237

第十一编 工商管理241

第一章 工商行政241

第一节 对私改造241

第二节 企业登记242

第三节 商标管理244

第四节 市场管理245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247

第二节 主要工业品价格演变249

第一节 物价管理249

第二章 物价249

第三节 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演变250

第三章 标准 计量252

第一节 商业计量管理252

第二节 工业标准管理252

第十二编 财政金融255

第一章 财政255

第一节 管理体制255

第二节 财政收支256

第三节 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265

第二章 赋税271

第一节 农业赋税271

第二节 工商税276

第一节 金融机构278

第三章 金融278

第二节 货币279

第三节 信贷280

第四节 储蓄282

第五节 债券282

第六节 保险282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287

第一章 县城287

第一节 街巷287

第二节 房屋建设290

第三节 市政建设290

第四节 园林绿化291

第二章 村镇建设293

第一节 集镇293

第二节 村庄295

第三章 建筑业298

第一节 建筑队伍与设备298

第二节 建筑材料与技术298

第三节 建筑工程29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301

第一节 房产管理301

第二节 土地管理302

第五章 环境保护303

第一节 环境污染303

第二节 环境治理305

第十四编 政党群团309

第一章 政党30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309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326

第二章 群众团体329

第一节 工人组织329

第二节 青年组织331

第三节 妇女组织332

第四节 农民组织334

第五节 工商组织335

第十五编 政权政协339

第一章 权力机关339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339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及其领导人341

第三节 代表联系制度342

第四节 提案处理和视察活动342

第二节 抗战前的县政府343

第一节 清末县署343

第二章 行政机构343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三方政权345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两方政权352

第五节 建国后人民政府354

第三章 参政机构362

第一节 参议机构362

第二节 人民政协362

第十六编 政法367

第一章 公安367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367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368

第三节 社会治安管理369

第四节 监所管理371

第五节 消防372

第一节 刑事法纪374

第二章 检察374

第二节 经济 监所375

第三章 法院376

第一节 刑事 民事 经济376

第二节 陪审 复查378

第四章 司法行政379

第一节 调解379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380

第三节 律师 公证380

第四节 劳改管理382

第十七编 民政385

第一章 优抚385

第一节 拥军优属385

第二节 群众优待386

第三节 国家抚恤387

第二章 安置390

第一节 劳动就业390

第二节 复退安置391

第三节 离退休安置392

第三章 干部管理394

第一节 干部队伍394

第二节 人事监察395

第四章 救济397

第一节 生产救济397

第二节 农村救济 双扶398

第三节 城镇救济399

第五章 福利400

第一节 职工福利400

第二节 社会福利400

第二节 殡葬改革403

第六章 婚丧管理403

第一节 婚姻登记403

第十八编 军事409

第一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409

第一节 清政府军队409

第二节 北洋军阀武装409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队409

第四节 日伪武装411

第五节 人民军队412

第二章 战事415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军队、捻军入萧事略415

第二节 北伐及土地革命战争416

第三节 抗日战争417

第四节 解放战争423

第二节 参战428

第三章 民兵428

第一节 组建428

第三节 执勤430

第四节 训练430

第四章 机构 兵役432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432

第二节 兵役433

第十九编 教育437

第一章 学校教育437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437

第二节 学前教育437

第三节 小学教育438

第四节 中学教育441

第五节 师范教育444

第六节 技术教育445

第二章 成人教育447

第一节 扫盲447

第二节 职工教育448

第三节 干部教育448

第四节 电视与函授教育449

第三章 教育行政 教师450

第一节 教育改革450

第二节 教师451

第三节 教育经费453

第四章 重点中小学455

第一节 重点小学455

第二节 重点中学457

第二节 文娱活动461

第一节 文化馆 俱乐部461

第一章 群众文化461

第二十编 文化科技461

第三节 唢呐班462

第四节 抗日宣传队462

第二章 戏剧 曲艺464

第一节 戏剧464

第二节 曲艺465

第三章 电影 电视467

第一节 电影467

第二节 电视468

第四章 图书 档案469

第一节 图书馆469

第二节 书店469

第三节 档案馆470

第一节 报刊471

第五章 报刊 广播 创作471

第二节 广播472

第三节 创作473

第六章 科技476

第一节 科技推广476

第二节 科技成果477

第三节 科技人才479

第四节 防震480

第七章 文物胜迹482

第一节 古遗址482

第二节 名胜483

第三节 古墓葬486

第四节 馆藏文物486

第五节 革命文物与历史旧址487

附:萧县文物分布图488

第二十一编 书画艺术491

第一章 龙城画派491

第二章 国画之乡493

第一节 组织493

第二节 展览494

附:全国报刊介绍“国画之乡”主要文章一览表498

第三节 培训499

第三章 艺术家简介501

第二十二编 卫生体育511

第一章 医疗机构511

第一节 诊所511

第二节 县立医院511

第三节 萧县人民医院512

第四节 萧县中医院512

第五节 萧县妇幼保健站513

第六节 基层医院与医务室515

第七节 救灾、救护院(所)516

第二章 医生517

第一节 中医517

第二节 西医519

第三节 培训519

第三章 医药520

第一节 药店 药材公司520

第二节 中药资源520

第四章 防疫524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与除害防病524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524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525

第四节 其它疫病防治528

第五章 医疗制度529

第一节 公费医疗529

第二节 合作医疗529

第六章 体育设施531

第一节 体育场531

第二节 球类场地531

第七章 群众体育532

第一节 体育项目532

第二节 体育队伍533

第三节 县级运动会534

第八章 学校体育536

第一节 两课两操活动536

第二节 中小学运动会536

第一章 风俗541

第一节 岁时节令541

第二十三编 社会541

第二节 人生习俗543

第三节 日常习俗545

第四节 陈规陋习545

第二章 方言 谣谚549

第一节 方言549

第二节 歌谣553

第三节 生产谚语556

第四节 歇后语558

第三章 宗教560

第一节 佛教560

第二节 天主教560

第三节 基督教561

第四节 道教561

一、人物传565

第二十四编 人物565

二、人物表602

三、烈士英名录609

附录620

一、历代县志简介620

1.明万历《萧县志》620

2.清顺治《萧县志》620

3.清康熙《萧县志》620

4.清嘉庆《萧县志》621

5.清同治《续萧县志》621

6.民国26年本《萧县志》622

7.1930年本《萧县志》622

二、旧志序、凡例选622

1.清康熙《萧县志·序》622

2.清嘉庆《萧县志·凡例》623

三、诗文选624

1.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朱浮]624

3.清同治《续萧县志·序》624

2.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苏轼]625

3.石炭并序[苏轼]625

4.祈雪雾猪泉寄舒尧文[苏轼]626

5.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苏轼]626

6.留别萧邑绅士(四首之一)[纪遴宜]626

7.留别萧邑(四首之一)[潘镕]626

8.游天门寺[赖以平]627

9.徐树铮电寄孙中山逝世挽联627

10.萧县实验小学校歌词[张仰超]627

11.元宵[章文龙]627

12.永远跟着共产党(歌词)[沙洪]629

1.萧县县委报告630

四、重要文献辑存630

2.抗日农民运动讲话(节录)632

3.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报告635

4.萧县、铜山县水利纠纷协议636

5.萧县永城县边界水利纠纷协议638

6.关于将萧县部分社队划归矿区的通知639

7.关于芦岭、朱仙庄矿区行政划区管理问题的批复640

8.萧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县政府关于《新县志纂修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640

五、文人轶事641

黄翰林立旗杆641

一字之师641

《圆明园全景图》画案始末642

神童徐树铮643

六、编修始末643

1989《萧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