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11

第一编建置65

第一章 建置沿革65

第一节 沿革65

第二节 境域变迁66

附一:县名来历考68

附二:萧山县境变迁示意图70

附三:明代县境图71

第二章 行政区划72

第一节 唐、宋时期72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73

第三节 民国时期74

附:民国三十年萧山县乡镇区划图79

第四节 解放以后80

第三章 县城89

第一节 沿革89

第二节 现状91

第三节 古县城简介92

附:明代县城图94

第四章 区、乡、镇简况95

第一节 戴村区95

第二节 临浦区97

第三节 城南区101

第四节 城北区103

第五节 瓜沥区106

第六节 义蓬区108

第一节 地层114

第一章 地质114

第二编自然地理114

第二节 岩石118

第三节 构造119

第四节 矿产120

第二章 地貌125

第一节 发育简史125

第二节 平原126

第三节 山地127

第三章 气候133

第二节 温度135

第一节 四季特征135

第三节 雨140

第四节 霜、雪144

第五节 日照、蒸发145

第六节 风146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146

第四章 水文149

第一节 南部水系149

第二节 中部水系151

第三节 北部水系153

第四节 地下水156

附:萧山县地下水分布图158

第五节 钱江潮159

第五章 土壤 植被163

第一节 土壤163

第二节 植被169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171

第一节 野生动物171

第二节 野生植物173

第七章 灾异175

第三编人口193

第一章 人口数量和分布193

第一节 人口发展193

第二节 人口分布195

第二章 人口构成198

第一节 民族构成198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198

200

萧山县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塔形图200

萧山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塔形图201

第三节 婚姻状况构成202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202

第五节 职业构成203

第六节 平均期望寿命203

附:百岁老人简介203

第三章 计划生育205

第一节 概况205

第二节 节育、绝育207

第三节 晚婚209

第四节 优生209

第五节 政策措施210

第四编农业214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214

第一节 土地改革214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217

第三节 人民公社218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19

第二章 农业生产221

第一节 主要作物分布及产量221

附:萧山县主要农作物分布图226

第二节 农技农艺227

第三节 农具机具231

第三章 林业生产235

第一节 林业资源235

第二节 造林238

第三节 山林保护240

第四节 花卉苗木241

第四章 畜禽生产242

第一节 家畜饲养242

第二节 家禽饲养245

第三节 其他品类饲养248

第四节 疫病防治248

第五章 渔业250

第一节 水产资源250

第二节 养殖252

第三节 捕捞253

第四节 养鱼技术254

第六章 土特产258

第一节 蚕桑258

第二节 茶叶260

第三节 瓜果262

第四节 蔬菜264

第五节 烟叶266

第七章 农林牧渔场267

第一节 国营事业场267

第二节 国营企业场268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农场271

附:盐业272

第一章 江海塘276

第一节 西江塘276

第五编水利276

第二节 北海塘277

第三节 南沙大堤278

第四节 围垦大堤279

第五节 浦阳江及其支流堤塘280

第二章 江河整治281

第一节 钱塘江河口段治理281

第二节 浦阳江治理284

第三节 中部河道治理287

第四节 南沙河道治理288

第三章 水库 涵闸 堰坝289

第一节 水库289

第二节 涵闸290

第三节 堰坝294

第四章 机电排灌295

第一节 南沙灌区295

第二节 湖畈地区排灌站296

第五章 养护与管理298

第一节 江塘管理298

第二节 其他水利工程管理299

第六编围垦304

第一章 南沙的成陆304

第一节 “三门”演变304

第二节 南沙成陆和巩固306

308

宋时钱塘江江道示意图308

清初钱塘江江道示意图308

清嘉庆间钱塘江江道示意图309

第一节 新涂形成310

第二章 新涂形成和围垦310

第二节 围涂工程311

附:萧山县围垦图316

第三章 垦区建设317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317

第二节 移民定居318

第三节 垦区资源与效益319

第七编工业325

第一章 私营工业、手工业的改造325

第一节 解放前工业、手工业概貌325

第二节 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326

第一节 国营工业328

第二章 经营体制328

第二节 二轻工业329

第三节 乡(村)镇工业331

第四节 部门工业333

第五节 家庭工业335

第六节 港商合资工业336

第三章 工业门类338

第一节 纺织工业338

第二节 机械工业339

第三节 化学工业340

第四节 食品工业341

第五节 建材工业343

第六节 工艺美术工业344

第七节 服装鞋革工业346

第八节 造纸印刷工业346

第九节 电子仪表工业348

第十节 陶瓷工业349

第十一节 冶金工业349

第十二节 船舶木材工业350

第四章 工厂与名产选介353

第一节 工厂选介353

第二节 名产选介363

第五章 在萧省、市属工厂367

第一节 省属工厂367

第二节 市属工厂368

第八编交通 邮电372

第一章 陆路交通372

第一节 公路372

第二节 铁路381

第三节 民间车轿382

第四节 公路交通管理384

第二章 水路交通386

第一节 航道386

附:船闸388

第二节 水运388

第三节 船舶390

第四节 水运管理392

第一节 公路桥393

第二节 铁路桥393

第三章 桥梁渡口393

第三节 浮桥394

第四节 民间桥梁395

第五节 渡口396

第四章 搬运与转运399

第一节 转运行399

第二节 搬运装卸399

第一节 邮政机构沿革401

第五章 邮政401

第二节 网路403

第三节 函件、包件404

第四节 汇兑405

第五节 报刊发行405

附:集邮405

第六章 电信406

第一节 电报406

第二节 电话407

第一章 电力412

第一节 沿革412

第九编能源412

第二节 电力设施414

第三节 电力分配419

第四节 用电管理420

第二章 煤炭石油423

第一节 煤炭购销423

第二节 石油购销426

第三节 节煤节油428

第三章 柴草沼气利用431

第一节 柴草利用431

附:太阳能利用432

第二节 沼气利用432

第十编商业434

第一章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34

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状况434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34

第二章 经营体制436

第一节 国营商业436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437

第三节 合作店、组438

第四节 个体商业438

第六节 集市贸易439

第五节 联营商业439

第三章 粮油购销442

第一节 粮食市场442

第二节 粮油购销443

第三节 饲料供应445

第四节 储运447

第四章 生产资料采购供应450

第一节 金属材料450

第三节 建筑材料451

第二节 机电设备451

第四节 化工原料453

第五节 木材毛竹453

第六节 化肥农药454

第五章 土特产收购供应457

第一节 棉麻457

第二节 蚕茧、茶叶、蜂蜜459

第三节 土纸与草制品461

第四节 畜产品462

附:废品回收利用463

第一节 畜禽产品465

第六章 副食品采购供应465

第二节 水产品467

第三节 蔬菜、水果468

第四节 其它副食品470

第七章 日用工业品采购供应472

第一节 棉布百货472

第二节 五金交电473

第三节 日用杂品474

第八章 对外贸易477

第一节 出口商品477

第二节 经营方式481

第九章 饮食服务483

第一节 饮食业483

第二节 旅馆业483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484

第十一编工商管理488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488

第一节 市场管理488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491

第三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494

第一节 物价管理496

第二章 物价496

第二节 物价演变497

第三节 交换比价502

第三章 计量504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504

第二节 计量管理505

第三节 计量器具生产507

第四节 标准化507

第一章 财政税收体制510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510

第十二编财政 金融510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511

第二章 财政收支5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财政收支513

第二节 解放以来的财政收支516

第三章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522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522

第二节 企业财务管理523

第三节 冻结与控制存款526

第四节 审计监督52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527

第四章 赋税527

第二节 解放以来的税收533

第五章 金融机构543

第一节 钱庄543

第二节 信用社543

第三节 银行545

附:典当548

第六章 货币549

第一节 银两与银元549

第二节 法币549

第三节 人民币550

附:汪伪储备券550

第七章 信贷与结算553

第一节 工商信贷553

第二节 农业信贷555

第三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557

第四节 存款558

第五节 结算560

第六节 民间信用561

第二节 债券563

第一节 金库563

第八章 金库 债券 保险563

第三节 保险566

第十三编城乡建设568

第一章 城镇建设568

第一节 城厢镇568

第二节 临浦镇575

第三节 瓜沥镇578

第二章 乡村建设581

第一节 集镇建设581

第二节 农村建设582

第三章 建筑业584

第一节 建筑队伍584

第二节 设计施工585

第三节 建筑技术586

第四节 建筑材料58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588

第一节 规划管理588

第二节 公房管理589

第四节 土地管理591

第三节 私房改造591

第五章 环境保护593

第一节 污染593

第二节 治理595

附:白蚁防治597

第十四编党派群团59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599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发展599

第二节 县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606

第三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610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613

第五节 县委工作机构616

第二章 民主党派617

第一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617

第二节 其它民主党派618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619

第一节 组织沿革619

第二节 主要活动620

第三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622

附:汪伪国民党县党部624

第四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624

第四章 群众团体625

第一节 工人组织625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629

第三节 妇女组织633

第四节 农民组织636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638

第六节 劳动者协会639

第八节 萧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640

第七节 萧山县科学技术协会640

第九节 其它群众团体641

第十五编政权 政协64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43

第一节 代表选举643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645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及领导人651

第四节 代表联系制度653

第五节 提案处理和调查视察654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及领导人656

第二章 人民政府656

第二节 县革命委员会及领导人664

第三节 基层政权666

第四节 信访、外事667

第三章 人民政协672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672

第二节 历届领导人677

第三节 工作组679

第四章 民国政权及代议机构680

第一节 县政权680

第三节 萧山县东乡自治会683

第二节 基层政权683

第四节 代议机构和参议员选举685

附:汪伪萧山县政府687

第十六编司法689

第一章 人民公安689

第一节 清查登记689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690

附:案例690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691

附:本县主要反动会道门情况691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692

第五节 看守、劳改693

第六节 治安管理693

第七节 基层治保组织694

第八节 人民消防696

第二章 人民检察697

第一节 刑事检察697

第二节 法纪检察697

第四节 监所检察698

第三节 经济检察698

第三章 人民法院699

第一节 审判制度699

第二节 刑事审判700

附:刑事案例700

第三节 民事审判701

第四节 经济审判702

第五节 申诉复查702

第一节 司法改革704

第二节 法制宣传704

第四章 司法行政704

第三节 公证、律师705

第四节 调解705

第五章 民国时期司法机构706

第一节 警政机构706

附:罪行数例707

第二节 地方法院、律师组织707

第三节 消防708

第一节 拥军、支前709

第一章 拥军优属709

第十七编民政709

第二节 国家抚恤711

第三节 国家定期定量补助713

第四节 群众优待714

第二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716

第一节 安置716

第二节 扶持致富717

第三章 救灾救济719

第一节 生产救灾719

第二节 农村扶贫720

第四节 社会救济722

第三节 城镇生产自救722

第五节 收容遣送725

第四章 社会福利726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726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727

第三节 孤儿弃婴教养728

第四节 殡葬改革729

一、萧山县救济院730

二、萧山东乡区救济院730

730

第五章 支宁 支内 支边731

第一节 支援宁夏建设731

第二节 支援内地建设731

第三节 支援边疆732

第十八编人事劳动733

第一章 干部733

第一节 干部状况733

第二节 干部管理735

第三节 干部制度737

第一节 用工形式741

第二章 工人741

第二节 工人队伍742

第三节 定员定额744

第四节 职业培训745

第三章 工资 奖金747

第一节 工资747

第二节 奖金750

第四章 劳保福利751

第一节 劳动保护751

第二节 劳动保险753

第一节 失业安置754

第五章 劳动就业754

第二节 精简安置755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756

第四节 待业安置757

第五节 劳动服务公司757

第六章 乡村企业职工759

第一节 职工队伍759

第二节 职工收入760

第一章 县地方武装76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761

第十九编军事761

附:汪伪萧山县保安大队762

第二节 人民武装763

第二章 兵役764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764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兵役制度765

第三章 民兵768

第一节 组建768

第二节 训练769

第三节 重要活动770

第四章 人民防空工程772

第一节 工程建设772

第二节 工程利用773

第五章 战事774

第一节 历代重大战事774

第二节 抗日战争777

第三节 解放战争779

第四节 剿匪780

附:日本侵略军暴行782

第一节 学前教育785

第二十编教育 科技785

第一章 学校教育785

第二节 小学教育786

第三节 中学教育792

第四节 中等专业和技工教育797

第二章 成人教育803

第一节 业余学校教育803

第二节 函授806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806

第四节 自学考试807

第三章 教职员队伍808

第一节 队伍的发展和素质808

第二节 民办教师810

第四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812

第一节 经费812

第二节 设备813

第五章 勤工俭学815

第一节 沿革815

第二节 成果815

第一节 县级科研单位817

第六章 科技组织817

第二节 四级农科网819

第三节 厂办研究所(室、组)820

第四节 地震测报组821

第五节 群众学术团体821

第七章 科技普及823

第一节 科普宣传823

第二节 科技咨询服务825

第三节 技术培训825

第一节 专业科研827

第八章 科学研究827

第二节 群众性科研活动829

第三节 获奖成果832

第二十一编文化838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838

第一节 文化馆、宫、站838

第二节 图书馆、室840

第三节 档案馆、室841

第四节 书店841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842

第七节 影剧场院843

第六节 剧团、曲艺队843

第八节 民间文化团体845

第二章 文学艺术846

第一节 文学创作846

第二节 戏剧、曲艺848

第三节 音乐、舞蹈850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851

第五节 民间文学852

附:民歌选辑853

第六节 民间艺术857

第三章 主要书目861

第四章 文物胜迹868

第一节 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68

第二节 其它胜迹872

第三节 库藏文物877

第五章 报刊 通讯879

第一节 报纸879

第二节 刊物884

第三节 通讯报道887

第一节 事业建设891

第六章 有线广播与电视891

第二节 广播节目895

第三节 电视896

第二十二编卫生 体育901

第一章 医疗单位901

第一节 县属医疗机构901

第二节 区、乡卫生院(所)905

第三节 村保健站906

第四节 个体开业行医907

第五节 其它医疗机构907

第一节 中医910

第二章 中西医疗910

第二节 西医91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913

第三章 卫生保健914

第一节 防疫914

第二节 公共卫生917

第三节 妇幼保健921

第四章 药品生产和管理924

第一节 药品生产924

第二节 药品经营925

第三节 药政管理926

第五章 体育事业928

第一节 学校体育928

第二节 群众体育929

第三节 人才培养933

第四节 场地设施935

第六章 体育比赛937

第一节 县级比赛937

第二节 参加市(地区)以上比赛成绩941

第三节 破、创市(地区)级以上纪录949

第二十三编社会951

第一章 人民生活951

第一节 职工生活951

第二节 农民生活953

附:南庄王村农民生活状况调查956

第二章 家庭957

第一节 婚姻957

第二节 家庭结构960

第三节 称谓960

第二节 姓氏录963

第三章 姓氏963

第一节 概况963

第三节 部分大姓来历965

第四章 风尚习俗968

第一节 生活习俗968

第二节 岁时习俗972

第三节 礼仪习俗974

第四节 庙会、香会978

第五节 劣俗978

第一节 佛教981

第五章 宗教981

第二节 道教982

第三节 天主教983

第四节 基督教983

第五节 伊斯兰教984

第六章 “堕民”985

第一节 历史渊源985

第二节 “堕民”习俗985

第七章 方言987

第一节 语音988

第二节 词汇991

第三节 谚语996

第四节 歇后语1001

人物1005

一、人物传1005

二、烈士英名录1040

附录1057

一、衙前农民运动1057

附:衙前农民运动范围示意图1067

二、萧山建县时间考1068

三、湘湖记略1070

附:民国十六年湘湖图1080

四、西施故里资料1081

五、有关萧山的古诗赋选1090

六、历代修志记略1114

附:专志、杂志存目1117

本志编纂始末1119

表格索引1123

后记1127

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及工作人员名单1129

1987《萧山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费黑主编;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87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