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观念研究》求取 ⇩

·晋人干宝认为小说有“游心寓目”和“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用”,又将小说的虚渺性托庇于史事的失真。干宝的小说观念带有明显的巫与佛教色彩1

·宋人洪迈认为小说“探赜幽隐,可资谈暇。”猜测到小说的虚构性:“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固矣。”1

·韩愈与张籍的争论。柳宗元支持韩愈。韩柳认为文可以为戏,文也有正味和奇味。小说的作用是游戏与奇味1

积极的是为小说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消极的是以史的标准来衡量小说1

·这种以小说补史的观念,唐以后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体系的另一主流,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刘知几。他明确地将小说列为史类,对后世影响很大。1

·晋人葛洪将辑录的《西京杂记》比附史书,认为是“裨《汉书》之厥。”1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研究1

·汉人张衡注意到小说的知识性与娱乐性1

他又将小说提至诸子的行列,理由是“虽小道,必有可观者。”尔后,尊小说者,以此为据,将小说附丽于儒家之经,贬小说者以为小道而君子不为1

·班固认为:“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指出小说的民间色彩、起源与形式1

·汉人桓谭认为小说是:“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既指出了小说的文体特征,又指明了小说的某种功能1

·庄子的小说观念:“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鲁迅认为:“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世小说者固不同。”庄子的小说观念属于思想范畴,是诸子观1

中国古代散文观念研究88

在这两个基础上,中国的古典小说始终强调社会功能与历史的真实,在创作手法上,文言小说往往采取笔记形式,白话小说深受史传影响,采取话本与章回小说形式88

·诸子观念与史学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主流。88

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完成88

·明清两朝对小说的虚构性有了明确认知。胡应麟:“小说,唐人以前,叙述多虚,而藻饰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韩邦庆也说:“征实者十之一,构虚者十之九。”88

·文言小说的复兴。蒲松龄继承司马迁等前人的“孤愤著书”,揭示了小说的创作动机之一。88

纪昀注意到小说的叙述角度,认为小说不比戏剧可以随意装点,人物的媟狎之态,作者何以得知,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小说虚构88

·李贽与曹雪芹等人主张小说要有真情。李贽认为《水浒传》所以好,“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冯梦龙进一步比附于儒家经典,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也。”88

·同时,史学观念并行。认为“小说者,正史之余也”。从史学的角度透映小说的价值。认为小说的最高标准是正史88

瞿佑指出小说可以“劝善惩恶,哀穷悼屈。”明清两朝劝惩之说盛行。劝惩说实质是诸子观在封建社会后期的表现,考察的依然是小说的社会功能88

·明人李昌祺、刘敬认为小说“可泄其暂时之愤懑,一吐胸中之新奇,而游戏翰墨云尔。”丰富了小说的游戏观念,并涉及小说的创作动机88

指出小说的虚构性:“大抵真假相半。”认识到小说的集中性:“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集中性便是小说的横截面问题88

·宋人的白话小说观念十分丰富。其时的白话小说的研究者们认为小说仅是特指,说话四家之一,将小说与史与经剥离,猜测到了小说的文学观念88

既肯定了真情在小说中的作用,又将李贽的真情说改造为易为封建礼教接受的理论,与劝惩之说相连88

·唐的古文运动与宋的新古文运动。韩愈反对骈文是为了载孔孟之道。苏轼的散文观念似乎感到散文创作的某些实质性问题,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创作原则98

长处在于文体的多样化,除韵文、小说,几乎延揽了中国古代的一切文体;短处是没有将文学的与非文学的散文创作廓清。中国现代散文观念研究98

·中国古代散文观念既是文学的,又是非文学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散文创作,既有其长,又有其短98

·散文的分类,实质是对散文外延的认知,由此可以窥见古人对散文内涵的理解98

·由于古代散文观念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故而对散文分类的标准也不同。刘勰失之宽泛,萧统较为精审。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将散文划归为十三个门类,唯独不包括骈文,似有门户之见98

·清代刘大櫆的神气说强调作为散文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和气势。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完成了桐城派散文的理论体系98

·明代的公安三袁揭出性灵大旗。袁宏道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显然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他说的虽是诗,其实也包括了他的散文创作98

指出骈文讲求俪句、声律与雕饰的特征。98

·赋原是韵文的一种,属于古诗之流,是在《诗经》与《楚辞》基础上形成的,由韵文趋于散文化的结果98

这一特征脱胎于赋,始见于辞98

·骈文作为古代一种特殊样式的散文兴起于东汉初年,其称见于唐代柳宗元:“炫耀为文,琐碎俳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98

作为文学意义的散文,既包揽了散(散行)、骈、赋,也包揽了一部分辞。散文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98

范畴,与现代意义的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散文不同。98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包含有文学观念的非文学98

在一篇散文中间,是比在一篇小说或速写、报告中间,更容易显出作者的性格、思想和人生观的。129

葛琴对散文的认知,指出“散文写作中间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真实的情感,一个作家的思想力愈强,他的情感愈崇高、优美、真实,于是文章的感召力愈强烈129

一个没有真实情感的人,即使文字如何美丽也决难写出一篇动人的散文,这中间很难有矫饰和捏造的余地。”129

·以散文取代絮语散文、小品文。129

最狭义的散文是文艺的一部门跟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并立着,小品和杂文都包括在这一意义的散文里。”129

·朱自清提出广义、狭义、最狭义的散文观念:“广义的散文,对韵文而言。狭义的散文似乎指带有文艺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说、小品、杂文都是129

“真实情感”林慧文称为“真情实感”129

·简之,对散文核心的体认,中国现代散文界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我129

——自我性格129

——自我的心情129

——真实情感、真情实感。完成了现代意义的散文观念的认知。中国新诗观念研究129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129

中国所有的东西,又何必完全和西洋一样?”129

其实这一种说法,连一种翻译名义的苦心,都是白费的心思。129

·1933年,郁达夫比较中西两种散文的不同特征。认为种种与Essay的对译“把长一点的文字称作了散文,而把短一点的称作了小品。129

·1929年,梁遇春将Essay译为小品文129

·1926年,胡梦华根据英文Familiaressay,提出絮语散文概念。指出这种文体的特征是个人的,引述蒙田:“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129

厨川白村找不出可以同英语Essay对译的日文词汇,只指出语源于法兰西essayr(试)即试笔之意。鲁迅也遇到这样的困难,也没有译成相对应的中文。Essay的特征是散适与随便129

·1924年,鲁迅译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129

·1921年,周作人提出了美文概念:“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做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129

·1918年,傅斯年将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将小说从散文中驱出129

·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7年刘半农提出:“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力图将散文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理清。但他的散文观念包括小说129

·周作人认为“五四”以后新散文的成功“有两重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这内应便是明清的小品,叶圣陶则上溯得更远129

施贽存认为,现代的情绪、词藻、诗形,这三者相加便是现代诗191

·新月派诗人的见解191

·现代派诗人反对新月派的新诗观念191

·对于新诗中散文美与诗质的研究。艾青认为散文由于更接近口语,故而,“先天的比韵文美”。孙作云认为诗质在于“寻求诗的意象之美”。191

·象征派的新诗观念191

·不同的新诗观念其实是不同流派对于诗歌的不同特质不同侧重的认知191

·以艾青为代表的七月派。他认为诗是情感和由此反映出来的诗人全部知识的综合。“诗人应该借‘我’来表达一个时代的感情与愿望。”191

·关于诗歌民族化的讨论。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诗人,结束了关于“诗质”的讨论。诗从诗斋走向街头191

附录191

横截面的短篇小说191

(四)朴实无华的白描;191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诗歌的出现,标志中国早期诗歌的结束。郭沫若认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191

·穆木天、成仿吾等人对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诗与新诗观念的批驳191

核心是诗体的解放191

(五)具体的做法191

(三)诗体的解放;191

(二)自然音节;191

(一)白话入诗;191

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胡适的新诗观念:191

长诗,其中有十一个外国字的译音。由此引发一场白话是否可以作诗的笔战。胡适坦述:“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191

·1915年,胡适给梅光迪写了一首四百二十字的191

Essay的诱发198

新诗观念中的俞平伯205

后记214

1997《中国文学观念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彬著 1997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1988 PDF版)
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1988 上海:学林出版社
《读书杂志》词法观念研究( PDF版)
《读书杂志》词法观念研究
中国文词学研究(1925 PDF版)
中国文词学研究
1925
中国语文学研究(1935 PDF版)
中国语文学研究
1935
国文学研究(1985.05 PDF版)
国文学研究
1985.05 思文閣出版
中国文学研究( PDF版)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俗文学研究( PDF版)
中国俗文学研究
中国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文学研究  中(1957 PDF版)
中国文学研究 中
1957 北京:作家出版社
中国文学研究  下(1957 PDF版)
中国文学研究 下
1957 北京:作家出版社
中国文学研究  下(1981 PDF版)
中国文学研究 下
198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冶金企业领导观念研究(1997 PDF版)
冶金企业领导观念研究
1997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语文学研究(1935 PDF版)
中国语文学研究
1935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传统中国与自由理念  徐复观思想研究(1999 PDF版)
传统中国与自由理念 徐复观思想研究
199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庄学研究  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1992 PDF版)
庄学研究 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1993 PDF版)
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
1993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