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人才学纲要》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潜人才学的任务2

一、潜人才的概念2

二、潜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3

三、潜人才学的意义5

第二节 潜人才学的特征7

一、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7

二、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9

三、研究的综合性、模糊性是潜人才学的重要特征12

第三节 潜人才学研究的方法14

一、反求工程法15

三、案例研究法16

二、追踪研究法16

四调查统计法17

第二章 潜人才的特征和类型19

第一节 潜人才的特征19

一、待定性19

二、相对性22

三、机遇性23

第二节 潜人才的类型25

一、潜人才分类的原则26

二、潜人才的基本类型28

第三章 潜人才的发现38

第一节 潜人才发现的奥秘38

一、潜人才的难知性39

二、人才呈现的复杂性40

三、社会干扰的常发性42

四、发现方法的有限性43

五、“伯乐”的局限性45

第二节 潜人才发现方法论46

一、差异法46

二、引发法50

三、信息法52

四、荐举法54

五、考评法55

六、直觉法59

第三节 潜人才的自呈原理60

一、自呈原理概说60

二、自我发现的方法62

三、自荐——潜人才自呈的重要途径63

第四节 潜人才发现中的障碍因素66

一、认知原因67

二、情感因素68

三、宗法观念70

四、传统习惯71

第五节 “伯乐”效能72

一、“伯乐”效能概述73

二、“伯乐”功能新解74

三、“伯乐”人才的造就76

第四章 潜人才的社会评价78

第一节 评价原则78

一、客观性原则78

二、实践性原则80

三、科学性原则81

四、目的性原则82

一、评价指标体系84

第二节 评价体系84

二、评价信息体系85

三、评价者体系86

四、评价方法体系87

五、评价监督体系88

第三节 评价方法89

一、成果评定法89

二、意向测验法91

三、内行评价法91

四、节奏评价法93

第四节 评价能力95

一、评价能力的概念95

二、评价能力的意义96

三、评价能力的集合97

第五节 道德评价99

一、道德评价的概念99

二、道德评价的要求100

三、道德评价举例102

第六节 才能评价104

一、才能评价的概念104

二、才能评价中的错估现象105

三、才能评价举例107

第五章 潜人才的考核110

第一节 潜人才考核的原则110

一、公开——公正原则111

二、全息——存真原则112

三、素质——潜能原则115

一、基本标准116

第二节 潜人才考核的标准116

二、具体标准118

三、素质标准119

第三节 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20

一、调控考核心理的意义120

二、考核者的心理122

三、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25

四、被考核者的心理126

五、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27

第四节 科技潜人才的考核129

一、科技潜人才考核的要求129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的多样性131

第五节 领导潜人才的考核135

一、职位分类与职位规范135

二、考绩——行为考核与目标考核136

三、述职报告——领导潜人才考核的重要方法140

四、策论和答辩142

第六节 潜人才考核举例145

一、体育潜人才考核举例145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举例146

三、编辑潜人才考核举例147

四、艺术潜人才考核举例147

第七节 潜人才考核的立法148

一、考核的弊端148

二、考核的立法149

第六章 潜人才的社会承认151

第一节 人才价值的界点151

一、社会承认是由潜向显的转折点152

二、社会承认的类型153

三、首次承认的导向功能155

四、多次承认的强化功能156

五、质点承认的转化功能157

第二节 社会承认的代表者158

一、组织承认159

二、权威承认160

三、公众承认162

四、社会承认组织的优化163

第三节 社会承认的方式164

一、传播式164

二、评定式166

三、颁奖式167

四、规范性评判式167

一、新发明需要时间考验169

第四节 社会承认的曲折169

二、社会“守门人”的失误170

三、“马太效应”的前抑作用172

第五节 社会承认的难点和热点173

一、社会承认的难点174

二、社会承认的热点177

三、适度承认178

第七章 潜人才埋没的外在因素181

第一节 社会因素181

一、传统观念束缚181

二、学术权威压制183

三、管理方法失当184

四、嫉妒18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187

五、扼杀187

一、第一印象188

二、成见效应190

三、晕轮效应191

第三节 旧的伦理因素193

一、男尊女卑193

二、中庸之道195

第四节 克服社会埋没的途径197

一、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198

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00

三、进行社会心理导向202

第八章 潜人才埋没的内在因素204

第一节 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204

一、自我埋没的普遍性204

二、自我埋没和社会埋没的相关性206

第二节 潜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208

一、迷信权威208

二、自卑209

三、盲目210

第三节 潜人才的自我完善212

一、开辟通向社会的途径212

二、磨练意志品质213

三、勇于向权威挑战215

四、正确选择目标217

第九章 机遇——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19

第一节 机遇概述219

一、机遇的概念219

二、机遇在潜人才成长、发现中的作用223

三、机遇并不神秘225

第二节 机遇的产生226

一、科学上的偶然发现227

二、社会的偶然需要228

三、“伯乐”的偶然识别229

四、生活中的偶然机会229

五、改变某种成规230

第三节 机遇的捕捉231

一、敢于破除迷信才能抓住机遇232

二、好奇心是获得机遇的良好素质234

三、时代提供捕捉机遇的机会235

四、知识和经验是捕捉机遇的条件237

五、捕捉机遇要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238

第四节 机遇与均等机会240

一、改革创造了均等机会240

二、均等机会中的机遇241

第十章 潜能——潜人才的巨大资源库243

第一节 潜能概述243

一、潜能的概念243

二、潜能的特征246

三、潜能显现实例248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潜能资源249

一、丰富的潜能资源249

二、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文明传统250

第三节 人类潜能的开发252

一、潜能的识别252

二、抓住潜能快速发育期255

三、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257

第十一章 潜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260

一、政治环境261

第一节 社会环境261

二、经济环境264

三、舆论环境266

第二节 社会心理环境268

一、社会心理环境的特征268

二、社会心理环境对潜人才的影响269

第三节 文化环境271

一、传统文化环境271

二、社区文化环境273

三、文化小环境275

第十二章 潜人才开发和开发战略281

第一节 潜人才开发的新观念281

一、环境说281

二、层次说282

三、分类说285

第二节 潜人才开发态势286

一、国际间的流动286

二、人才市场的兴起289

三、选用、管理方式的交错291

四、教育培养的多元化293

第三节 中外潜人才开发借鉴295

一、我国古代的潜人才开发295

二、国外潜人才开发298

第四节 潜人才开发战略301

一、潜人才开发战略概述301

二、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303

三、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304

主要参考文献306

后记309

1989《潜人才学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敬东著 198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医学纲要(1908 PDF版)
医学纲要
1908 医学书局
美学纲要( PDF版)
美学纲要
理学纲要(1931 PDF版)
理学纲要
1931
人才学论纲(1992 PDF版)
人才学论纲
1992
法学纲要(民国24.04 PDF版)
法学纲要
民国24.04 中华书局
骨骼人类学纲要(1954.5 PDF版)
骨骼人类学纲要
1954.5 商务印书馆出版
化学纲要( PDF版)
化学纲要
世界书局
美学纲要(1989 PDF版)
美学纲要
198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人才,人才!-人才学文集之一(1980 PDF版)
人才,人才!-人才学文集之一
1980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寻踪觅迹(1987 PDF版)
寻踪觅迹
1987 北京:群众出版社
人才学(1990 PDF版)
人才学
1990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人才·人才学(1981 PDF版)
人才·人才学
198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人才学  上(1987 PDF版)
人才学 上
1987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人才学  下(1987 PDF版)
人才学 下
1987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理学纲要(1990 PDF版)
理学纲要
1990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