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手册 第2分册 自然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生态学的一些定义1

(一) 生态科学1

(二) 生态系统的组织等级2

第二节 种和个体4

(一)非生物环境4

第四章 碳循环7

(二)生物环境9

(三)限制因素10

(二)二氧化碳的吸收13

(四)适应性13

(五)生境和小生境14

第三节 种群15

(一)引言15

(二)出生率、死亡率和分散性16

(三)分布20

(四)限制因素20

(五)竞争22

第四节 群落23

(一)引言23

(二)群落结构24

(三)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26

(四)沿着环境梯度的群落27

(一)引言28

第五节 生态系统28

(二)营养结构29

(三)生产力31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2

第六节 演替和稳定状态34

(一) 演替34

(二)演替顶极概念35

(三)生态系统中稳定苍和稳定性37

(一)引言39

(二)陆生生态系统39

第七节 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系统39

(三)淡水生态系统44

(四)海洋生态系统46

第八节 生态学和环境问题49

(一)引言49

(二)污染49

(三)开发51

(四)环境的破坏52

(五)人类人口的增长52

参考文献53

第二章 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56

第一节 导言56

第二节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特性56

第三节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类59

(一)陆地源放射性核素60

(二)宇宙放射性核素62

第四节 环境中的丰度63

第五节 放射效应67

第六节 地球化学示踪物的应用68

(一)迁移过程69

(二)混合过程69

(三)沉积过程70

(四)交换过程70

(五)途径指示物71

参考文献72

第三章 氮循环73

第一节 导言74

第二节 基本化学概念74

第三节 环境中氮化合物的化学转化74

(一)引言74

(二)氮的固定75

(三)矿化和固定75

(四)硝化作用78

(五)去硝化作用和硝酸盐的吸收79

(六)非生物氮转化80

(一)引言81

(二)大气中的数量81

第四节 全球氮数量81

(三)水系统83

(四)陆地系统84

第五节 全球的通量86

(一)氨循环86

(二)NOx循环87

(三)N2/N2O循环88

(四)有机氮的转移90

(五)全球氮循环91

参考文献95

第一节 导言97

第二节 全球碳循环98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100

(二)海洋中的碳平衡102

第三节 光合作用106

(一)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108

(二)光合作用产生碳酸钙沉淀111

第四节 二氧化碳问题112

(一)二氧化碳的来源112

(三)全球变暖113

(四)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15

第五节 二氧化碳的生物循环117

参考文献120

第五章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125

第一节 导言125

第二节 正构烷烃125

第三节 无环的异戊二烯烃类127

第四节 甾族化合物129

(一)发生和成岩作用129

(二)作为生物标示物的甾族化合物131

第五节 三萜系化合物132

(一)发生和成岩作用132

(二)三萜系化合物作为生物和沉积物成熟程度的标示物137

第六节 二萜系化合物138

第七节 多环芳烃139

第八节 结论141

参考文献142

第六章 地球大气圈中的辐射和能量传输145

第一节 导言145

第二节 术语、符号和单位148

(一)大气和海洋结构148

(二)辐射术语152

(一)物质电磁性质和光学性质的关系157

第三节 基本辐射过程157

(二)分子散射160

(三)雷利散射系数和相函数的指导162

(四)气溶胶散射166

(五)气溶胶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169

(六)吸收171

(七)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发射187

(八)高层大气中的非热辐射191

(一)太阳辐射193

第四节 大气辐射场193

(二)大气长波辐射204

(三)云的辐射性质207

(四)地球表面的辐射性质216

(五)辐射传递的理论基础227

第五节 地球-大气系统的总能量衡算方程237

第六节 大气顶部的能通量243

(一)太阳辐照度243

(二)行星反射率246

(三)地球长波辐射249

(四)平衡条件250

第七节 地球表面能通量253

(一)净辐射通量253

(二)辐射能的分配255

(三)输入地面的热通量257

(四)传入大气的显热通量259

(五)潜热通量263

(六)光合作用消耗的能量264

(七)地表能量分配概述265

(一)热能和机械能通量266

第八节 大气中的能通量266

(二)大气中的能量积蓄271

第九节 大气-海洋系统的能量传输和交换277

(一)总论277

(二)大气和海洋环流型式278

(三)海洋热传输284

(四)地球-大气体系的能量传输285

(一)气候研究的方向290

第十节 大气各组分浓度变化对能通量和地表温度的影响290

(二)特定大气组分对气候冲击293

第十一节 气候参数的监测322

(一)监测策略322

(二)本底站326

(三)高层大气监测330

第十二节 符号一览表332

第十三节 常用数值342

参考文献346

1990《环境化学手册 第2分册 自然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O.赫茨英格主编;薛含斌等译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环境化学(1980 PDF版)
环境化学
1980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环境地球化学进展(1986 PDF版)
环境地球化学进展
1986 北京:海洋出版社
环境地球化学(1990 PDF版)
环境地球化学
1990 北京:地质出版社
环境化学(1993 PDF版)
环境化学
1993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环境地球化学(1990 PDF版)
环境地球化学
1990 北京:海洋出版社
环境美化手册(1985 PDF版)
环境美化手册
198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环境化学(1993 PDF版)
环境化学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环境地球化学(1999 PDF版)
现代环境地球化学
1999 北京:地质出版社
环境化学(1991 PDF版)
环境化学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环境化学(1990 PDF版)
环境化学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化学(1980 PDF版)
环境化学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环境化学(1989 PDF版)
环境化学
1989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地球环境手册(1995 PDF版)
地球环境手册
1995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化学手册  第4分册  反应和过程  2(1990 PDF版)
环境化学手册 第4分册 反应和过程 2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问题解答(1998 PDF版)
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问题解答
1998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