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第2部分 分报告》求取 ⇩

目录3

第一篇 中国过去气候的变化3

第一章 中国气候资源的基本状况3

§1.1 光、热、水三类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3

1.1.1 光资源3

1.1.2 热量资源6

1.1.3 水资源6

1.1.4 气候资源的变化9

第五篇 中国环境中碳、氮元素变化与大气温室效应的系统分析11

1.2.1 主要气候带12

§1.2 中国的主要气候分区12

1.2.2 主要气候区12

§1.3 若干气候极值的平均分布特征14

1.3.1 极端最低温度14

1.3.2 异常气候灾害的出现频率16

第二章 最近250万年不同时间尺度的中国古气候变迁17

§2.1 时间控制17

§2.2 气候信号18

§2.3 最近250万年的长期气候变迁20

§2.4 最近13万年的长期气候变迁25

§2.5 最近18000年的长期气候变迁31

§2.6 结束语41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42

§3.1 东半部地区42

§3.2 西北干旱区46

§3.3 青藏高原49

3.3.1 气候变化概况49

3.3.2 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52

§4.1 近百年中国温度变化的总趋势54

第四章 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54

4.2.2 长江流域梅雨的变化56

§4.2 近百年来降水状况的变化56

4.2.1 中国干旱和湿润指数的变化56

4.2.3 华北平原夏季降水量的变化58

§4.3 20世纪气候变化基本特征59

第五章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60

§5.1 观测到的大气成分浓度的变化60

5.1.1 国外观测的结果60

5.1.2 中国的观测63

§5.2 大气成分的地表生物源64

5.2.1 对全球大气有重要作用的地表生物源64

5.2.2 中国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测量65

§5.3 大气化学组成的未来变化趋势68

5.3.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预测68

5.3.2 甲烷等大气微量成分未来浓度变化趋势的预测71

§5.4 大气成分浓度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73

5.4.1 气候变化数值模拟73

5.4.2 简单模式预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加倍引起的气候变化73

5.4.3 三维大气环流模式预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加倍引起的气候变化75

5.4.4 海-气耦合模式预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76

5.4.5 甲烷等其它微量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78

第二篇 中国地表水体特征、近期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85

§1.1 中国地表水体类型、贮量和活动性85

第一章 中国地表水体的数量分布与现代特征85

§1.2 地表水体分布的水热均衡理论概要86

1.3.2 中国河流的水量平衡与年径流的地区分布88

§1.3 河流的现代分布与数量特征88

1.3.1 水系分布88

§1.4 现代冰川与积雪的热量平衡、分布和数量特征100

1.4.1 现代冰川物质平衡与特征100

1.4.2 中国西部山地冰川热量平衡的地域性分布和它的影响因素104

1.4.3 中国现代冰川分布与数量105

1.4.4 中国西部雪线分布110

1.4.5 中国积雪分布111

§1.5 中国湖泊与水库的分布及其调节作用112

1.5.1 湖泊的分布112

1.5.2 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117

§1.6 中国沼泽湿地的分布现状与数量120

1.6.1 沼泽湿地的水热平衡与分布的关系120

1.6.2 沼泽湿地分布的区域特征121

第二章 自全新世高温期以来的中国地表水体演变129

§2.1 全新世高温期(距今6000—8000年)的中国陆地水体特征129

2.1.1 全新世高温期中国陆地水体分布的自然环境背景129

2.1.2 河流和径流量增幅131

2.1.3 湖泊的演化134

2.1.4 沼泽湿地分布137

2.1.5 冰川变化和固体水资源139

§2.2 近几百年来的中国地表水体演变140

2.2.1 “小冰期”的中国地表水体概况140

2.2.2 近百年的中国地表水体演变141

第三章 现代和未来中国生存环境中的地表水体150

§3.1 地表水体在生存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50

§3.2 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体的影响150

3.2.1 人类经济活动改变天然水资源的循环模式150

3.2.2 人类对天然水体的改造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152

3.3.1 中国水资源量155

§3.3.2 000年的中国水资源155

3.3.3 中国水资源利用水平156

3.3.2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程度156

3.3.4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158

第一章 中国植被的分布现状及特点161

第三篇 中国植被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发展趋势162

§1.1 中国的森林植被162

1.1.1 中国森林植被的分布概况162

1.1.2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164

§1.2 中国的草原植被165

1.2.1 中国草原植被的分布概况165

1.2.2 中国草原资源的特点167

§1.3 中国的栽培植被167

1.3.1 中国栽培植被的分布规律168

1.3.2 中国栽培植被分布的特点169

第二章 历史时期植被分布的状况及变迁170

§2.1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中国植被的分布概况170

2.1.1 东部森林区171

2.1.2 西部草原、荒漠区172

2.1.3 青藏高原区173

2.1.4 原始农业植被概况174

§2.2 中国古代植被的变迁175

2.2.1 西周、两汉、隋唐(公元618年)以前的植被变化175

2.2.2 清朝中叶(公元1840年)以前的植被变化179

2.2.3 1840—1949年的植被变化181

2.2.4 1949年以后中国的植被概况182

第三章 中国天然植被的发展趋势184

第四篇 中国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发展趋势187

第一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特点187

§1.1 土地资源的构成与分布187

§1.2 土地资源特点188

第二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191

§2.1 耕地的变化191

2.1.1 历史时期以来耕地的扩展与变化191

2.1.2 建国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191

§2.2 土壤肥力的变化193

2.2.1 土壤分布状况的贫瘠化193

2.2.3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196

2.2.2 耕垦后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变化196

§2.3 土壤盐渍化198

§2.4 水蚀变化199

§2.5 风蚀沙化200

第三章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环境变化202

§3.1 森林草原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影响202

3.1.1 生物物种的消失202

3.1.2 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失调202

3.1.3 河道淤积、水库淤塞203

3.1.4 气候异常、旱涝风沙灾害频繁204

§3.2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204

§3.3 农业化学化对环境的影响205

第四章 本世纪末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发展趋势207

§4.1 本世纪末中国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207

4.1.1 未来的耕地数量207

4.1.2 未来的耕地质量208

§4.2 未来林地和草地资源的发展趋势208

4.2.1 未来的林地208

4.2.2 未来的草地208

1.2.1 碳、氮元素循环数学模式解决的问题211

§1.2 碳、氮元素循环的数学模式211

第一章 碳、氮元素循环的动态模式211

§1.1 碳、氮元素生态模型的建立211

1.2.2 碳、氮循环数学模式的建立212

1.2.3 元素循环模式方程的参数计算215

1.2.4 碳、氮循环数学模式的验证219

第二章 中国环境中碳、氮元素库存量的计算221

§2.1 大气圈碳、氮库存量的计算221

§2.2 生物圈碳、氮库存量的计算222

§2.3 地圈碳、氮库存量的计算225

§2.4 水圈碳、氮库存量的计算229

§2.5 中国与全球碳、氮的地球化学分配231

3.1.1 水域挥发至大气的流通率232

3.1.2 生物固氮——大气到生物圈的流通率232

§3.1 估算方法232

第三章 流通率计算232

3.1.3 陆地挥发至大气的碳、氮流通率234

3.1.4 大气干湿沉降的流通率237

3.1.5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CO2239

3.1.6 动物及人体排泄到土壤的流通率240

3.1.7 生物残余归还土壤的流通率242

3.1.8 工业、生活污染物排入水域的流通率242

3.1.9 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243

3.1.1 0粘土固氮NLL和碳酸盐沉积CLL的流通率243

3.1.1 1土壤浸蚀渗透流失流通率243

§3.3 氮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主要形态245

§3.2 中国环境中碳、氮元素流通率估算结果245

第四章 库存量及流通率的预测247

§4.1 预测方程247

§4.2 预测结果247

4.2.1 库存量预测247

4.2.2 生态系统内部的一定平衡关系250

4.2.3 流通率的预测250

4.2.4 模式预测结果的比较251

第五章 碳、氮元素循环与大气温室效应的系统分析253

§5.1 微量气体的源253

5.1.1 二氧化碳253

5.1.2 甲烷253

5.1.3 氮化物254

5.1.4 氟氯碳257

§5.2 中国释放温室气体源的分布及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257

5.2.1 中国各省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量257

5.2.2 中国不同源释放温室气体总量估计方法举例258

5.2.3 中国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259

5.2.4 中国不同源释放温室气体总量的数值极差估计260

5.2.5 用GSM模式对中国释放温室气体预测261

5.2.6 温室气体的增加对气温的可能影响264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266

§6.1 讨论266

§6.2 结束语268

1992《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第2部分 分报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叶笃正,陈泮勤主编 1992 北京:地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