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研究 第2卷 第2部分》求取 ⇩

前言页1

前言1

第六研究 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1

引论1

第一篇 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及其诸阶段8

第一章 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8

第1节 是所有行为种类都能够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还是只有某些行为种类可以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8

第2节 所有行为的可被表述性并不是决定性的。关于一个行为的表述之说法的两种含义10

第3节 关于对一个行为的表述之话语的第三种意义。对我们的课题的阐述12

第4节 对一个感知的表述(“感知判断”) 。它的含义不可能存在于这个感知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本己的表述性行为之中14

第5节 续论。感知作为规定着含义,但不蕴涵含义的行为16

第6节 在表述着的思想与被表述的直观之间的静态统一。认识23

第7节 认识作为行为特征与“语词的普遍性”25

第8节 在表述和被表述的直观之间的动态统一。充实意识与认同意识31

第9节 充实统一以内和以外的不同意向特征35

第10节 充实体验的更全面种类。直观作为需要充实的意向37

第11节 失实与争执。区分的综合39

第12节 总体的和局部的认同与区分作为谓语的和限定的表述形式的共同现象学基础41

第二章 通过充实综合的区分而对客体化意向及其本质变种所作的间接的特征描述48

第13节 认识的综合作为对客体化行为而言具有特征性的充实形式48

第14节 通过充实的特性区分符号意向与直观意向;对这种区分的现象学的特征描述。52

a)符号、图像与自身展示52

b)对象的感知性映射与想像性映射54

第15节 含义功能之外的符号意向58

第16节 单纯的认同与充实63

第三章 认识阶段的现象学63

第17节 关于充实与直观化的关系问题66

第18节 间接充实的阶段序列。间接表象68

第19节 对间接表象与表象的表象之区分70

第20节 每一个充实之中的真正直观化。本真的与非本真的直观化71

第21节 表象的“充盈”74

第22节 充盈与“直观内涵”76

第23节 在同一个行为的直观内涵与符号内涵之间的比重关系。纯粹直观行为与纯粹符号行为。感知内容与图像内容,纯粹感知与纯粹想像。充盈的程度划分77

第24节 充实的上升序列82

第25节 充盈与意向质料84

第26节 续论。代现或立义。质料作为立义意义、立义形式和被立义的内容。对直观立义与符号立义的区分性特征描述88

第27节 代现作为在所有行为中的必然表象基础。对有关意识与一个对象的不同联系方式之说法的最终澄清91

第28节 意向本质与充实的意义。认识本质。种类直观92

第29节 完整的直观与疏漏的直观。合适的和客观完整的直观化。实质94

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101

第30节 从观念上将含义区分为可能(实在)含义与不可能(想像)含义101

第31节 协调性或相容性作为一个在内容一般之最宽泛领域中的观念状况。作为含义的“概念”之协调性104

第32节 内容的不协调性(争执)之一般106

第33节 争执如何也能为合一性奠基。协调性与争执之说法的相对性107

第34节 若干公理110

第35节 作为含义的概念之不协调性112

第五章 相即性的理想。明见与真理115

第36节 引论115

第37节 感知的充实功能。最终充实的理想116

第38节 在充实功能中的设定行为。在松散的和严格的意义上的明见性120

第39节 明见与真理122

第40节 范畴意指形式的充实问题和对此问题之解决的一个指导思想129

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129

第六章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129

第41节 续论。对事例领域的扩展133

第42节 在客体化行为的总体领域中感性材料与范畴形式的区别135

第43节 范畴形式的客观相关项不是“实在”因素137

第44节 存在概念以及其他范畴的起源不处在内感知的区域之中140

第45节 对直观概念的扩展,尤其是对感知和想像概念的扩展,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143

第46节 对感性感知与范畴感知之间区别的现象学分析145

第47节 续论。将感性感知描述为“素朴”感知148

第48节 将范畴行为描述为被奠基行为153

第49节 关于称谓构形的附论157

第50节 在范畴理解中,但不是在称谓功能中的感性形式159

第51节 集合与分离160

第52节 在普遍直观中构造的普遍对象161

第七章 关于范畴代现的研究168

第53节 向第一篇的研究的回溯168

第54节 关于范畴形式的被代现者的问题170

第55节 那种认为有本己的范畴的被代现者的论据172

第56节 续论。联结行为的心理纽带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175

第57节 奠基性直观的被代现者并不通过综合形式的被代现者而得到直接的联结176

第58节 这两个区别的关系:外感官与内感官以及范畴官能179

第八章 本真思维与非本真思维的先天规律185

第59节 向越来越新的形式之合并。可能直观的纯粹形式学说185

第60节 质料与形式的相对区别或功能区别。纯粹的知性行为和混有感性的知性行为。感性的概念与范畴186

第61节 范畴的构形不是对对象的实在重构189

第62节 在范畴形式中在先被给予的材料之自由以及这种自由的局限:纯粹范畴规律(“本真思维”的规律)191

第63节 符号行为和混有符号的行为的新有效性规律(非本真思维的规律)195

第64节 纯粹—语法规律不仅仅是人类理智的规律,而且是每一个理智一般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不相即思维方面的心理学含义以及规范性功能199

第65节 逻辑之物实在含义的背谬问题202

第66节 对在“直观”与“思维”之通常对置中被混淆的几个最重要的区别之划分204

第三篇 对引论问题的澄清210

第九章 非客体化行为作为虚假的含义充实210

第67节 并非每一个意指都包含着一个认识210

第68节 关于对那些被用来表述非客体化行为的特别语法形式的争执212

第69节 赞成和反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论据216

第70节 决断224

附录 外感知与内感知。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228

第1节 通俗的和传统哲学的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228

第2节和第3节 对传统区分进行深化的现象学的动机和心理学动机;布伦塔诺的观点229

第4节 批评。在对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它们都具有同一个认识论特征;感知与阐释236

第5节 显现这个术语的歧义性238

第6节 因此而混淆在认识论上无关紧要的外、内感知之对立与在认识论上根本性的相即、不相即感知之对立241

第7节 这个争论不是语词争论244

第8节 对“现象”的两个根本不同划分的混淆。“物理”内容不仅“现象地”存在,而且也“现实地”存在246

作者本人告示254

作者本人告示256

书名译名索引261

人名译名索引278

概念译名索引(德—汉)285

概念译名索引(汉一德)339

译后记392

1999《逻辑研究 第2卷 第2部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倪 1999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民国研究  第2辑(1995 PDF版)
民国研究 第2辑
1995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列宁研究  第2辑( PDF版)
列宁研究 第2辑
钱镠研究  第3辑(1993 PDF版)
钱镠研究 第3辑
1993
游酢研究  第2辑(1994 PDF版)
游酢研究 第2辑
1994
泥沙研究  第2卷  第2期( PDF版)
泥沙研究 第2卷 第2期
水利出版社
西夏研究  第2辑( PDF版)
西夏研究 第2辑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泥沙研究  第2卷  第2期(1957 PDF版)
泥沙研究 第2卷 第2期
1957
逻辑学与逻辑术  第2辑(1937 PDF版)
逻辑学与逻辑术 第2辑
1937 生活书店
逻辑研究  第1卷(1994 PDF版)
逻辑研究 第1卷
1994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法研究  第2辑(1979 PDF版)
书法研究 第2辑
1979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唐研究  第2卷(1996 PDF版)
唐研究 第2卷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沫若研究  第2辑(1982 PDF版)
沫若研究 第2辑
1982 曲阜师范学院《齐鲁学刊》编辑部
农史研究  第2辑(1982 PDF版)
农史研究 第2辑
1982 北京:农业出版社
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1998 PDF版)
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
1998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满学研究  第2辑(1994 PDF版)
满学研究 第2辑
1994 北京: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