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解难 中基分册》求取 ⇩

绪论1

什么是中医学,它有哪些主要分科1

如何学习“中医学基础”1

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标志是什么2

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

精的含义及其分类5

整体观念的含义是什么5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6

症、征、证三字的不同含义7

阴阳五行学说8

如何理解阴阳学说8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9

如何用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2

怎样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3

用阴阳学说怎样指导中医的诊断14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含义14

何谓五行,五行学说是什么15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及其反侮的含义16

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16

用五行学说说明人体脏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17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如何运用五行学说18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如何理解19

培土生金、扶土抑木、滋水涵木、乙癸同源、金水相生的含义20

怎样理解“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21

如何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22

藏象学说有什么特点24

藏象24

如何理解藏象学说24

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什么25

为什么说心藏神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它与心主血脉有何联系26

怎样理解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27

心包络在临床上的意义27

神的含义是什么28

解析肺主宣发与肃降的功能29

肺主气的含义是什么29

肺主皮毛与开窍于鼻有何临床意义30

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有什么不同31

怎样理解脾为后天之本32

脾统血是怎么回事33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的临床意义是什么34

何谓脾主升清34

肝藏血的生理与病理是什么35

肝主疏泄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36

肝主疏泄与肝藏血有什么内在联系37

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有什么临床意义38

怎样理解肝为罢极之本38

怎样理解肝体阴而用阳39

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9

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中有何作用40

肾者胃之关应怎样理解41

应怎样理解肾主纳气的功能42

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开窍于耳及二阴的临床意义42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为后天之本的关系是什么44

命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46

五脏所藏、五脏化液与五脏所恶的含义46

胃的功能及临床意义49

小肠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表现50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什么属于奇恒之腑51

膀胱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52

三焦的气化功能表现在哪里52

什么是奇恒之府53

应怎样认识脏象学说的整体观念54

六腑之间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55

心与小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56

简述脾胃的生理与病理关系57

肝与胆的关系是什么59

简述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60

简述膀胱、肾的生理、病理关系60

《难经》中的七冲门是什么61

中医对“三焦”的认识61

“心主一身之血”和“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是什么63

“水火既济”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如何64

心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65

肝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66

心与肝的生理、病理关系66

肝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67

脾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67

怎样理解“肺为气之主”与“肾为气之根”68

脏象学说中“气”的含义69

脏象学说中“气”的分类70

真气与元气70

宗气的别名是什么72

宗气是怎样构成的72

宗气在人体中有哪些作用73

怎样理解“卫出下焦”和“卫出上焦”74

气的功能是什么76

如何理解气机的概念与“升降出入”77

为什么说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78

血的来源有几方面79

血的生理功能是什么80

哪些脏器与血的运行有关80

津液的含义是什么81

津与液的异同点是什么82

汗、泪、涎、涕、唾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83

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84

气与血有何关系86

气与津液有什么关系87

津液与血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里89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何意90

人的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什么91

气机与气化的联系如何92

经络学说93

经络学说的含义93

经络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94

十二正经的流注次序95

十二正经的走向交接规律及临床意义96

十二正经是怎样命名的96

奇经八脉的命名98

奇经八脉的名称和各自的功能99

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101

病因病机102

中医学的“三团学说”是什么102

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过程103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有哪些104

“正”与“邪”的概念是什么105

“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如何105

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106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07

怎样理解“风为百病之长”108

外风与内风有何不同10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09

“寒性收引”何意110

外寒与内寒的区别是什么111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11

何谓“阴暑”,“阳暑”112

伤暑、中暑与伏暑的区别113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14

暑与湿有何区别115

外湿与内湿的区别115

湿邪与脾有什么关系116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16

外燥与内燥有什么不同117

温燥与凉燥的不同点117

温、热、火、毒的概念及区别118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119

如何认识临床常见的火证120

对“五气化火”的理解121

对“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解121

实火和虚火的鉴别122

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的含义122

“内生六气”与“六淫”的区别123

简述中医的发病学124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哪些125

七情与五脏气机的关系如何126

为什么说“百病生于气”127

如何理解“九气为病”127

“疫疠之气”有何致病特点128

饮食失调如何使人致病128

如何理解“劳”与“逸”129

“痰饮”在病因学中的意义130

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区别131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131

如何认识临床常见的痰证132

临床常见的饮证有哪些132

瘀血是怎样形成的133

常见瘀血的病证有哪些133

什么是病机134

中医“病机学说”有哪三个基本病理过程134

“阳盛伤阴”与“阴虚阳亢”有何不同136

治则的含义及其与治法的不同137

预防与治则137

中医学治则有哪些主要内容138

“标”“本”的概念及“治病求本”的含义139

正治和反治的含义140

对“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理解141

对“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解142

扶正祛邪的意义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43

“调整阴阳”在治疗上的意义144

上病取之下、下病取之上的临床应用145

“三因制宜”的含义是什么146

怎样理解中医学的预防思想148

1987《中医学解难 中基分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天津中医学院编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解难  针灸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针灸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各家学说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各家学说分册
1986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1992 PDF版)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
1992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眼、耳鼻喉科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眼、耳鼻喉科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妇、儿科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妇、儿科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题  金匮分册(1985 PDF版)
中医学解题 金匮分册
1985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伤寒论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伤寒论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内科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内科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中药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中药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外科、骨伤科分册(1988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外科、骨伤科分册
1988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诊断分册(1987 PDF版)
中医学解难 诊断分册
198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温病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温病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各家学说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各家学说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内经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内经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解难  方剂分册(1986 PDF版)
中医学解难 方剂分册
198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