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中医函授试用讲义 中医学基础》求取 ⇩

导论1

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4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6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7

(一)中医学理论中的唯物论点7

(二)中医学理论中的辨证法思想8

(三)实现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10

三、中医学的学术思想11

(一)永恒运动观11

(二)动态平衡观12

(三)统一整体观14

(四)人与自然相应观15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23

第一节阴阳学说23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3

(一)阴阳的含义23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过程24

(三)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25

(四)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无限性25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6

(一)阴阳相争26

(二)阴阳互根26

(三)阴阳消长27

(四)阴阳转化2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2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8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9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9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30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30

第二节五行学说3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31

(一)五行的含义31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31

(三)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渗透32

(四)五行的抽象特性32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33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33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36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37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37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38

第二章脏象48

第一节五脏48

一、心49

附:心包54

二、肺54

三、脾59

四、肝63

五、肾69

附:命门74

第二节六腑85

一、胆86

二、胃87

三、小肠88

四、大肠90

五、膀胱91

六、三焦92

第三节奇恒之府96

一、脑97

二、脊髓99

三、女子胞100

附:男子精室101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03

一、脏与脏的关系103

二、脏与腑的关系114

二、腑与腑的关系120

第三章精气129

第一节津液129

一、津液的概念129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29

三、津液的分类131

四、津液的功能131

五、津液的病变132

第二节气血134

一、气134

(一)气的概念134

(二)气的分类135

(三)气的运行138

(四)气的功能139

(五)气的病变140

二、血141

(一)血液的生成141

(二)血液的运行142

(三)血液的功能142

(四)血液的病变143

三、气与血的关系144

(一)气为血帅144

(二)血为气母144

第三节精髓146

一、精147

(一)精的生成147

(二)精的功能147

(三)精的病变148

二、髓149

(一)髓的生成和分布149

(二)髓的功能149

(三)髓的病变150

三、精与髓的关系150

第四节津液、气血、精髓之间的关系152

一、津液与气血的关系152

(一)津液与气的关系152

(二)津液与血的关系152

二、津液与精髓的关系153

(一)津液对精髓153

(二)精髓对津液154

三、气血与精髓的关系154

(一)气血对精髓154

(二)精髓对气血154

第四章经络159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159

一、经络的概念159

二、经络的组成159

第二节十二经脉160

一、名称分类160

二、走向、交接、分布及表里关系161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161

(二)分布概况162

三、循行部位163

(一)手三阴经163

(二)手三阳经165

(三)足三阳经168

(四)足三阴经172

四、流注次序176

第三节奇经八脉177

一、督脉177

二、任脉178

三、冲脉179

四、带脉180

五、阴跷、阳跷181

六、阴维、阳维182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183

一、经络的生理183

(一)网络全身184

(二)运行气血184

(三)传导反应184

二、经络的应用184

(一)说明病理变化184

(二)指导诊断和治疗184

附:经络学说的研究情况185

第五章病因病机192

第一节发病192

一、发病学的基本观点192

(一)阴阳失调观192

(二)邪正相争观192

二、发病学的基本原因193

(一)内在因素193

(二)影响正气的因素193

三、发病学的基本特点194

(一)正气为主、不忽视邪气194

(二)外邪通过正气才起作用194

第二节病邪195

一、自然气候因素196

(一)六淫196

(二)疫疠210

二、人为的因素215

(一)情志过激215

(二)饮食所伤219

(三)劳逸过度220

(四)各种外伤221

三、病理性致病因素225

(一)痰饮225

(二)淤血226

第三节病机229

一、邪正盛衰229

(一)邪正盛衰的虚实变化230

(二)邪正盛衰的疾病转归230

二、阴阳失调231

(一)阴阳盛衰231

(二)阴阳转化233

三、升降失常234

(一)内外出入234

(二)上下升降235

第六章预防与治则241

第一节预防241

一、未病先防241

二、既病防变243

第二节治则244

一、治病求本244

(一)正治与反治245

(二)治标与治本245

二、扶正祛邪248

三、调整阴阳250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50

(一)因时制宜251

(二)因地制宜251

(三)因人制宜252

1983《湖南省高等中医函授试用讲义 中医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教研室编 1983 湖南省中医学院函授部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