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
作者 | 项梦冰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语文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53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126068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6131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序 王福堂1
凡例1
一 绪论1
1.1 连城(新泉)人文地理概况1
1.2 连城(新泉)方言的语音分析3
1.3 连城(新泉)方言的语音特点7
1.4 本书的目标和所存在困难、问题14
二 名词17
2.1 名词的语法特点17
2.2 名词的分类19
2.3 名词的语法功能23
2.4 名词的重叠24
2.5 名词的转义26
2.6 指称动物性别的名词28
2.7 由谓词名词化造成的抽象名词30
三 “子”尾33
3.1 “子”字的读音33
3.2 “子”尾的用法33
四 方位词和处所词44
4.1 方位词的分类和共同点44
4.2 单纯方位词45
4.3 合成方位词50
4.4 合成方位词的重叠55
4.5 处所词56
五 时间词58
5.1 什么是时间词58
5.2 时间词加“头”尾的用法59
5.3 时间词的语法功能60
5.4 时间语60
5.5 时间词语及时点和时段61
5.6 由谓词性成分名词化造成的时间语62
5.7 时点词语和冗余叠加现象62
6.1 数词的分类66
六 数词66
6.2 基数和序数69
6.3 系位构造69
6.4 系位组合70
6.5 分数的表达70
6.6 复杂的系位构造71
6.7 “二”和“两”72
6.8 惯用式72
七 量词74
7.1 名量词74
7.2 动量词84
7.3 量词的重叠85
7.4 几个惯用式88
7.5 数量词和指量词93
7.6 数量词的虚化用法96
7.7 数量词的重叠97
八 代词101
8.1 代词的性质和分类101
8.2 人称代词102
8.3 指示代词114
8.4 疑问代词128
8.5 代词的形式趋同现象147
8.6 对形式趋同现象的进一步讨论160
九 动态的表达167
9.1 实现167
9.2 进行177
9.3 持续182
9.4 经历193
9.5 起始196
9.6 继续197
9.7 已然198
9.8 貌202
9.9 关于“来”205
9.10 体形式表207
一○ 程度表示法209
10.1 恁、好、十分、非常209
10.2 可以(子)210
10.3 系、真真、确实、□高[te?┚ kau?]211
10.4 还212
10.5 这(般)、解(般)212
10.6 懒213
10.7 少213
10.8 几(般)214
10.11 否定和减弱215
10.9 不识、鬼畏215
10.10 忒215
10.12 形容成分的重叠216
10.13 状态词的程度问题217
一一 否定副词222
11.1 懒[la?]222
11.2 唔[?]222
11.3 不[pai?]225
11.4 曼[ma?]225
11.5 莫[mau?]226
12.1 自指和转指228
一二 转指标记和自指标记228
12.2 连城方言的转指标记231
12.3 汉语自指标记的性质238
12.4 连城方言的自指标记243
一三 介词247
13.1 介词和动词247
13.2 着[te?]、打[tu?]248
13.3 从[ts‘e?]248
13.7 问[ma?]、向[?a?]249
13.6 取[ts‘i?]、由[iau?]249
13.5 随[si?]、顺[fe?]249
13.4 合[ku?]249
13.8 共[k‘ua?]、像[ts‘ia?]250
13.9 为着[vi┐?t?‘?au?]250
一四 拟声词251
14.1 拟声词的作用251
14.2 单音拟声词251
14.3 多音拟声词254
14.4 小结268
一五 话题语标记“时”及话题句和常态句的对立271
15.1 讨论的范围271
15.2 “时”字的使用频度及语体特征272
15.3 “时”字的分布273
15.4 “时”字的读音284
15.5 “时”字的性质及来源285
15.6 话题句和常态句的对立296
一六 述宾结构309
16.1 述宾结构309
16.2 双宾句310
16.3 估量性述宾结构317
16.4 由动词“有”加VP造成的述宾结构319
16.5 自感性述宾结构“V 人”320
16.6 一种假述宾结构“V 人”324
一七 补语和宾语的位置326
17.1 结果补语和宾语326
17.2 可能补语和宾语327
17.3 趋向补语和宾语328
一八 偏正结构332
18.1 偏正结构332
18.2 定中结构标记?35334
18.3 两种特殊的定中结构339
18.4 关于以谓词性成分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342
18.5 状中结构345
19.1 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346
一九 连谓结构346
19.2 N和V2意义上的联系352
19.3 由动词“来”“去”“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356
19.4 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357
19.5 由动词“分”“拿”组成的连谓结构360
19.6 由动词“□”[hai?](呆)组成的连谓结构366
19.7 熟语性连谓结构“得人V”371
二○ 疑问句374
20.1 疑问句的分类374
20.2 特指问句375
20.3 选择问句377
20.4 是非问句和一般问句380
20.5 反问句383
二一 反复问句386
21.1 反复问句的形式386
21.2 并合式反复问句的二次合音现象392
21.3 由“系”形成的并合式反复问句的脱落现象393
21.4 由“无、曾”形成的反复问句394
21.5 关于脱落398
二二 用“抑无”“mau35”结尾的问句400
22.1 用“抑无”结尾的问句400
22.2 用“mau35”结尾的问句402
23.1 被动标记M409
二三 被动句409
23.2 被动句中的名词性成分NP1和NP2415
23.3 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VP417
23.4 被动句的语法功能418
二四 处置句和受事前置句420
24.1 处置句420
24.2 受事前置句421
二五 比较句423
25.1 比较句423
25.2 平级比较句424
25.3 不平级比较句424
25.4 渐进比较句426
二六 “食一碗饭添”类句式427
26.1 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427
26.2 我洗浴先(我先洗澡)430
26.3 去田底先行(先去田里)432
26.4 我扫净地下下来(我先把地打扫干净再说)433
二七 其他几类句式436
27.1 跟北京话“V都V不C”相当的说法436
27.2 跟北京话“一VP1就VP2”相当的说法437
27.3 跟北京话“好像VP,可能VP”相当的说法443
主要参考书目448
后记450
1997《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项梦冰著 1997 北京:语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话说客家
- 1998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 宁化客家研究(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法家研究 论法家
- 197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连城客家情 第4辑
- 1998
-
- 连城客家情 第5辑
- 1999
-
- 连城客家情 第4辑
- 1998
-
- 客家古邑研究文选
- 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
-
- 连城客家情 第3辑
- 1997
-
- 连城客家情 第2辑
- 1997
-
- 客家研究
- 1989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客家民系研究
- 1992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