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欧洲的重组 上》求取 ⇩

目录1

一、主题与卷名1

二、苏联势力区内人口的强迫迁徙4

三、国界的变动13

四、中欧和东欧权力真空引起的问题22

五、西方盟国和苏联之间的破裂30

六、重组后的欧洲各国对重组的反应48

第一编 走向经济复兴的最初步骤57

第一章 战争的经济后果 R·G·霍特里59

第二章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82

第一节 联总的起源85

(一)关于需要成立战后救济组织的早期认识85

(二)1941年9月在圣詹姆斯宫召开的盟国政府代表会议及其结果91

(三)1942年2月2日提出的“战后救济大纲的建议草案”以及美国国内的反应93

(四)1942—1943年的三个协定草案99

(五)1943年10月劳—凯恩斯代表团前往华盛顿104

(六)1943年11月9日的最后正式协定106

(七)资金的供应108

第二节 联总全会及其工作116

(一)1943年6月30日盟国间委员会提交全会第一届会议的报告116

(二)全会的各次会议,1943年11月至1946年12月118

(三)全会所属各委员会及其工作123

第三节 联总行政部门的人员和组织128

(一)工作人员的聘用128

(二)华盛顿总署131

(三)欧洲地区署133

(四)中国署137

(五)服务处与派遣团138

(六)同“受援国”的关系139

第四节 物资供应的管理工作143

(一)关于估计和满足进口物资需要的政策143

(二)物资供应规划的发展与执行152

(一)联总同军事当局和“受援”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160

第五节 实地工作160

(二)对“受援”国家的善后救济工作164

(三)营救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东的“难民”177

第六节 联总的解散188

第七节 对联总成绩的评价190

第二编 东欧203

第一节 1941年6月至1943年11月的俄波关系205

(一)纳粹侵俄的影响205

第一章 波兰 西德尼·洛厄里205

(二)波兰国内抵抗运动部队之间的冲突218

(三)关于边界和国籍争端的初步迹象220

(四)卡廷事件224

(1)1943年4月26日俄波断绝外交关系224

(2)后来的事态发展233

(五)苏联扶植的政府和军队的由来238

(六)德黑兰会议上的波苏边界问题244

(一)1944年1月红军进入波兰247

第二节 红军在波兰247

(二)国家军部队与红军的最初几次接触257

第三节 华沙起义,1944年8月1日至10月3日269

(一)起义的发动269

(二)斯塔雷—米亚斯特科之围281

(三)米科拉伊奇克未能实现的政治方案286

(四)起义的结束288

第四节 从华沙起义到雅尔塔会议294

(一)莫斯科的10月会议294

(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卢布林波兰临时政府308

第五节 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上的波兰问题313

(一)三大国的态度313

(二)雅尔塔会议上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315

(三)罗斯福和丘吉尔为自己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政策辩护332

第六节 从雅尔塔会议到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335

(一)波兰对雅尔塔宣言的反应335

(二)关于波兰问题的雅尔塔协议未能履行337

(三)波兰地下政权领袖的被捕342

(四)波(华沙政府)苏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45年4月21日346

(五)哈里·霍普金斯的最后一次出使351

(六)十六名波兰人在莫斯科受审,1945年6月18—21日357

第七节 从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到1947年1月的选举360

(一)民族团结临时政府360

(二)波茨坦会议上的波兰问题363

(三)苏波边界和赔偿问题的解决370

(四)波兰的社会经济情况371

(五)波兰国内的政治冲突373

(六)1946年6月30日的公民投票378

(七)1947年1月的选举382

(八)波兰和西方国家战后关系中的一些纠葛386

第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 西德尼·洛厄里391

第一节 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的承认问题391

第二节 红军再度占领波罗的海国家399

第三节 苏联占领下的波罗的海国家409

(一)1944年初芬兰的处境415

第三章 芬兰 西德尼·洛厄里415

第一节 从1944年春芬俄谈判失败到1944年9月19日缔结停战协定415

(二)1944年2月至4月同俄国人的不成功的谈判417

(三)1944年6月的俄军攻势和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及其后果423

(四)苏方的“先决条件”和芬兰的接受427

(五)1944年9月19日停战协定的谈判及其条款429

第二节 从1944年9月19日的停战协定到1947年2月10日的和约433

(一)停战协定签订后的芬兰形势433

(二)德国人被逐出芬兰436

(三)巴锡基维政府和芬兰政治的向左转439

(四)1944—1946年间芬兰的经济问题442

(五)芬兰对“战争罪行”的审判444

(六)佩卡拉政府和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的对苏关系448

第四章 罗马尼亚 西德尼·洛厄里452

第一节 1944年9月12日罗马尼亚和盟国之间的停战协定452

第二节 导致1945年2月俄国干预罗马尼亚的事态演变455

第三节 格罗查政府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情况460

第四节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462

坦会议:盟国在罗马尼亚和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执462

第五节 波茨坦会议后盟国在罗马尼亚政局问题上的相互关系464

第六节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协议及其执行情况467

第七节 罗马尼亚的选举471

第五章 保加利亚 西德尼·洛厄里478

第一节 1944年9月祖国阵线政府的组成478

第二节 保加利亚的停战协定481

第三节 波茨坦会议和1945年11月18日的保加利亚选举486

第四节 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协议和随后的外交照会往来491

第五节 1946年9月8日的公民投票和10月27日的选举496

第六章 匈牙利 西德尼·洛厄里503

第一节 德布勒森政府和停战协定503

第二节 土地改革508

第三节 市议会选举和全国普选509

第四节 经济状况513

第五节 1946年2月至12月的政治事态发展517

第六节 1946年12月一件民族主义分子阴谋案的揭露523

第七章 东欧各国和约的缔结西德尼·洛厄里527

第一节 战后形势527

第二节 对德国前盟国的几个和约产生经过534

(一)程序534

(二)巴黎和会,1946年7月29日至10月15日539

第三节 对轴心国附庸国和约的内容543

(一)和约同停战协定的关系543

(二)巴黎和会上讨论的问题和通过的建议547

第四节 和约的最后定本551

第八章 南斯拉夫 休·塞顿-沃森557

第一节 革命政权557

第二节 政治上的巩固561

第三节 对外关系573

第九章 阿尔巴尼亚 休·塞顿-沃森589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约的签订伊丽莎白·威斯克曼599

1981《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欧洲的重组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英)托因比,阿.,(英)托因比,维·合编;劳景素译 1981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