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
作者 | 郭志刚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62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001950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3908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1
第1章 序论5
1.1 家庭与户5
1.2 中国家庭户历史发展的简略回顾9
1.3 解放以来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发展情况11
一、图类:13
图1—1:1953年以来中国平均户规模的变化13
图1—2:中国1953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率和户数增长率14
二、表类:14
表1—1:我国解放以来人口和户数的基本资料14
表1—2:按户规模分类的家庭户比例16
表1—3:按户内代数分类的家庭户比例17
1.4 关于中国家庭户及其变化趋势的若干理论研究18
1.5 进一步深入研究家庭户的必要性22
1.6 研究计划24
1.6.1 研究课题与研究目的25
1.6.2 内容结构25
第2章 家庭人口学方法的讨论27
2.1 概述27
2.2 常规家庭人口学指标28
2.3 家庭户模式研究方法中的两个问题30
2.4 家庭人口学的新发展36
2.5 户主率指标及其使用方法37
3.1 数据资料的来源及评价42
第3章 应用户主率所作的横贯分析42
表3—1:中国1987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43
3.2 我国1987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分析43
3.2.1 1987年全国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曲线图的分析44
3.2.2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户主率模式的比较45
图3—1:中国1987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曲线45
表3—2:美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性别年龄别户主率46
图3—2:中国与美国的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曲线的比较46
图3—3:中国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户主率模式比较48
3.2.3 我国1987年市、镇、县户主率曲线的分析49
表3—3:中国1987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49
图3—4:中国1987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曲线51
图3—5:中国1987年市镇县年龄别户主率曲线53
3.3.1 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标准化比较分析54
3.3 1987年市、镇、县总体立户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分析54
表3—4:1987年市镇县立户水平性别年龄别标准化结果55
3.3.2 市、镇、县户主率的标准化分析的补充56
表3—5:标准化总户主率的排序56
3.3.3 市、镇、县户主率的三维标准化比较分析57
表3—6:1987年性别年龄别婚姻状况别标准化比较结果58
3.4 我国1990年市镇县户主率的分析和比较58
表3—7:中国1987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别户主率59
图3—6: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曲线62
表3—8: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62
表3—9:中国1990年市镇县户主率的性别年龄别标准化比较64
表3—10:中国1990年市镇县的性别年龄别婚姻状况别户主率65
第4章 关于家庭模式的动态分析68
4.1.1 以1987年户主率为标准的间接标准化比较分析68
4.1 全国解放以来立户模式变化的比较研究68
表4—1:各年份立户水平间接标准化分析结果70
4.1.2 用总体立户指数所做的比较研究71
表4—2:伯奇的最大标准化户主率72
表4—3:中国解放以来几个年份的总体立户指数73
表4—4:各国的总体立户指数1960年左右74
4.2 对于我国近年来户主率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76
表4—5:天津各年份总体立户指数和平均户规模76
表4—6:中国1982年和1990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77
表4—7:中国1982年和1990年性别年龄别婚姻状况别户主率78
表4—8:中国近年的成年人户主率的直接标准化比较80
4.3 1982至1990年总户主率下降的因素分解83
表4—9:中国近年的成年人户主率及率分解结果85
4.4 以上有关结果的讨论86
4.5 利用户主率进行户预测87
4.5.1 预测的基本方法88
4.5.2 对我国未来各年份户数的预测及有关讨论89
表4—10:中国总户数和平均户规模的预测结果90
4.6 户主生命表研究92
4.6.1 编制户主生命表的资料和计算方法93
4.6.2 关于我国户主生命表的分析97
表4—11:中国1987年男性户主生命表98
表4—12:中国1987年女性户主生命表102
第5章 不同家庭类型与人口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的交互研究108
5.1 1987年家庭户人口按户类型的分类分析110
图5—1:单身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分布111
图5—2:一对夫妇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分布113
图5—3:二代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分布115
图5—4:假三代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分布117
图5—5:三代户人口的性别年龄和户主状况分布118
图5—6:二代户和二代加其他户的户主率曲线的比较121
5.2 1987年家庭户人口按各种户类型的综合分析122
图5—7:三代户和三代加其他户的户主率曲线的比较122
表5—1:中国1987年家庭户人口分性别年龄在各种户类型中生活的比例123
图5—8:中国1987年分性别年龄的人口在各类户中所占的比例125
图5—9:我国家庭户类型的发展演变流程的简略示意图131
5.3 1987年市镇县家庭户人口按户类型分布的比较132
图5—10:中国1987年市镇县人口分性别年龄在各类户中所占的比例133
表5—2:中国1987年市镇县人口分性别年龄在各种户类型中生活的比例136
表5—3:市镇县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比例142
5.4 三个年份家庭户人口按户类型分布的变化分析143
图5—11:中国三个年份人口在各类户中所占比例的比较143
表5—4:中国三个年份各种户类型人口分布的比例145
表5—5:中国三个年份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比例149
6.1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150
第6章 我国立户水平的多元统计分析150
6.2 全国2300多个县、市立户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151
表6—1:全国县市的平均户规模的回归分析报告155
表6—2:采用老年负担比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报告158
6.3 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立户水平的通径分析159
6.3.1 通径分析方法160
6.3.2 立户水平分析的结构模型161
图6—1:因果关系结构图162
6.3.3 通径分析的结果164
表6—3:对标准化总户主率的回归分析报告165
表6—4:对省级平均户规模的回归分析报告166
图6—2:经过检验的通径图167
表6—5:因果作用分析表167
6.3.4 加入住房变量的通径分析168
表6—7:对省级平均户规模的回归分析报告(加住房因素)169
表6—6:对标准化总户主率的回归分析报告(加住房因素)169
图6—3:加入住房变量的通径图171
6.4 夫妇间户主地位影响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172
表6—8:因果作用分析表(加住房因素)172
表6—9:对于夫妻间户主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罗吉斯特回归分析结果176
第7章 1982年至1987年户主率水平的下降与迁移的关系181
7.1 引言181
7.2 家庭聚合变化的确认182
图7—1:1982年与1987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比较184
7.3 户主率变化的人口特征184
图7—2:1982年与1987年有配偶人口户主率比较185
图7—3:1982年与1987年分地区的有配偶人口户主率186
7.4 关于户主率下降影响因素的推测及假说的陈述187
7.5 两个年份集体户所占比例及其变化192
图7—4:1982年与1987年分地区集体户有配偶人口比例差异194
7.6 对于这一时期的移民的分析195
表7—1:1987年有配偶人口迁移原因的分布比例197
7.7 对于1987年有配偶人口分迁移状况的户主率分析199
表7—2:1987年有配偶人口中迁移者和非迁移者的性别年龄别户主率200
图7—5:1987年有配偶人口迁移者和未迁移者的户主率201
7.8 有关方法论的讨论202
7.9 夫妇分居比例的比较204
表7—3:1982年与1987年有配偶户主的分居比例205
图7—6:1982年与1987年有配偶户主的分居比例比较206
7.10 由夫妻团聚迁移导致户主率下降的分析207
表7—4:户主夫妇的分地区和迁移类型的性别年龄别户主率209
图7—7:1987年户主夫妇按地区和迁移类型的户主率210
7.11 夫妻团圆迁移对户主率下降的影响幅度219
图7—8:1987年户主和以前可能的户主的分布比例220
图7—9:1987年可能的前户主与现任户主的比值曲线223
表7—5:可能的前户主对现户主的比值224
7.12 小结225
图7—11:1987年与1990年有配偶户主中分居比例的比较227
图7—10:1987年与1990年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比较227
表7—6:1987年和1990年有配偶户主的分居比例228
第8章 老年人口户居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229
8.1 关于所用数据的讨论230
表8—1:二代户按户内人口平均年龄的分布235
8.2 老年妇女户居类型与其存活子女数量的关系236
表8—2:全国按户类型、身份和存活子女数分布的老年妇女比例237
8.3 老年妇女户居类型与其存活子女的性别的关系241
表8—3:存活子女性别对老年妇女户居选择的作用比较242
8.4 老年妇女的户居类型的影响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245
表8—4:对老年妇女户居类型的罗吉斯特回归分析结果249
第9章 总结253
9.1 本书研究发现的总结与讨论254
9.2 本书研究中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259
1995《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志刚著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人口与发展
-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 1980
-
- 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学
- 1992年11月 山东大学出版社
-
- 2030上海发展研究丛书 上海人口变迁与展望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 人口激增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家庭生育计划
- 198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研究
- 1998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
- 1946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
- 1991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 家庭变迁
- 1997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
- 199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
- 199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 兼论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制度约束
-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 199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 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
- 1999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
- 1989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