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病学》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 自杀的疾病性质3

一、自杀行为是个谜3

(一)精神医学中的对立判断3

(二)社会学的对立判断4

(三)哲学家的理论与实践脱节4

(四)伦理学褒与贬的对立5

二、揭开自杀之谜的途径5

(一)自杀与灵魂——科学与灵学6

(二)濒死体验不是生命之后的生命6

(三)“科学”灵魂的真实意图8

(一)濒死体验并非自杀者的特异现象10

三、濒死体验与自杀之谜10

(二)濒死体验研究无助于判定自杀的神秘性质11

(三)濒死体验的年龄差异同生活经验相关12

(四)濒死体验的地区差异同生活经历有关12

四、“科学”的灵魂说不是自杀的病因学13

(一)感觉剥夺说13

(二)适应反应说13

(三)中毒性精神病说14

(四)人格解体说14

(五)其他假说14

(一)自杀、他杀或自然死亡同生日无关15

五、死亡时间与灵魂无关15

六、自杀是一种疾病16

(二)死亡时刻确有集中的时候16

(一)“自杀是一种疾病”的命题符合现行的疾病定义18

(二)自杀是疾病的理论根据18

(三)自杀是疾病的事实根据19

(四)自杀的疾病规律性20

第二章 自杀病学的学科性质22

一、自杀病学是生死学的一个分支22

(一)死亡定义22

(二)死亡标准24

(四)死亡取向25

(三)死亡分类25

二、自杀术语学27

(一)汉语27

(二)拉丁语系28

(三)切腹与自焚29

三、自杀病学的研究对象29

(一)自杀病学的定义29

(二)自杀病学的学科性质31

(三)自杀病学的特点32

四、自杀病学的任务32

(一)研究自杀行为的规律性32

(三)从防治出发研究自杀病病因学33

(二)从防治出发研究环境对自杀病的影响33

(四)从实践出发研究预防、干预与事后对策34

五、自杀病学研究方法35

(一)逻辑哲学方法35

(二)各学科的特殊方法——还原论35

(三)系统方法36

六、自杀病学的功能37

(一)认识的功能37

(二)教育的功能37

(三)预防的功能37

七、自杀病学在医学和社会学教育中的地位37

(一)自杀不是人类独有39

第三章 自杀历史学39

一、自杀史39

(二)自杀与人类文明同时开始40

(三)中国古籍中的自杀描述40

(四)欧洲经典著作中的自杀描述43

(五)自杀的道德与法53

二、自杀病学史57

(一)自杀病学理论研究59

(二)重要论著74

三、自杀预防史79

(一)自杀预防的早期活动79

(二)自杀预防的中期活动79

(三)防止自杀的当代活动80

第四章 自杀伦理学86

一、自杀道德是一个道德难题86

(一)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还是生命质量论86

(二)生命义务论还是生命权利论87

(三)自律论还是他律论87

二、危机干预是个道德难题88

(一)自杀者的难题是既想死又想活88

(二)医生的难题是尊重自杀者肉体的自我还是精神的自我88

(三)医学难题是是否承认合理自杀89

三、欧洲奴隶时代的道德迷惘90

(一)中世纪欧洲的神学道德93

四、宗教人本主义93

(二)基督教94

(三)佛教95

(四)伊斯兰教96

(一)蒙田97

(二)多恩97

(三)斯宾诺莎97

(四)孟德斯鸠98

(五)伏尔泰98

(六)休谟98

五、道德人本主义99

(七)康德99

(八)叔本华99

六、中国的道德人本主义100

(九)包尔生100

(一)儒家101

(二)墨家102

(三)道家103

(四)法家104

(五)杂家105

七、中国的宗教人本主义107

(一)汉区佛教与自杀道德108

(二)道教108

八、马克思主义的自杀道德观109

(一)马克思的早期理论活动109

(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活动家接受安乐死111

九、习俗害怕自杀113

(一)惧怕自杀的表现113

(二)恐惧心理的来源114

十、自杀的现代争论115

(一)自杀是犯罪115

(二)自杀是不道德的115

(三)自杀是精神病116

(四)自杀的自由化观点116

第五章 自杀分类学117

一、自杀分类学史117

(一)伦理学分类117

(二)社会学分类117

(三)心理分析学派分类118

(四)精神病学分类120

(五)国际分类法121

二、自杀分类法及其意义121

(一)方法121

(二)意义122

(三)当前自杀分类学的缺陷123

三、涂尔干分类法124

(一)利他性自杀124

(二)利己性自杀126

(三)失范性自杀127

(四)宿命论自杀128

(一)梅宁格分类法129

四、心理学分类法129

(二)施耐德曼分类法131

五、生物医学分类法135

(一)标准分类法135

(二)综合分类法137

第六章 自杀人口统计学141

一、自杀人口统计学的历史、任务与方法141

(一)人口、人口统计学与自杀141

(二)自杀人口统计学的任务142

二、自杀人口143

(一)自杀人口的理论意义143

(二)单一人口论144

(四)重迭人口论146

(三)区分人口论146

三、中国的自杀人口148

(一)自杀率148

(二)自杀未遂率149

(三)自杀意念150

四、自杀率的可靠性150

(一)自杀率的可靠性低于客观现实150

(二)自杀率可靠性低的原因151

(三)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来源151

(四)错误分类的影响153

五、自杀人口类型与人口模式153

(一)自杀与人口的年龄结构154

(二)自杀与人口模式、人口密度157

六、高发区与低发区161

(一)高发区161

(二)普通地区162

(三)低发区163

(四)准空白区163

七、自杀率与社会背景163

(一)自杀率与产值、收入163

(二)自杀率与卫生保健165

(三)自杀率与社会保障166

(四)自杀率与文化素质及人际沟通167

(一)自杀率的地区差异部分来自认知因素169

八、自杀的判定169

(二)判定自杀的人员、素质及其任务171

(三)猝死通知书(英国)样本174

(四)自杀登记制度176

第七章 自杀流行学180

一、一览表180

(一)禁区与忌讳180

(二)一览表181

(三)一览表的缺陷和补充181

(四)一览表的模糊性185

二、中国的一览表188

(一)《中国人口》公布的自杀率188

(二)中国的一览表的模糊性190

三、分布特征191

(一)地区分布191

(二)人群分布197

(三)时间分布234

四、分布模式243

(一)带状型243

(二)反差型244

(三)密集型245

(四)暴发型245

(五)散在型246

(六)辐射型247

(七)凝聚型247

(八)空白型248

第八章 自杀意念249

一、定义249

(一)定义249

(二)测定自杀意念的意义250

(三)规范化的自杀意念251

(四)自杀意念与自杀企图的区别254

二、测定方法254

(一)经典法254

(二)贝克氏法255

(三)三式普查法257

(一)总分布率265

三、人群分布265

(二)常态分布267

(三)地域分布268

(四)民族分布287

(五)职业分布318

四、易感性330

(一)罗亭现象330

(二)Ⅰ级自杀意念331

(三)性别334

(四)文化334

(五)年龄335

(六)婚烟336

(七)气质337

(八)人格338

第九章 准自杀341

一、定义341

(一)定义341

(二)概念342

(三)术语344

二、分类345

(一)社会学分类法345

(二)心理学分类法345

(三)临床分类法346

(四)自杀病学分类法347

(一)发生率348

三、频率348

(二)比例352

四、社会学考察357

(一)性别357

(二)年龄359

(三)抚育环境360

五、青少年蓄意自伤376

(一)概念376

(二)人群分布379

(三)诊断381

(四)预防与治疗382

(一)环境因素385

六、致病因子385

(二)生物学因素389

(三)心理学因素389

七、诊断392

(一)前驱阶段392

(二)危机阶段393

(三)恢复阶段395

第十章 自杀社会学401

一、政治与自杀401

(一)战争与自杀401

(三)政变与自杀403

(二)革命与自杀403

二、经济与自杀404

(一)传统观点404

(二)实际情况404

(三)中国大陆自杀率情况406

三、文化与自杀407

(一)民族性格407

(二)传统习俗409

(三)宗教409

四、性别与自杀415

(一)中国各组年龄自杀率的性别差异415

(二)中国自杀人数的性别分布416

(三)中国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417

(四)世界各国自杀人口性别比例逐年上升418

(五)中国妇女自杀率高、性比低的原因420

(六)葡萄牙现象421

五、年龄与自杀422

(一)自杀率的年龄分布422

(二)中国自杀人数、自杀率的年龄分布425

(三)少年期自杀426

(四)青年期自杀435

(五)中年期自杀442

(六)老年期自杀445

六、职业与自杀452

(一)概述452

(二)知名人士454

(三)工人457

(四)农民459

(五)学生461

(六)教师468

(七)医师469

(八)军人473

七、特殊情况下的自杀479

(一)监狱479

(二)他杀与自杀482

(三)医院485

(四)集体自杀489

(五)集中营493

(一)家族性自杀494

八、家族与自杀494

(二)家庭矛盾性自杀495

(三)家庭协议自杀495

(四)亲子自杀496

九、情爱与自杀500

(一)频率501

(二)年龄与职业501

(三)时间与地点502

(四)自杀手段502

(五)自杀动机503

十、自杀与手段504

(二)地区差异505

(一)自杀手段的本质属性505

(三)年代差异509

(四)种族差异512

(五)性别差异512

(六)年龄差异514

(七)有效性分析516

(八)可接受性分析519

(九)研究自杀手段的意义521

十一、遗书523

(一)概说523

(二)形式525

(三)内容526

(四)真假遗书的鉴别530

(五)研究遗书的意义531

第十一章 自杀病因学534

一、自然生态因素534

(一)气候与地区差异534

(二)气候与年代差异535

(三)自然景观与颜色536

(四)环境污染537

(五)重大的自然灾害537

二、社会生态因素537

(一)社会整合力537

(二)角色冲突539

(三)生活节奏540

(四)社会心态541

(五)生活事件544

(六)人口老化545

(七)家庭转型547

三、心理因素550

(一)心理脆弱性550

(二)心理传染性556

(三)病态心理561

四、生物因素565

(一)图像诊断研究565

(二)遗传学研究566

(三)生物化学研究567

(四)躯体疾病569

(五)精神疾患573

第十二章 自杀病的预防与控制582

一、预防对策582

(一)防止自杀病的意义582

(二)防止自杀病的有效性584

(三)宏观预防586

(四)微观预防590

二、危机对策617

(一)危机干预的定义及对策617

(二)危机的形成及发展632

(三)危机的干预技术635

(一)未死者如何抢救636

三、事后对策636

(二)防止再度自杀(蓄意自伤)645

(三)自杀死亡案件的处置650

第十三章 边缘性自杀653

一、吸烟653

(一)永恒的悲剧653

(二)流行学656

(三)伤害性661

(四)致死性667

(五)风险/效益分析671

(六)预防与控制674

(一)流行学675

二、酗酒675

(二)伤害性676

(三)致死性684

(四)风险/效益分析688

三、性乱688

(一)定义688

(二)历史与现状689

(三)性乱的恶果691

(四)伤害性695

(五)致死性698

四、吸毒699

(一)概念699

(二)非法毒品是性药701

(三)流行学702

(四)伤害性702

(五)致死性704

五、安乐死705

(一)概念与分类705

(二)历史性706

(三)不可接受性708

(四)可接受性709

(五)现实性711

(六)条件性712

附录:参考文献715

1997《自杀病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兆雄编著 1997 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神秘的自杀案(1991 PDF版)
神秘的自杀案
1991 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
自杀的遗书( PDF版)
自杀的遗书
提防自杀( PDF版)
提防自杀
自杀( PDF版)
自杀
自杀论( PDF版)
自杀论
论自杀:英文  1(1999 PDF版)
论自杀:英文 1
1999
自杀论——社会学研究(1996 PDF版)
自杀论——社会学研究
1996
窄门( PDF版)
窄门
北新书局
自杀者( PDF版)
自杀者
新钟书局
自杀论(1996年12月第1版 PDF版)
自杀论
1996年12月第1版 商务印书馆
我是怎样自杀的(1982 PDF版)
我是怎样自杀的
1982 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自杀(1986 PDF版)
自杀
1986 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西方社会病  吸毒、自杀和离婚(1983 PDF版)
西方社会病 吸毒、自杀和离婚
1983 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温病研究(1987 PDF版)
温病研究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防毒杀毒  防杀计算机病毒自学教程(1999 PDF版)
防毒杀毒 防杀计算机病毒自学教程
1999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