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区划49

第一章 建置49

第一节 地理位置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50

第二章 行政区划52

第一节 明、清时期5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5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3

第四节 政区变化53

第二编 自然环境85

第一章 地质地貌85

第一节 地质85

第二节 地貌85

第三节 温度86

第二节 日照86

第二章 气候86

第一节 特征86

第四节 降水88

第五节 气压和风89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89

第三章 水文93

第一节 地表水93

第二节 地下水95

第四章 土壤97

第一节 形成97

第二节 分类98

第三节 分布100

第四节 养分102

第一节 野生植物105

第二节 野生动物105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105

第六章 自然灾害107

第一节 旱灾107

第二节 水灾109

第三节 风灾111

第四节 雹灾113

第五节 虫灾114

第六节 震灾115

第七节 其他灾害116

第三编 人口117

第一章 人口数量117

第一节 变化概况117

第二节 人口密度117

第二章 人口结构121

第一节 性别结构121

第二节 年龄结构122

第四节 文化结构123

第三节 民族结构123

第五节 职业结构125

第三章 人口变动127

第一节 自然变动127

第二节 机械变动129

第四章 人口工作131

第一节 计划生育131

第二节 人口普查134

第四编 经济综述135

第一章 经济制度135

第一节 农业经济制度135

第二节 工商业经济制度136

第二章 经济发展138

第一节 建国前发展概况138

第二节 建国后发展过程138

第二节 工业内部结构141

第一节 工农业结构141

第三章 经济结构141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143

第四章 居民收支146

第一节 收入146

第二节 支出149

第五编 基础设施155

第一章 交通运输155

第一节 道路155

第二节 运输159

第三节 管理161

第二章 邮电164

第一节 机构164

第二节 邮政166

第三节 电信170

第一节 电力建设174

第三章 电力174

第二节 电力供应175

第三节 电力管理177

第四节 管理机构178

第四章 城乡建设180

第一节 土地管理180

第二节 县城建设182

第三节 村镇建设186

第四节 房地产业188

第五节 建筑业189

第六节 环境保护191

第七节 管理机构191

第六编 农业193

第一章 种植业193

第一节 耕地193

第二节 作物196

第三节 耕作206

第四节 种子208

第五节 植保211

第六节 机具213

第七节 管理219

第二章 林业221

第一节 树木品种221

第二节 树木栽培222

第三节 树木管理225

第四节 果品生产226

第五节 管理机构228

第三章 畜牧水产230

第一节 发展概况230

第二节 饲养管理234

第三节 良种繁育235

第四节 疫病防治236

第五节 坑塘养鱼236

第六节 管理机构237

第四章 水利238

第一节 水利资源238

第二节 水利工程240

第三节 农田灌溉246

第四节 旱涝防治254

第五节 管理机构259

第七编 工业261

第一章 县办工业266

第一节 发展过程266

第二节 皮毛加工业267

第三节 玻璃钢制品业274

第四节 化学工业275

第五节 机械工业276

第六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工业280

第七节 金属制品工业281

第八节 建材工业282

第九节 木材加工业284

第十节 食品工业285

第十一节 纺织缝纫工业287

第十二节 印刷与工艺品业290

第十三节 管理机构292

第二章 乡镇工业296

第一节 发展概况296

第二节 行业布局300

第三节 重点企业301

第四节 联合体与专业户309

第五节 经营管理311

第八编 商业313

第一章 个体私营商业313

第一节 建国前概况313

第二节 建国后概况315

第一节 发展概况317

第二章 集体商业317

第二节 机构沿革322

第三节 商品供应325

第四节 产品收购327

第五节 业务经营331

第六节 管理机制333

第三章 国营商业335

第一节 机构335

第二节 购销342

第三节 管理349

第四章 粮油购销364

第一节 自由交易364

第二节 统购统销366

第三节 储藏加工372

第四节 管理机构3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78

第二节 统配物资经营378

第五章 物资管理378

第三节 议购议销379

第四节 物资调剂交流380

第六章 对外贸易383

第一节 皮毛产品出口383

第二节 其他产品出口386

第三节 经营方式387

第四节 管理机构388

第九编 财政金融389

第一章 税务389

第一节 机构389

第二节 税制389

第三节 税种392

第四节 税额394

第五节 管理398

第一节 机构402

第二章 财政402

第二节 体制403

第三节 收支404

第四节 乡镇财政416

第五节 管理与监督418

第三章 金融420

第一节 机构420

第二节 货币424

第三节 信贷与结算429

第四节 存款433

第五节 储蓄434

第六节 民间借贷438

第七节 债券438

第八节 保险439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441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4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41

第二节 市场管理442

第三节 企业管理446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449

第五节 商标与广告管理450

第二章 物价管理4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54

第二节 物价变动454

第三节 监督检查460

第三章 计划管理462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2

第二节 职责权限462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463

第四章 统计管理4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4

第二节 统计工作464

第二节 审计工作4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6

第五章 审计466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4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7

第二节 度量衡制度467

第三节 计量管理468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469

第七章 经济技术协作4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0

第二节 发展过程470

第三节 主要形式471

第十一编 党派群团47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473

第一节 组织发展473

第二节 整党整风485

第三节 党员教育487

第四节 代表会议489

第五节 统战工作491

第六节 纪律检查49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497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97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498

第三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流亡组织498

第三章 群众团体499

第一节 工人团体499

第二节 农民团体500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501

第四节 妇女团体502

第五节 科技工作者团体503

第六节 工商团体504

第七节 文教界团体506

第八节 对外友好团体506

第一章 旧政权机构507

第一节 明、清县署507

第十二编 政权 政协50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513

第三节 县政治协进会516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51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1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1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520

第一节 县抗日民主政府522

第三章 人民政府522

第二节 县民主政府524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525

第四节 区、乡、村政权527

第四章 人民政协531

第一节 各界代表会议531

第二节 人民政协委员会531

第二节 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533

第一节 战争动员和准备533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533

第十三编 党政要务533

第三节 全面推行公平负担的政策法令534

第四节 整顿组织干部队伍534

第五节 抗灾自救535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536

第一节 支援全国解放战争536

第二节 大生产运动538

第三节 维护社会治安540

第三章 农业合作化时期541

第一节 农业增产运动541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542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43

第四章 人民公社初期544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544

第三节 抗洪救灾545

第二节 全力安排人民生活545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547

第一节 求安定抓生产547

第二节 “爬坡”抓生产547

第六章 改革开放开始阶段549

第一节 落实政策549

第二节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50

第三节 坚持改革,发展商品生产552

第十四编 重大运动555

第一章 土地改革555

第一节 背景555

第二节 序幕556

第三节 过程557

第二章 抗美援朝559

第一节 宣传教育559

第四节 慰问活动560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560

第二节 支援前线560

第三章 镇压反革命561

第一节 运动背景561

第二节 组织领导561

第三节 运动进程561

第四章 三反563

第一节 组织领导563

第二节 运动进程563

第三节 整党学习564

第五章 肃清反革命565

第一节 形势背景565

第二节 组织领导565

第三节 运动进程565

第一节 运动背景567

第二节 进程方法567

第六章 反右派567

第三节 错划概况568

第七章 “大跃进”569

第一节 运动背景569

第二节 舆论气势569

第三节 农业“大跃进”570

第四节 工业“大跃进”571

第五节 水利“大跃进”572

第七节 “反右倾”573

第六节 生活“大跃进”573

第八章 四清575

第一节 运动过程575

第二节 组织领导575

第三节 运动方法576

第四节 运动结果577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579

第一节 主要过程579

第二节 上书人583

第十五编 政法587

第一章 公安587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587

第二节 职责和主要活动589

第二章 检察597

第一节 检察机构597

第二节 检察业务597

第三章 审判600

第一节 审判机构600

第二节 审判制度601

第三节 审判活动601

第四章 司法行政604

第一节 机构设置604

第二节 法制宣传604

第四节 公证605

第三节 人民调解605

第五节 律师工作606

第十六编 劳动人事607

第一章 干部607

第一节 干部队伍607

第二节 干部管理609

第三节 老干部工作610

第二章 工人612

第一节 就业612

第二节 安置613

第三节 劳务输出614

第三章 工资奖金615

第一节 干部工资615

第二节 工人工资616

第三节 奖金617

第一节 劳动保护618

第二节 福利待遇618

第四章 劳保福利618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619

第五章 管理机构620

第十七编 民政621

第一章 机构和职能621

第一节 建国前621

第二节 建国后621

第二章 拥军优属623

第一节 拥军623

第二节 优属628

第三章 社会救济632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632

第二节 困难救济634

第三节 扶贫635

第一节 农村“五保”636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636

第四章 社会福利636

第五章 其他工作638

第一节 结婚登记638

第二节 殡葬改革639

第三节 地名管理639

第四节 信访工作639

第二节 志愿兵641

第一节 募兵641

第一章 兵制641

第十八编 军事641

第三节 义务兵642

第二章 地方武装与驻军643

第一节 旧政权时期的武装643

第二节 人民武装与驻军644

第三章 民兵654

第一节 组织654

第二节 活动654

第三节 训练656

第四章 兵事657

第一节 古代兵事657

第二节 近代兵事658

第三节 现代兵事659

第十九编 教育 科技667

第一章 教育667

第一节 教育行政667

第二节 科举教育668

第三节 幼儿教育670

第四节 小学教育670

第五节 中学教育678

第六节 师资教育681

第七节 业余教育684

第八节 职业教育686

第九节 教学研究687

第十节 教师队伍688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694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697

第二章 科技699

第一节 组织机构699

第二节 科技队伍700

第三节 科技成果703

第四节 科技普及711

第五节 新能源建设714

第六节 地震测报715

第七节 气象观测717

第二十编 文化719

第一章 文化机构7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19

第二节 业务机构719

第二章 文学721

第一节 民间文学721

第二节 文学创作731

第一节 表演团体733

第三章 艺术733

第二节 娱乐场所735

第三节 艺术活动736

第四节 电影放映744

第四章 图书 档案745

第一节 图书745

第二节 档案747

第五章 社会宣传748

第一节 宣传报导748

第二节 广播电视749

第六章 文物751

第一节 文物损坏751

第二节 文物保护752

第三节 文物单位753

第一节 党史编研755

第七章 史志编研755

第二节 文史资料征编756

第三节 县志编修756

第二十一编 卫生 体育765

第一章 卫生765

第一节 行政机构765

第二节 医疗机构765

第三节 卫生队伍769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773

第五节 卫生防疫774

第六节 妇幼保健782

第七节 药政管理783

第八节 经费与设施783

第二章 体育785

第一节 发展概况785

第二节 群众体育786

第三节 体育成绩788

第二十二编 民情795

第一章 家庭状况795

第一节 家庭规模795

第二节 成员地位795

第三节 邻里家族关系796

第四节 婚姻796

第二章 生活状况798

第一节 饮食798

第二节 衣着800

第三节 居住802

第四节 行路803

第五节 用品803

第六节 娱乐806

第三章 生活习俗808

第一节 承嗣分家808

第二节 取名809

第三节 发型饰品810

第四节 穿戴饮食811

第五节 居住行路813

第六节 节日岁时814

第七节 庙会818

第八节 结婚丧葬819

第九节 庆纪礼仪824

第十节 忌讳和其他陋俗826

第四章 美德良风829

第一节 热爱祖国829

第二节 舍己救人829

第三节 克已奉公830

第四节 爱护公物830

第五节 热心公益831

第六节 捐资助学832

第七节 敬老爱幼832

第八节 助人为乐833

第九节 拾金不昧834

第五章 宗教835

第一节 道教和佛教835

第二节 基督教836

第二十三编 方言839

第一章 概述839

第二章 语音840

第一节 声母840

第二节 韵母840

第三节 声调841

第四节 声韵调的配合关系841

第五节 与普通话语音比较848

第六节 音变852

第三章 词汇872

第一节 名词872

第三节 动词876

第二节 代词876

第四节 形容词877

第九节 副词879

第四章 语法特点880

第一节 量词方面880

第二节 语气词方面880

第二十四编 人物881

第一章 人物传略881

第一节 本县籍人物传略881

第二节 外县籍人物事略920

第三节 知名家世924

第二章 人物名录935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935

第二节 1951-1991年省和省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名录991

第三节 古代知名人物录998

第四节 建国后县级副职名录1000

1994《枣强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桓主纂;枣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4 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